39健康

何谓痰热壅肺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膈满闷,咯黄稠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呼吸迫促,胸胁作痛,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等。

  痰热壅肺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及治法亦各不尽相同。如哮证病中出现痰热壅肺证,临床表现每以呼吸迫促,喉中有水鸡声,咳嗽痰稠而黄,胸膈满闷等“热哮证”为特点。此由痰热交阻,郁蒸于肺所致,治宜清热化痰,平喘降逆,方用定喘汤(《摄生众妙方》)。若失音病中出现痰热壅肺证,临床特点为声音重浊不扬,咳痰稠黄,咽干而痛,口燥,此由痰热蕴伏于肺,阻塞气道所致,治宜清热化痰利咽,方用清咽宁肺汤(《统旨方》)。若胸痛病中出现痰热壅肺证,临床特点为胸痛咳喘,咯痰黄稠,或见咳血,或咳痰腥臭,烦闷发热,此由肺有痰热,灼伤肺络,气机不畅所致,治宜涤痰泻热,宽胸开结,方用小陷胸汤加减。若肺痈病中出现痰热壅肺证,临床每以壮热汗出,寒战,胸闷作痛,转侧不利,咳嗽气急,咳吐脓痰,其味腥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等为特点。此由痰热蕴结,邪毒壅肺,热壅血瘀,蕴结成痈,腐而成脓,治宜清热化痰,解毒排脓,方用千金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总之,可根据上述特点,加以辨析。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故痰热壅肺证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每易化火而成痰火之证。若因于痰火壅盛,出现颜面掣动,手足振摇或搐搦,身热,咳嗽多痰,脉洪数,称为“痰火痉”;若因于痰火上逆,出现头痛脑鸣,或偏侧头疼,胸脘满闷,呕恶,泛吐痰涎,心烦善怒,面红目赤,称为 “痰火头疼”;若因于痰浊来火,上蒙清窍,出现眩晕,头目胀重,心烦而悸,恶心,泛吐痰涎,口苦,称为“痰火眩晕”;若因于痰火扰动心神,出现怔忡时作时止,因火而动,称为“痰火怔忡 ”等。诸证均可为痰热壅肺之变证,亦可单独发病,临床当视具体病证,或清化热痰以解肺壅,或再辅以镇痉、熄风、安神、降火等法,务使药随证用,适合病情。

  痰火扰心证与痰热壅肺证:两证病因、病位、病情均不同,但痰火扰心证亦可有与痰热壅肺证相似之处,如发热咳嗽,咯痰黄稠,胸膈满闷等等,颇易混淆。痰火扰心证必有痰火扰乱心神的临床表现,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尖红赤,舌质红绛等,可与痰热壅肺证的舌红尖不赤,且无扰乱心神症状者鉴别。

  风热袭肺证与痰热壅肺证:两证在病因病理上有密切关系,临床症状多有相似之处,亦须进行鉴别,风热袭肺证由外感风热之邪,或因风寒郁而化热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热耗肺津 ,炼液成痰,痰与热结而成痰热壅肺证;或素患痰疾,复为风热之邪所袭,痰热搏结亦发痰热壅肺证,风热袭肺证必兼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咳嗽、咯黄稠痰、舌边尖红、脉浮数;痰热壅肺证必为里证,症见咳嗽、胸膈满闷、咯黄稠痰、苔黄腻、脉滑数,可资辨别。

  大肠实热证与痰热壅肺证:肺与大肠互为表理,病变亦可相互影响,大肠实热证每致热邪循经上攻于肺,出现类似痰热壅肺之气喘咳嗽,面赤身热,咽喉肿痛,如《千金方》云:“右手寸口气寸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但大肠实热证必以肠中结热症状为主,上逆迫肺症状为辅,且无痰热壅肺证之咯黄稠痰等症。另一方面,痰热壅肺证亦可因肺津耗伤,不能清肃下行濡润肠道而致类似大肠实热证之大便秘结。但本证必以肺中痰热证为主,大肠失润为辅,且不似单纯大肠实热证之腹痛拒按,呕恶腐臭,或热结旁流等。可资鉴别。

(责任编辑:龙彩霞)

2007-12-26 15:39:00浏览6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手上长了湿疹怎么治
手上长湿疹是手部皮肤因多种内外因素引发的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瘙痒、红斑、丘疹等,其治疗通常涉及外用药物、口服药物以及生活调整等。1、外用药物:手部湿疹发病时,皮肤屏障受损,外界刺激物更易侵入,引发免疫反应。遵医嘱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地塞米松乳膏,具有强大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细胞活化,减轻局部红肿、瘙痒,直接涂抹于患处。对于有渗出的急性湿疹,硼酸软膏可收敛创面,减少渗出。2、口服药物:当湿疹较为严重,炎症介质大量释放,累及全身免疫系统。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可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组胺是导致瘙痒的关键介质之一,服用后能有效止痒,缓解患者不适。若合并感染,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可抗感染,抑制细菌生长繁殖,遵医嘱依据病情合理用药,从内控制病情发展。3、生活调整:若频繁接触洗洁精、肥皂等刺激性化学物质,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应佩戴手套防护,避免直接接触。精神压力过大可影响免疫系统,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舒缓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手部皮肤干燥会加重不适,涂抹护手霜保持湿润,尤其在洗手后及时涂抹,为皮肤修复营造良好环境。对于手上长湿疹的患者,建议避免搔抓患处,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定期复诊,观察湿疹恢复情况。若症状持续不改善或出现发热、水疱增多等新情况,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以促进手部湿疹康复。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慢性湿疹有哪些典型症状
慢性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典型症状多种多样,包括皮肤干燥、红斑、鳞屑与结痂、裂隙与水疱。1、皮肤干燥:这是慢性湿疹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皮肤缺乏足够的水分和油脂,导致表面变得粗糙且有细小的裂纹,严重时可能出现龟裂,影响日常生活中的触感及活动功能。2、红斑:表现为局部或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位的红色区域,颜色可以从浅粉到深红不等。这些红斑通常边界不清,伴随炎症反应出现,可能伴有轻微至中度的肿胀。3、瘙痒:剧烈的瘙痒是慢性湿疹的重要特征之一,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这种瘙痒感可在夜间加剧,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并可能导致因搔抓而引发继发性感染。4、鳞屑与结痂:随着病情的发展,患处皮肤可能会形成一层层的鳞屑,这些鳞屑容易脱落,露出下方脆弱的新皮。在搔抓后,受损的皮肤会分泌液体并迅速干燥形成硬质的结痂。5、裂隙与水疱:特别是在关节弯曲侧如肘窝、膝盖后方等位置,可见到由于持续的摩擦和伸缩造成的皮肤裂隙。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充满清澈液体的小水疱,破裂后可引起疼痛并增加感染的风险。对于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减少皮肤刺激,避免过度搔抓、热水烫洗等。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可适当使用温和、无刺激性的保湿护肤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减少病情发作的诱因。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不要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延误病情或导致不良反应。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慢性湿疹最佳治疗方法
慢性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遵医嘱进行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都是比较好的。1、外用药物治疗:可遵医嘱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卤米松乳膏,此药有强大抗炎、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炎症细胞活性,减轻皮肤红肿、瘙痒。另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面部等敏感部位,可调节免疫,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可帮助修复受损皮肤屏障。2、口服药物治疗:若病情迁延,也可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来阻断组胺介导的过敏反应。如果病情较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能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从根源上控制炎症发展,但因其副作用较大,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依据病情调整剂量。3、物理治疗:紫外线照射是常用物理治疗手段,特定波长的紫外线可抑制皮肤局部免疫反应,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促进皮肤细胞修复与再生。需要注意的是,不良生活习惯易诱发或加重慢性湿疹。因此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可减少过敏反应。日常要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防止皮肤干燥,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以37-40℃为宜,洗完及时涂抹保湿霜。慢性湿疹患者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观察皮肤恢复情况。若症状持续不改善或出现新的皮疹、水疱等,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以促进疾病康复。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