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何谓寒痰阻肺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色白而清稀,遇冷则甚,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迟等。寒痰阻肺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其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法亦不尽相同。如哮病中出现寒痰阻肺证,临床表现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痰白而粘,或稀薄多沫 ,胸膈满闷如窒,面色晦暗带青,苔白滑,脉浮紧等“冷哮”等症状为特点,此由寒痰留伏,肺气闭阻所致,治宜宣肺散寒,豁痰利窍,方用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若胸痛病中出现寒痰阻肺证,临床特点为胸中闷痛,痛时彻背,气短喘促,咳吐痰沫,此由寒痰结聚,肺气受阻,胸阳不展所致,治宜温肺化痰,通阳降逆,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加减。若喘证中出现寒痰阻肺证,临床症状见呼吸喘促,咯痰白稀,喜唾,胸满呕逆,口淡纳呆,畏寒肢冷,此由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生痰,上干于肺所致,《仁斋直指方·喘嗽方论》指出:“惟失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喘息。”治宜温化寒痰,降气止咳,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又有寒痰阻肺证,常由风寒犯肺,或患有痰疾,复为风寒所诱发,故亦多见于风寒犯肺所致的感冒、咳嗽等疾病中,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色白清稀,喉间痰鸣,胸膈满闷,苔白滑等,治疗当在疏风散寒宣肺基础上,佐以温肺化痰之品。

  寒痰阻肺证在其病机演进过程中常伴见两种情况:一是累及脾(子病犯母)而致运化失职,出现食欲不振,泛恶欲呕,大便溏薄,腹胀肠鸣等湿困脾胃之证;二是累及肾(母病及子)而致肾阳不足 ,出现腰膝酸软,夜多小便,气短而喘,痰有黑点,量多而稀,两足寒冷,甚则腹胀浮肿,黎明泄泻等症。

  本证通常应与“水寒射肺证”、“风寒犯肺证”、“肺阳虚证”相鉴别。

  水寒射肺证与寒痰阻肺证:两证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均有相似之处,极易混淆,需加以鉴别。水寒射肺证多由素有水饮内停,外感寒邪,肺气失宣,寒邪引动水饮上逆所致。寒痰阻肺证多由风寒失治、寒入肺腧所致。若由中焦虚寒及久病阳虚导致寒痰上干的,尤易与水寒射肺证误诊。鉴别要点在于水寒射肺证,其标在“肺”,病变之本在脾肾,且有水饮为患病史;寒痰阻肺证,风寒为标,病变之本在肺脾。前者是在饮停胸胁或肾阳虚而引起浮肿的基础上兼见咳嗽、气喘、痰涎多而色白等肺经症状;后者则以上述肺经症状为主,且多伴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等症。

  风寒犯肺证与寒痰阻肺证:两者存在着因果联系,临床表现亦常有同处,当须辨析。风寒犯肺证,由风寒外邪侵袭于体表皮毛,内舍于肺,影响肺卫之气的宣通所致,寒痰阻肺证除由中焦虚冷、寒痰上干或阳虚阴盛、寒痰贮肺而来的以外,多由风寒犯肺失于表散、寒入肺腧、凝痰阻络所致。故风寒犯肺证既可单独发病,亦可成为寒痰阻肺证的前期阶段或诱发因素。风寒犯肺证临床特点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咯痰清稀,苔薄白,脉浮,进一步发展,则见气急,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迟等症,转化成为寒痰交阻于肺的寒痰阻肺证。若素有寒痰,又感风寒,亦可在寒痰阻肺证基础上合并风寒犯肺证,临床上当鉴别。

  肺阳虚证与寒痰阻肺证:两证病性虽有区别,但临床表现易于混淆,须严格加以鉴别。肺阳虚证系由久嗽伤肺,病后伤气以致肺虚有寒酿成,临床上因其肺阳虚,气不化津,通调失司,津液反为涎沫,以吐涎沫,质清稀量多,不咳不渴为主要特点。又肺气不足则气短;水谷不为精微,则神疲而食少;清阳不升则头眩,卫阳不足则形寒;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于约束,故小便数或遗尿;气虚有寒则舌质淡,脉虚弱。这些表现可与寒痰阻肺证相区别。后者由于风寒失治,中焦虚寒,久病阳虚等原因致寒痰内生,贮于肺脏,病理特点为“凝津为痰”,不似肺阳虚证之“津化为涎”。寒痰阻肺证属实证或本虚标实证,咳嗽喘急,咯痰色白清稀,喉间痰鸣,胸膈满闷,而肺阳虚证则无此等症状,肺阳虚引之小便频数、遗尿,正为寒痰阻肺证所不具备。

(责任编辑:龙彩霞)

2007-12-26 15:32:00浏览7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