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肠胃感冒初夏高发 请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虽然已经过了春夏换季的时候,不过现在的天气状况还不是很稳定,冷空气时来侵袭,很多人免不了一不小心就要遭受个头疼脑热的烦恼。很多人在初夏的时候容易得感冒,而且还会出现腹泻的状况。到底要怎么处理呢?

  张先生日前莫名其妙出现了腹泻,还伴随发烧、全身酸痛等症状。开始他以为是自己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进而出现腹泻,仗着年轻力壮也没当回事,随便就买了几治疗腹泻的药吃了。可来腹泻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还伴有持续高烧,怎么也不退热。妻子硬把他带到医院检查,医生化验后告诉他得的不是痢疾,而是肠感冒。肠胃也会感冒?这是怎样一回事?

  独有偶,26岁的陈小姐最近得了一次奇怪的感冒。起床后,她突然觉得肚子疼,胃里也一阵阵地翻腾,直想吐,只能不停地往厕所跑。到了中午,一量体温,38度。让她更难受的是,全身关节开始酸痛,整个人变得疲乏无力。巧合的是,她的男朋友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想到前一天晚上,曾和男朋友一起去吃过火锅,陈小姐怀疑两人得了急性肠胃炎。当两人匆匆赶往医院挂急诊后,医生却告诉他们,他们患的并不是肠胃炎,而是胃肠型感冒。

  医师介绍说,发烧、头痛咳嗽、流涕、周身不适是人们熟知的感冒症状;而食欲差、反酸烧心,以至恶心呕吐,有时还伴有轻微腹痛、水样腹泻等,这些症状却很难让人联想到感冒,然而它们却是“胃肠型感冒”的主要症状。

  此时,感冒常见的上呼吸道症状反而不明显了,所以也容易使人产生混淆。下季节交替,正是胃肠感冒的高发季节。很多患者都会把胃肠感冒当作胃肠感染进行治疗,习惯于“久病成医”自行治疗,一见腹泻、呕吐就当肠胃炎,随便使用抗生素,因为没有对症下药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既然是感冒,怎么又表现为消化道的症状呢?医师说,感冒时,80%的人会有发热、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而有20%的人呼吸道的症状不明显,反而腹痛、腹泻的症状却较为突出。这是因为同样是感染了感冒病毒,但其侵犯的目标却不一样,例如冠状病毒主要侵犯,而轮状病毒、腺病毒和诺瓦克病毒则主要侵犯胃肠道,引起腹痛、腹泻等。所以,胃肠型感冒会引起类似胃肠炎的症状。由于季节变换,气候变化常,室内外温差较大,若加上本身身体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像儿童和老人就特别容易患上胃肠型感冒。

  季节交替是胃肠型感冒的高发季节,尤其在春夏交替、夏秋交替之时,要特别警惕胃肠型感冒的发生。治疗胃肠型感冒最常用的成药是藿香正气制剂(如藿香正气滴丸),其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解表、和中。中医学认为,解表是解除肌体表层病邪,和中是调和胃肠道。藿香正气的两项功能正好对应胃肠型感冒的两个方面,所以能很快见效。如果发病3天后还持续有腹痛、腹泻,甚至还有发烧等症状,则应警惕合并有细菌感染。专家认为,由于病毒长时间侵袭上呼吸道黏膜,使得局部的常驻细菌继发引起细菌感染,此时需要适当使用抗生素。

  专家提醒,刚刚入夏,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另外,食调养是护养胃肠的一个重要手段。多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之类的食物,并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家长还要注意不要带小孩到空气流通性差,人群密集的地方,气温下降时给孩子添加衣物也要适当。

  相关推荐:

  夏日谨防肠胃细菌作乱

  感冒后的饮食调养

  5种饮食禁忌可令感冒加重

(责任编辑:来慧丽 实习编辑:林林)

2011-06-15 07:46:00浏览5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药流后动静脉瘘是什么意思
药流后动静脉瘘是指药物流产后,子宫内的动脉和静脉之间出现了异常的通道,导致血液不经过正常的毛细血管网,而是直接从动脉流入静脉,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疾病状态。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减少腹部压力,防止因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加重动静脉瘘的病情。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动脉和静脉通过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和血液循环的调节。但药流后动静脉瘘形成时,由于动静脉之间的异常沟通,动脉血会以较高的压力直接流入静脉,使静脉内压力升高,局部血液循环出现紊乱。这可能导致子宫局部组织的血液灌注异常,影响子宫的正常修复和功能。患者可能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流血时间延长,血液可为鲜红色且量时多时少,还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等症状。药流后动静脉瘘的发生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药流过程中,药物对子宫内膜及子宫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如果子宫内膜基底层的血管受损严重,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的血管连接,从而形成动静脉瘘。另一方面,药流后如果发生感染,炎症因子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使原本分离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屏障被破坏,增加了动静脉瘘形成的风险。其次,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因为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局部血管的损伤和炎症反应。最重要的是,患者要严格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密切监测动静脉瘘的变化情况。
谢春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牙龈瘘管长期不治疗会有什么危害
牙龈瘘管长期不治疗会有局部感染加重、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脱落、影响周围组织等危害。1、局部感染加重:牙龈瘘管是牙齿根尖周组织炎症向外排脓的通道,长期不治疗,细菌会在瘘管内大量滋生繁殖,导致局部炎症持续存在且不断加重。炎症可向周围牙龈、牙槽骨等组织扩散,引起牙龈红肿、疼痛加剧,形成更大范围的脓肿,严重影响口腔局部健康。2、牙槽骨吸收:根尖周的炎症会刺激牙槽骨,导致牙槽骨逐渐吸收破坏。随着时间推移,牙槽骨的高度和密度会逐渐降低,使牙齿失去稳固的支撑。牙槽骨吸收到一定程度,会明显影响牙齿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咀嚼功能。3、牙齿松动脱落: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以及根尖周炎症对牙周膜的破坏,牙齿的支持组织逐渐减少,牙齿会出现松动。一开始可能只是轻微松动,但随着病情发展,松动度会逐渐增加,最终导致牙齿脱落,不仅影响美观,还会给咀嚼、发音等功能带来严重障碍。4、影响周围组织:牙龈瘘管的炎症可能波及周围的牙齿、牙龈和口腔黏膜等组织。一方面,可能导致相邻牙齿的牙周组织受到感染,引发牙周炎等疾病;另一方面,长期的炎症刺激还可能使口腔黏膜出现炎症、溃疡等病变,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功能和完整性。针对牙龈瘘管,应及时到正规口腔医疗机构就诊,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日常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漱口水等辅助清洁工具,减少口腔细菌滋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预防牙龈瘘管等疾病的发生。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子宫动静脉瘘介入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子宫动静脉瘘介入手术后,患者需注意术后观察、穿刺点护理、并发症预防以及生活习惯调整。1、术后观察:术后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阴道出血情况。患者应每小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直至病情平稳后改为每日2次或持续床旁心电监护。同时,需准确记录阴道出血量,若出现异常出血或生命体征不稳定,应立即报告医生。2、穿刺点护理:术后股动脉穿刺点需特别关注。穿刺操作可能造成血管损伤,拔管后压迫不当或肢体活动可能导致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因此,术后需对穿刺点进行有效压迫,如指压穿刺点15分钟,再以加压阀压迫止血,并定时松阀。术后12小时内患者需保持右下肢制动,避免剧烈活动。3、并发症预防:术后可能出现栓塞后综合征,表现为腹痛、低热、腹胀、恶心、呕吐等,这是机体对栓塞的反应。此外,患者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2小时可指导患者在床上活动双下肢,24小时后尽早下床活动。同时,需密切观察下肢血运情况,若有红肿、酸痛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4、生活习惯调整:术后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铁质的食物为主,同时避免便秘,可适当进食粗纤维食物。此外,患者需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外阴,并勤换内衣及卫生护垫。出院后,患者应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禁性生活及盆浴3个月。子宫动静脉瘘介入手术后,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术后护理,定期复查以监测恢复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如穿刺点出血、阴道大量出血或下肢肿胀等,应及时就医处理。
经芳艳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怎么判断肛周脓肿已经发展成肛瘘
肛周脓肿是否已经发展成肛瘘的判断通常需要综合多方面信息进行评估,包括临床表现、指诊和影像学检查等。1、临床表现:肛瘘的典型症状包括肛门周围皮肤反复出现红肿、疼痛,且常有分泌物流出。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不适或瘙痒,尤其是在排便后症状加重。与肛周脓肿相比,肛瘘的疼痛通常较轻,但病程更长,且症状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但相对较少见。2、指诊:指诊是诊断肛瘘的重要手段之一。医生通过直肠指诊可以触摸到瘘管的走向和深度,以及瘘管周围的组织情况。在指诊过程中,可能会发现瘘管的内口,表现为肛管内壁的小凹陷或硬结。此外,当手指压迫瘘管时,可能会有脓液或分泌物从外口流出。3、影像学检查:对于复杂或不典型的肛瘘,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磁共振成像是目前评估肛瘘的首选影像学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瘘管的全貌,包括瘘管的起源、走向、分支以及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此外,肛门超声检查也可以用于评估肛瘘,尤其是在术前评估中,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瘘管的解剖结构。建议患者在出现肛门周围反复红肿、疼痛及分泌物流出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若确诊为肛瘘,应根据瘘管的类型和复杂程度,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