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专家称打喷嚏眼结膜过敏或为哮喘先兆

  哮喘一旦急性发作,会出现许多危急情况,甚至还会危及生命。如果能了解发作之前的一些信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专家介绍,先期有上呼吸道过敏的表现,比如打喷嚏流鼻涕、流泪,这是腔和眼结膜过敏的表现,有些咳嗽痒等,也是早期征兆。一个病人从最早期征兆到哮喘的发作之间有一个时间窗,国外的研究认为有5天左右,我们国内研究发现只有3天。时间差别可能与我们的病人,平时不太注意与哮喘有关的小问题有关。

  要提醒的是,儿童表达能力差,家长仔细观察孩子,能够提示很多临床征兆。比如小孩每次在感冒出现持续长时间的咳嗽,甚至出现夜间的喘鸣,或者有的孩子在运动后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甚至喘鸣,这个时候需要注意,小孩是不是患有哮喘,特别是在连续发生3次以上。可根据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时选择相应的药物防治。如症状较轻时,应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果出现胸闷、憋气等症状时,应及时给予吸入平喘类药物。假如给药及时而得当,可起到较好的预防哮喘发作的效果。

(责任编辑:朱润芳)

2011-05-13 07:30:00浏览8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阴虱子最怕的3个克星是什么
通常不存在阴虱子最怕的3个克星是什么这种说法,阴虱子通常会导致阴虱病,该疾病是由阴虱这种寄生虫寄生于人体阴毛部位并叮咬附近皮肤,从而引起瘙痒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该疾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剔除阴毛、外用药物治疗和口服药物等,建议积极遵医嘱选择正规的医疗措施来解决,不要擅自滥用药物。1、剔除阴毛:阴毛是阴虱的主要寄生场所,剔除阴毛可以直接去除阴虱的生存环境,减少其繁殖和叮咬的机会,是治疗阴虱病的有效手段。剔除的阴毛应进行焚烧处理,以防止阴虱再次传播。2、外用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是治疗阴虱病的重要方法。常用的药物有百部酊等,具有杀虫止痒的功效,能有效杀灭阴虱成虫及虫卵。使用时,需将药物均匀涂抹在患处,并遵循医嘱的用药剂量和疗程。3、口服药物治疗:在严重感染或需要全身治疗的情况下,可考虑口服药物治疗。如伊维菌素片、盐酸奥洛他定片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阴虱病的目的。但需注意,口服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伊维菌素片体重小于15kg的儿童不宜使用。建议患者在发现阴虱病相关症状后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同时,要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特别是内衣裤要单独清洗并消毒,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盆具等私人物品,以预防阴虱病的传播。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子宫腺肌症最怕的克星是什么
一般没有子宫腺肌症最怕的克星是什么这种说法,该疾病通常可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非手术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其发展。子宫腺肌症,即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弥漫性或局限性的病变,常导致痛经、月经失调等症状。1、生活方式的调整: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较为重要。患者应保持舒畅的心情,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疏解不良情绪。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适当进行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病情。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子宫腺肌病的初步治疗选择。常用的药物包括布洛芬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缓解痛经。此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注射用戈那瑞林、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可用于有生育要求或接近绝经期的患者。但是药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3、非手术介入治疗:如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通过热凝固灭活病灶组织,减轻痛经、减少异常子宫出血。另外,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能够缓慢释放孕激素,也能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这些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4、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有效的选择。病灶切除术适用于年轻或有生育要求、病灶局限的患者,可以局部切除病灶。子宫内膜去除术则适用于无生育要求、月经量增多的患者。若症状严重且无生育要求,全子宫切除术可达到根治的目的。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子宫血液供应,也可以控制子宫增长,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适用于特定患者群体。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及生育需求综合考虑,建议患者避免相信无科学依据的偏方,以防延误病情或导致疾病加重。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复诊,由医生进行B超检查,了解疾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