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我的宝宝上呼吸道感染,发烧39度多。我给他用冰袋物理降温,稍稍降下来又上去,再用冰袋加酒精浴,体温降到37度,不到2小时,又升上去。孩子有些烦躁、谵语。我抱去看医生。
医生问我:“用退热药了吗?”
我说:“没敢用,不是说尽量用物理降温,避免用药物降温吗?”
医生说:“错了!应该先用药物降温!”
我十分讶然!我用的物理降温可是姥姥的原则,就连那冰袋也是姥姥传下来的。姥姥是大医院内科退休护士长。她一直提醒我们,孩子感冒发烧,尽量用物理降温,千万别急着用退热药,尤其是别用阿司匹林、安乃近。怎么现在说错了呢?先用药物降温有什么道理?
“不仅是姥姥错了。”老主任坦诚地说,“我们这些医生的老观念都错了。”于是他给家属和实习学生做了详细解释。
为什么小儿容易发烧?
当细菌和病毒(特别是病毒)进入人体(通过扁桃体或呼吸道黏膜等)在体内作乱时,人体的免疫大军就要迎头痛击,双方激战的表现就是人体发烧。这种发热又叫“感染性发热”,一般在38.5℃(摄氏度)以下,不需要人为降温,这是给免疫系统锻炼机会,让它产生免疫力。正因为小儿的免疫功能不健全,菌、毒侵入和作乱的机会多,所以孩子容易经常发烧。其实倒不一定是坏事。只有当体温在39℃以上或发烧时间过长,才考虑给宝宝降温。
大脑下属有个“体温办公室”
谁在控制人体的温度?不是大脑皮层,而是它的一个下级机关叫“下丘脑”的结构,相当于一个下属办公室。它管得挺宽,植物神经系统都归它管。有些事儿大脑说了不算,得听它的。调节体温是它的功能之一。人体温度调控器就掌握在它的手里。一般它给调控器设定一个温度为36.5℃。医学上叫“体温调定点”,就像你家给空调或烤箱设定温度一样。下丘脑就是根据这个设定温度调节体温。体温低于设定值时,人体就多产热,少散热,体温就升上来;体温高于设定值时,就少产热,多散热,体温就降下来,以此保持体温恒定。
如果“体温办公室”遭到病毒的洗劫或受到人体保卫战的影响,“体温调定点”失灵了,体温设定值拨高了好几度,那时人体就要使劲儿多产热,少散热,让体温升高到新的设定值。这时,人体就表现为发烧。轻度紊乱,丘脑会自己调整过来;严重紊乱引起的发烧,就需要人为给予降温帮助。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既然感染性发热是因为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出了毛病,设定值被拨高了。那么降温措施就应该针对下丘脑的“体温调定点”来个拨乱反正,把错误的设定值降下来,这才是根本的办法。这时给予物理降温措施,不能改变“体温调定点”的错乱模式,只能让体表的散热增加,反而促使人体产生热量猛增,造成大量消耗,甚至导致衰竭。这种降温岂不是扬汤止沸?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退热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给错乱的“体温调定点”来个拨乱反正,把过高的设定值拨回到正常水平,让人体的产热和散热重新恢复平衡。这才是釜底抽薪的降温办法。
明白了这些,你当然就会首选退热药降温了,而不会一开始就用“姥姥的冰袋”和酒精擦浴了。
(实习编辑:李杏)
副主任医师
新乡市中心医院 呼吸内科二
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 呼吸内科
副主任医师
新乡市中心医院 呼吸内科
主任医师
深圳市中医院 呼吸内科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