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遭遇火灾 谨防吸入性损伤

  又见大火!

  距离震惊娱乐圈的“selina、俞灏明场意外”不久,上海一幢正在进外立面装修的教师公寓再次燃起熊熊大火,截至发稿时,已有49人遇难,更有大批伤者在医院进行紧急治疗。血的教训再次提醒我们,基本的医疗安全常识教育刻不容缓。

  火灾中 绝大部分死亡并非烧伤

遭遇火灾 谨防吸入性损伤

  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发生火灾时,除了可以导致我们众所周知的躯体烧伤外,常常合并吸入性损伤,导致病人死亡。有人做过统计,火灾中被浓烟熏死、呛死的人是烧死者的四五倍。

  在一些火灾中,被“烧死”的人实际上是先烟气中毒窒息、失去行动能力,或者窒息而死后又遭火烧的。因此,在发生火灾时应如何防范吸入性损伤至关重要。

  何为吸入性损伤?

  医学生所谓的吸入性损伤是指热空气、蒸气、烟雾、有害气体、挥发性化学物质等致伤因素和其中某些物质中的化学成分被人体吸入所造成的呼吸道和实质的损伤以及毒性气体和物质吸入引起的全身性化学中毒。吸入性损伤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热损伤,吸入的干热或湿热空气直接造成呼吸道粘膜、肺实质的损伤;

  二是窒息,因缺或吸入窒息剂引起窒息是火灾中常见的死亡原因,由于在燃烧过程中,尤其是密闭环境中,大量的氧气被急剧消耗,而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使伤员窒息。另一方面,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可产生一氧化碳,含氮物质不完全燃烧可产生氰化氢,两者均为强力窒息剂,吸入人体后可引起氧代谢障碍,导致窒息;

  三是化学损伤,火灾烟雾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粉尘颗粒和各种化学性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局部刺激或吸收引起呼吸道粘膜的直接损伤和广泛的全身中毒反应。

  防范吸入性损伤注重两点:

  减少烟气的吸入

  尽快找到水源,用湿毛巾或布蒙住口,关闭或封住与着火房间相通的门窗,减少浓烟的进入:有消防龙头的,可自行打开,大量喷水,以降低浓烟的温度,抑制浓烟蔓延的速度

  从烟火中出逃

  如烟不太浓,可俯下身子行走;如为浓烟,须匍匐行走,在贴近地面30厘米的空气层中,烟雾较为稀薄。高层建筑的电梯间、楼梯、通气孔道往往是火势蔓延上升的地方,要回避。烟火上行,人要下行。正确救助伤员

  发现伤员后,要迅速帮助伤员离火灾现场,将其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清除口鼻分泌物和碳粒,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者给予吸氧,判断是否有窒息剂如一氧化碳、氰化氢中毒的可能性。如检查发现脸或头等部位受伤并烧去鼻孔毛时,应怀疑其呼吸道被烧伤。

  若看到鼻腔和口腔粘膜红肿,声音嘶哑,发出“沙——沙——”的呼吸声,并诉说呼吸困难、痰多,特别是痰中混有黑色煤灰时,则烧伤就涉及到呼吸道了。此时一定要立即送至医院急救。途中要严密观察,防止因窒息而死亡。火灾发生1—2天后,应密切观察伤员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商涛)

2010-11-16 10:11:00浏览6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次氯酸消毒液和酒精消毒液哪个好
在消毒效果方面,次氯酸消毒液表现出更强的杀菌能力,尤其对于病毒的杀灭效果更佳;而在安全性方面,酒精消毒液则相对更为温和,对人体的潜在危害较小。因此,在选择消毒液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消毒需求和场景进行权衡。次氯酸消毒液能够直接穿透细菌或病毒细胞,破坏其细胞组织的蛋白质以及核酸等生命物质,从而迅速使病毒和细菌在短时间内死亡,达到高效消毒及杀菌的效果。这种杀菌能力使得次氯酸消毒液在应对多种微生物感染时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对于病毒的杀灭能力优于酒精。相比之下,酒精消毒液虽然也具备消毒灭菌的作用,但其杀菌速度相对较慢,且对病毒的杀灭能力有限,通常无法达到完全杀灭病毒的效果。然而,次氯酸消毒液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氯气,这种气体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经呼吸道吸入后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甚至具有致癌的潜在风险。因此,在使用次氯酸消毒液时需要特别小心,避免其见光分解产生氯气,并确保使用环境的通风良好。而酒精消毒液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相较于次氯酸产生的氯气,其危害相对较小。此外,酒精消毒液的刺激性气味较弱,对人体呼吸道的刺激也较小。对于需要高效杀菌且对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场景,可以考虑使用次氯酸消毒液;而对于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或者对病毒杀灭效果要求不高的日常消毒,可以选择使用酒精消毒液。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消毒液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黑醋能代替白醋消毒吗
白醋不能用于消毒,黑醋也不能消毒,二者虽都含醋酸成分,但在消毒效果、作用机制及实际应用中均无法达到专业消毒剂标准,难以有效杀灭各类致病微生物。从化学成分与消毒原理来看,消毒需达到一定浓度的有效成分才能破坏微生物结构或抑制其代谢。黑醋和白醋的主要有效成分均为醋酸,然而日常食用的黑醋醋酸含量通常在3%-5%,白醋醋酸含量一般在5%-8%,这样的浓度对于杀灭常见致病细菌、病毒以及芽孢等微生物远远不足。专业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医用酒精等,分别依靠次氯酸的强氧化性、酒精使蛋白质变性的特性,在合适浓度下能快速高效地杀灭微生物。而黑醋和白醋的醋酸浓度低,只能在有限程度上抑制部分微生物生长,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消毒目的。此外,黑醋因含有多种色素、糖分、氨基酸等复杂成分,在喷洒或擦拭过程中,不仅难以均匀分布发挥作用,还会残留污渍、异味,甚至吸引蚊虫,为微生物滋生创造条件。基于黑醋和白醋无法替代专业消毒剂的现状,建议在需要消毒的场景中优先选择合适的专业消毒产品。如日常家居消毒,可选用含氯消毒剂按比例稀释后擦拭家具表面、地面,或使用75%医用酒精对小面积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对于餐具消毒,可采用高温蒸煮或消毒柜处理。在食品加工等特殊场景中,更需严格遵循相关卫生标准,使用符合规定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操作。同时,在使用消毒剂时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配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操作,避免因使用不当引发健康风险。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消毒灯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紫外线消毒灯若使用不当,会对人体造成多方面的伤害,主要包括皮肤损伤、眼睛损伤以及免疫抑制等。1、皮肤损伤:紫外线消毒灯发出的紫外线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直达皮肤真皮层。长期或过量暴露于其下,皮肤会出现红肿、疼痛等晒伤症状,这是因为紫外线破坏了皮肤细胞,引发了炎症反应。还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粗糙,使皮肤的水分流失加快,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屏障功能。2、眼睛损伤:眼睛是对紫外线较为敏感的器官。紫外线消毒灯的光线照射眼睛后,容易引起电光性眼炎,导致眼睛出现剧烈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这是因为紫外线损伤了眼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长期受到紫外线照射,还会增加白内障等眼部疾病的发生几率,紫外线会使晶状体的蛋白质发生变性,逐渐形成混浊,影响视力。3、免疫抑制:紫外线消毒灯可抑制皮肤局部免疫反应,降低皮肤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短期暴露可导致皮肤免疫功能暂时性下降,增加感染风险。长期暴露可导致皮肤免疫功能持续性下降,增加慢性感染和皮肤癌风险。免疫抑制的程度与暴露时间和强度相关,需控制暴露时间和频率。在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时,应确保在无人的环境中进行,消毒期间人员不得进入。使用后应及时开窗通风,待臭氧等有害气体散尽后再进入。若不慎受到紫外线消毒灯照射,出现皮肤或眼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碘伏可以给脚气消毒吗
碘伏一般可以用于脚气部位的消毒。对于有脚气的患者,在使用碘伏消毒时,建议先用温水清洗双脚,擦干后,用干净的棉签蘸取适量碘伏,均匀涂抹在脚气部位。碘伏是一种广谱的消毒剂,主要成分碘能够与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蛋白质结合,使其变性,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脚气通常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碘伏对于这些致病真菌具有显著的杀灭效果。当碘伏接触到脚气部位时,能够破坏真菌的细胞膜结构,阻止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轻因真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其次,碘伏性质相对温和。与一些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如酒精相比,碘伏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脚气患者的足部皮肤通常处于较为敏感的状态,可能存在水疱、脱皮、瘙痒甚至破损等症状。如果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可能会加重皮肤的不适,引起疼痛,甚至导致皮肤进一步损伤,影响病情恢复。而碘伏在发挥消毒作用的同时,一般不会对已经受损的皮肤造成二次伤害,适合用于脚气部位皮肤的消毒护理。平时,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勤换鞋袜,尽量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不给真菌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若脚气症状较为严重,单纯使用碘伏消毒可能无法改善不适,应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