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朋友你了解支原体肺炎的危害吗?

  小王今年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工作比较忙,加上近期天气变化,上周出现了咳嗽,咳得特别重,晚上连睡觉都受到了影响,同时还有发热咽痛头痛乏力。在社区医院输了三天头孢菌素,可咳嗽、发热照样,后来还出现了痰中带血丝。于是他就到大医院呼吸科看病,抽血化验并拍了胸片,大夫告诉他从胸片特点上看,他可能得了支原体肺炎,但是还需化验进一步证实。医生给他开了阿奇霉素静滴,输液2天后,他的咳嗽就好多了,体温也基本正常。现在正值秋冬季节,支原体肺炎的患者还真不少,您了解支原体肺炎吗?

  众所周知,细菌和病毒感染都能够导致肺炎,而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其实,肺炎支原体是引起肺炎较常见的病原体,约10-20%的肺炎都是由支原体感染所导致的。人类对支原体肺炎的认识时间并不长。60多年前,国外学者描述了一种不明病原体的肺炎,其不同于典型的由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肺炎,对青霉素治疗没有反应,故称为“非典型肺炎”。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才认识到,引起这种肺炎的病原体就是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不同于普通的细菌和病毒,它是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大小为200µm。它由口、鼻分泌物经空气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秋冬季较多,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在成人中亦不少见。肺炎支原体感染呼吸道可导致肺炎,即支原体肺炎,也可表现为咽炎、气管-支气管炎。

  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经过2~3周的潜伏期,继而出现临床表现,约1/3病例也可无症状。它起病缓慢,发病初期有咽痛、头痛、发热、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发热一般为中等度发热,也可出现高热或无发热。2~3天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突出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以夜间为重,咳少量粘痰或粘液脓性痰,有时痰中带血。也可有呼吸困难胸痛。发热可持续2~3周,体温正常后仍可遗有咳嗽。

  患者虽然自感症状较重,但胸部体检一般无明显异常体征。约半数可闻干性或湿性罗音。鼻部轻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约15%有鼓膜炎。颈淋巴结可肿大。约10%~15%病例发生少量胸腔积液。除呼吸系统的表现外,支原体肺炎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皮肤损害可表现为斑丘疹结节性红斑、水疱疹等。偶见非特异性肌痛及游走性关节痛。胃肠道系统可见呕吐腹泻和肝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较常见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见多发性神经根炎、脑膜脑炎及小脑损伤等。心血管系统病变偶有心肌炎心包炎

  胸部X线检查变化很大,病变可很轻微,也可很广泛。有时仅为肺门阴影增重或云雾状肺浸润,少数为大叶性实变影,可见肺不张。有时双侧均见弥漫网状、结节样浸润阴影或间质性肺炎表现。体征轻微而胸片阴影显著,是本病特征之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高低不一,大多正常,有时偏高。血沉显示中等度增快。

  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检查并不具特征性,单凭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检查无法做出诊断。若要明确诊断,需要行病原体的检测。用患者的痰液或咽拭子洗液进行支原体培养阳性可以确诊。由于支原体培养的条件要求较高,且需2-3周的时间,故国内很少有单位开展这项检测工作。目前,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有诊断价值,临床常采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此外又可用酶联吸附试验检测抗原。近年国内外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如DNA探针及PCR检测肺炎支原体DNA,诊断有快速、特异性高的优点,但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支原体肺炎主要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疗程多为2周左右。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故常用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无效,而有效的药物主要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尤其是阿奇霉素,治疗效果优于红霉素,而且对血管刺激小,消化道反应如腹泻腹痛稀便恶心、呕吐少,被认为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

  支原体感染可以造成小流行,故应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由于咳嗽是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频繁而剧烈的咳嗽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和休息,可适当给予小剂量镇咳剂,如可待因。祛痰治疗能促使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减少合并细菌感染机会。病情严重有缺表现者应及时给氧。除对喘憋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口服。对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严重的支原体肺炎或肺部病变迁延而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饮食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宜并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

(实习编辑:邝丽琼)

2010-10-09 00:01:00浏览7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中银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胃肠溃疡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胃肠溃疡常见症状为腹痛和消化不良等,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饮食调节等,建议患者根据自身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治疗与饮食调节相结合,长期坚持以促进溃疡愈合。一、症状:1、腹痛:胃肠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溃疡部位受到刺激,可能引发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胃溃疡疼痛多在进食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食后再次出现,呈现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则多在空腹时发作,如夜间痛或两餐之间疼痛,进食后疼痛缓解,呈现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2、消化不良:胃肠溃疡会影响胃肠的正常消化功能,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受到影响,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二、治疗:1、药物治疗: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奥美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可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环节,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促进溃疡愈合。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酸等对黏膜的侵蚀,还能中和胃酸,减轻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促进溃疡愈合。2、饮食调节:建议患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加重胃肠负担,不利于溃疡愈合。可多吃一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粥、面条等,能减轻胃肠负担,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有助于促进溃疡愈合。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另外,饮食调节要长期坚持。同时,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溃疡愈合情况。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胃肠道转移的卵巢肿瘤能治好吗
通常胃肠道转移的卵巢肿瘤整体治愈难度较大,因病情通常已处于较晚期,肿瘤广泛播散且侵犯多个器官。建议患者及时就医,积极接受治疗,以改善生存质量。当卵巢肿瘤发生胃肠道转移时,意味着癌细胞已突破卵巢局部,通过种植、淋巴或血行途径扩散至胃肠道,常累及大网膜、肠管表面及系膜,形成广泛的转移结节与粘连。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所有病灶,即便进行肿瘤减灭术,如切除卵巢原发灶、部分受累肠管及大网膜,也可能残留微小转移灶,成为复发根源。同时,转移后的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复杂,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常用的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方案,虽能一定程度控制病情,但耐药问题普遍存在,难以实现根治性治疗。卵巢癌合并胃肠道转移患者多处于疾病晚期,常因长期消耗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症状,耐受手术和化疗的能力显著下降。此外,肿瘤转移导致的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进一步增加了治疗复杂性与风险。同时,不同患者的肿瘤细胞存在基因表达差异,部分患者即便接受积极治疗,肿瘤仍快速进展,使得整体预后不佳,长期生存率较低。建议患者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若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需密切观察伤口愈合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按医嘱逐步恢复饮食,从流食过渡到半流食、普食,避免食用易产气或刺激性食物,如黄豆、辣椒等。进行化疗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时处理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可通过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粥、蒸蛋等,以辅助维持营养。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外科皮脂腺囊肿切除手术会推迟例假吗
外科皮脂腺囊肿切除手术一般不会推迟例假。不过,虽然手术本身不会推迟例假,但如果患者在术后出现精神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或者因术后疼痛、休息不好等因素,可能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卵巢轴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进而影响月经周期。首先,皮脂腺囊肿切除术是一种局部的小手术,主要是在局部麻醉下对皮肤表面的皮脂腺囊肿进行切除,手术范围局限于皮肤及皮下组织,不涉及到女性的生殖系统以及内分泌调节的关键器官。手术过程中对身体整体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小,不会直接干扰女性体内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因此通常不会对月经周期产生影响。其次,月经周期主要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来调节的,这一轴系通过分泌各种激素来控制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形成月经周期。皮脂腺囊肿切除手术既不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等器官的功能,也不会改变激素的分泌水平和正常的反馈调节机制,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不会导致例假推迟。建议患者在术后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体的恢复。如果出现月经推迟或其他月经异常情况,且排除了怀孕等其他因素,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气管狭窄外科手术效果怎么样
气管狭窄外科手术的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较好,也可能不太好。对于考虑进行气管狭窄外科手术的患者,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和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治疗。气管狭窄外科手术效果可能比较好。首先,对于一些由明确病因导致的局限性气管狭窄,如外伤、良性肿瘤等引起的,手术可以直接切除狭窄部位,然后进行端端吻合,能够迅速解除气道梗阻,恢复气管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其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方式和器械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如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气管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然而,气管狭窄外科手术效果也可能比较差。一方面,气管狭窄的原因多种多样,对于一些由复杂病因引起的广泛性气管狭窄,如气管软化症、长段气管瘢痕狭窄等,手术难度较大,可能无法完全切除狭窄段,或者切除后难以进行理想的重建,导致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气道梗阻,影响呼吸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手术风险较高,气管周围有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和脏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这些结构,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气胸、喉返神经损伤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术前要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包括气管CT、支气管镜等,以准确了解狭窄的部位、程度和病因,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和康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