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调治慢性老年人哮喘讲究多

  老人哮证,以痰喘日久继而作哮为常见。临床以喉间痰气作响,胸中多痰,粘结喉间,与呼吸之气相触成声为特征。其发病可因食味酸咸太过,或遇风寒湿热,气郁痰壅即发。哮证发作时,宜分冷哮、热哮、痰哮,理肺以治标;哮证停止发作后,则宜固肾以治本。

  冷哮多因外感风寒,邪入肺俞,寒饮内停痰浊壅聚,阻滞气道而成,其症呼吸急促,喘中有哮喘声,咯吐粘痰或清稀痰涎,胸膈窒闷,面色灰暗,苔白脉紧。治宜温肺散寒,豁痰利窍。用射干麻黄汤、三子养亲汤、温肺汤加减。若冷痰凝固者,可酌用冷哮丸。

  热哮多因痰热胶固,肺气壅逆所致。其症喉有痰鸣声,胸高,气粗急促,咳痰黄稠,胸膈烦闷,面赤自汗,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宣肺清热,用定喘汤、桑白皮汤之类;若因受寒引起者,为寒包热证,宜散郁祛寒,用三拗汤、越婢加半夏汤,发散寒邪以解表邪。

  痰哮多因风寒外束,痰浊壅盛所致。其症气急喘促,喉中痰鸣,声如拽锯。治宜宣肺降气,祛痰清火。用五虎汤、白果汤加减。

  肾哮多因精气亏乏,摄纳失常,下虚上盛所致。其症气逆易喘,短气息促,吐痰起沫,动则心慌腰酸肢软,脑转耳鸣。治宜补肾摄纳。用肾气丸,或紫河车粉。

  对喘咳哮的调治,还须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首应注意气候影响,防止外邪侵入。高龄老人卫外之阳不能充实腠理者,宜用益气固卫之剂。如玉屏风散调少量蜂蜜,日服2~3g。同时生活起居,当有定时,避免疲劳和情志刺激,耗伤正气。慎饮食,薄滋味,以杜生痰之源,从而减少复发的机会,以冀延年却病。

(实习编辑:邝丽琼)

2010-09-12 00:00:00浏览5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聂志扬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甲
老年人呼吸困难喘不过气是什么原因
老年人呼吸困难、喘不过气的原因有很多,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血气胸等均可导致,患者可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1、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因气管、支气管呼吸气流受阻导致的慢性肺功能障碍性疾病,烟草、空气污染、职业粉尘、遗传因素和呼吸道感染是常见致病因素,常表现为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喘憋、咳痰、胸闷、气促等。患病后需远离致病因素,可遵医嘱使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沙美特罗、特布他林等药物治疗,必要时氧疗改善症状。 2、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的原因较多,比如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堵塞、支气管外部牵拉作用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典型的症状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咳血。若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咳血量较少,可以通过卧床休息、流质清淡饮食、保持呼吸道畅通等方式来改善症状。对于咳血量较大的患者,可以遵医嘱口服卡巴克洛等止血药物,或静脉输注垂体后叶素、氨基己酸等,从而达到控制疾病、改善预后的作用。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需保持气道通畅,避免缺氧。若患者经过药物治疗无效,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改善症状。 3、血气胸 血气胸发生气胸时合并胸腔积血,可由外伤、结核等引起,小量的血气胸无明显症状,血气胸主要引起的症状包括胸闷,患者会觉得呼吸很困难、喘不过气、有贫血的征象,比如嘴唇发白,再有是活动后气促、气累,以上症状主要为比较中等或者少量的血气胸情况表现。如果严重血气胸,患者会休克甚至昏厥,甚至影响生命,需要急诊手术尽快纠正胸膜腔的失衡,尽快恢复胸膜腔的生理功能。 另外,多发肋骨骨折等也会出现喘气困难的表现,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喘气困难时,应及时到呼吸科就诊。
王慧主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老年人气管炎喘不来气
老年人气管炎喘不过气,大多是治疗不当、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原因所导致,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再对症进行治疗。 1、治疗不当 气管炎的治疗时间大多需要1-2周,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就自行停药或减药,容易导致气管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从而引起喘不过气的症状。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给予用药,不可以因症状暂时缓解便自行更改剂量或者提前停药。患者可遵医嘱服用解痉平喘药物,如氨茶碱、沙丁胺醇等。对于有痰而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溴己新等。 2、不良生活习惯 如果患者患病期间存在长期熬夜、饮食不当等不良生活的习惯,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导致细菌、病毒入侵,从而诱发气管痉挛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不过气等。患者要及时调整生活习惯,要养成正常的作息,平时还可适当进行户外运动,例如慢跑、打羽毛球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 3、环境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受到冷空气、粉尘等不良环境因素影响,也很容易导致发生炎症反应,从而出现咳嗽、咳痰、喘不过气的症状。患者首先要远离不良环境,同时尽量也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场所,外出时还可佩戴口罩防止粉尘吸入。另外,如果患者症状严重,可以遵医嘱服用上述解痉平喘药物。如果合并有细菌感染时,可服用大环内酯类或青霉素类抗生素,亦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
施慧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老年人慢性肠炎的症状
老年人慢性肠炎的症状主要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身体消瘦、便秘等,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进行治疗。1、腹痛慢性肠炎可能跟肠道部位长时间受到炎症的刺激有关,可能会出现腹部隐隐作痛的症状,还有可能会导致腹部胀气。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乳酸菌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也可以遵医嘱使用颠茄片、消旋山莨菪碱片等药物缓解疼痛。2、腹泻患者在发病时可能会出现持续性的腹泻,还有可能会导致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松弛,可能会出现大便失禁的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也需要多喝水,补充体内所需要的水分。3、恶心呕吐有些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胃肠道的功能受到一定的损伤,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甲氧氯普胺片、维生素B6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止吐的效果。4、身体消瘦慢性肠炎的患者由于长时间地腹泻,会导致体内的营养物质流失,可能会出现身体消瘦的情况。患者平时应多吃一些营养价值丰富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瘦肉等,补充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5、便秘慢性肠炎的患者由于肠道功能受到损伤,也可能会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可能会出现便秘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梨子、菠菜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建议患者规律作息,补充充足睡眠,适当多喝温水,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促进病情好转。同时,患者还需要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对患处造成刺激,加重病情。如果患者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去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马希英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老年人出现的慢性疾病有哪些
老年人五大慢性疾病这个说法不准确,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 1、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一般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通常是由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原因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左氧氟沙星片、罗红霉素或者头孢呋辛胶囊及止咳化痰等药物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戒烟,避免去人流密集或通风不佳的场所。 2、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多病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一般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所引起,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以及体重减轻,可以选择使用胰岛素注射液、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平时应避免食用面条、西瓜等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注意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定期检查。 3、高血压 患者过度肥胖、高钠饮食、精神紧张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患者的主要表现有头晕、头痛、易疲劳等,如未及时控制好血压,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眼底病变、脑出血、脑梗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建议患者日常生活中可以服用氢氯噻嗪片、美托洛尔、氨氯地平等降压药物治疗。注意调整饮食,避免情绪波动。 此外,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还有冠心病、脑卒中、脑出血等,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不同的预防或治疗措施。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老年妇科病是怎么引起的
老年妇科病可由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也可能源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肌瘤等疾病因素。如果发现老年女性出现异常出血、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白带常规检查、宫颈涂片检查、HPV检测、妇科超声、诊断性刮宫等,以明确诊断及病情。一、非疾病因素:雌激素对维持阴道黏膜的厚度、弹性及阴道内正常pH值至关重要。老年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显著减少,使阴道黏膜变薄、干涩,局部抵抗力降低,病原体容易入侵,从而引发一系列妇科疾病。可考虑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局部涂抹,比如结合雌激素乳膏,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二、疾病因素:1、阴道炎:常见的有老年性阴道炎,因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内pH值升高,乳酸杆菌减少,其他致病菌大量繁殖所致。症状有外阴瘙痒、灼热感,白带增多且呈淡黄色。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栓抑制细菌生长。2、宫颈炎:老年女性的宫颈炎多由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引起,也可能因曾经的急性宫颈炎未彻底治愈迁延而来。病原体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也可能诱发,症状可能有白带增多、异常出血等。治疗可采用激光、冷冻等物理治疗方法,也可遵医嘱使用保妇康栓。3、子宫肌瘤:部分老年女性的子宫肌瘤在绝经后可能因雌激素水平下降而逐渐萎缩,但也有部分肌瘤持续生长。子宫肌瘤可能与遗传、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若肌瘤较大,可能出现腹痛、尿频、月经改变等症状。若症状明显,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进行治疗,具体需遵医嘱。日常老年女性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保持外阴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度肥胖造成内分泌失调,增加妇科疾病风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