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呼吸疾病也可能是胃部疾病引起

  我们平日感到有烧心、反酸或嗳气时,通常是由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如果说慢性咳嗽哮喘肺炎肺间质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等也可能是胃部疾病引起的,您感到奇怪吗?长期患有肺部疾病的人并未注意到肺与胃之间的关系,而某些肺部疾病又可以加重胃食管反流。

  什么是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一些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碱性胆汁反流到食管腔内。

  为什么发生胃食管反流

  正常人的食管有三个屏障阻挡食物反流:①食管下段括约肌;②食管清除异物的能力;③食管黏膜。这三个屏障中食管下段括约肌最重要。当进食大量过甜和油腻食物、咖啡,大量吸烟、喝酒,均可引起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下降;有些药物如某些止喘药、安眠药、降压药等,也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压力。

  胃食管反流可以引起哪些食管外疾病

  早在1912年,一个外国学者描述了胃食管反流与哮喘的关系,指出“哮喘发作可能因支气管黏膜的直接刺激引起或由于胃反流间接引起”。这些哮喘患者患有胃食管反流,但因烧心和反酸不明显,而导致内科医生忽视了胃食管反流的存在。临床上对胃食管反流的有效治疗,往往可显着改善甚至完全缓解肺部疾病的症状。

  慢慢性咳嗽即持续咳嗽超过3-8周,这在内科门诊很常见。胃食管反流被认为是慢性咳嗽的重要诱因已有30年了。21%的慢性咳嗽是因胃食管反流所致。

  哮喘发作流行病学已证实了胃食管反流与哮喘的关系,并将胃食管反流列入哮喘重要的诱因。胃食管反流被认为是难治性哮喘、非过敏性哮喘。夜间发作性哮喘等病的潜在诱因。为什么胃食管反流可以引发哮喘?主要机制为:①可能由于胃反流物误吸而导致哮喘;②由于神经反射机制导致哮喘。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研究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更易患胃食管反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46.8%与胃酸反流有关。在治疗呼吸暂停后可减少胃食管反流。

  特发性肺部纤维化国外学者研究了不明原因肺部纤维化患者的胃食管钡餐检查结果,证实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较高。长时间反复的少量气管支气管的胃酸吸入,可能会导致肺间质纤维化。

  此外,在老年人中胃食管反流还可导致肺炎的发生。

  怎样预防胃食管反流引起呼吸道疾病

  ①慢进餐;②每顿饭不宜吃太饱,若餐后2-3小时感到饥饿时,可再进食少许;③少吃太甜、太油、太稀的食物;④远离烟、酒;⑤午餐后散散步,可在躺椅上休息或睡午觉;⑥晚上睡觉可将上半身托起20度。臀部下要用东西顶住,以防身体下滑;⑦便秘者一定要设法通便⑧肥胖者要逐渐减轻体重,最好达到标准体重⑨长期卧床的老人每2小时翻身、拍背并按摩皮肤一次,及时用吸引器将痰液吸出;⑩保持口腔清洁,餐后要漱口或刷牙,住院的老年患者每日应做2次口腔护理,一般可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含漱。

  专家提醒做过胃大部切除术或贲门切除术者更应做好胃食管反流的预防,以减少肺部疾病的发生。原有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者容易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因此有慢性肺部疾患者,也要做好胃食管反流的预防,以减少肺部疾病的复发。

(实习编辑:邝丽琼)

2010-08-04 00:00:00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银屑病平时怎么注意
银屑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包括皮肤护理、饮食调整、生活习惯调整、心理调适等。1、皮肤护理:患者应保持皮肤的清洁和湿润,使用温和、无刺激性的洗浴产品,避免过度搓洗和热水烫洗;洗浴后,及时涂抹保湿霜,以保持皮肤湿润,减少鳞屑产生。选择棉质、宽松衣物,避免穿着紧身、化纤衣物,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2、饮食调整:银屑病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豆类等。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以及海鲜、牛羊肉等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此外,患者应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酗酒会损害身体的免疫系统,不利于病情的控制。3、生活习惯调整: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应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游泳等,有助于身体恢复。此外,患者应避免接触感染源,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这些感染往往会诱发银屑病加重。4、心理调适:银屑病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对患者心理造成压力。因此,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听音乐、运动、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同时,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陷入负面情绪的循环。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循上述注意事项。同时,患者应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沟通,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综合管理,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银屑病性关节炎症状能控制住吗
银屑病性关节炎的症状是可以控制的。通过合理规范的治疗和患者积极配合,能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平时,患者要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关节过度劳累和损伤。积极参与康复锻炼,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关节损伤。从药物治疗角度来看,目前有多种药物可用于银屑病性关节炎的治疗。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减轻关节炎症和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能抑制免疫系统,减缓关节破坏,控制病情进展。这些药物的合理应用,能从不同环节对疾病进行干预,有效控制炎症,从而减轻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状。除药物治疗外,综合管理对于控制银屑病性关节炎症状也至关重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稳定性,减轻关节负担;合理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减少关节压力。同时,心理干预也不容忽视,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常因疾病影响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不良情绪会加重身体应激反应,影响病情。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可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有利于病情控制。对于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建议定期到医院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银屑病关节炎有什么症状
银屑病关节炎的症状主要有关节症状、皮肤表现、指或趾甲病变、脊柱及骶髂关节症状等。1、关节症状:银屑病关节炎可累及多个关节,以手足小关节最为常见,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跖趾关节等。炎症使滑膜充血、水肿,分泌大量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这些介质刺激关节周围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同时,炎症导致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造成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患者常感到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感尤为明显,即晨僵,一般持续数小时后逐渐缓解。2、皮肤表现:银屑病关节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使表皮细胞过度增殖和分化异常。皮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表面覆盖有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常见于头皮、肘部、膝部、腰骶部等部位,皮肤病变可在关节症状之前、之后或同时出现。3、指或趾甲病变:炎症导致免疫细胞浸润甲床和甲母质,影响指甲的正常生长和结构。指或趾甲可出现顶针样凹陷,这是由于甲母质处的炎症导致局部指甲生长异常,形成小坑状凹陷。还可出现指甲增厚、浑浊、失去光泽,部分患者指甲与甲床分离,即甲剥离,严重影响指甲的外观和功能。4、脊柱及骶髂关节症状:部分患者会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这同样与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炎症有关。炎症侵犯脊柱和骶髂关节的关节囊、韧带等组织,引起疼痛和活动受限。患者可出现下背部疼痛、僵硬,活动后症状可缓解,但长时间不活动又会加重。建议若出现上述疑似银屑病关节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血液检查检测炎症指标、自身抗体等、关节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以明确诊断。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银屑病病人能吃鸡蛋吗
银屑病患者能否吃鸡蛋,关键在于其对鸡蛋是否过敏。若不过敏,可适量食用鸡蛋,作为优质营养来源助力病情恢复;若过敏,则建议避免食用,以免加重病情。银屑病患者因皮肤大量脱屑,蛋白质流失严重,而鸡蛋富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其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且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组成模式接近,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若银屑病患者对鸡蛋不过敏,适量吃鸡蛋能够为患者补充因疾病流失的蛋白质,一定程度上辅助促进受损皮肤的修复。此外,鸡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成分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对于长期受疾病困扰、营养状况可能不佳的银屑病患者而言,适量食用鸡蛋能辅助改善整体营养状态,间接对病情控制产生积极影响。然而,若银屑病患者对鸡蛋过敏,食用鸡蛋可能加重病情。过敏反应会激活体内免疫系统,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引发皮肤瘙痒加剧、皮疹增多、红斑面积扩大等症状,使原本的银屑病病情迅速恶化。过敏反应不仅累及皮肤,还可能导致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气喘,甚至引发胃肠道不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建议患者在决定是否食用鸡蛋前,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自身是否对鸡蛋过敏。若不过敏,可将鸡蛋纳入日常饮食,每天1-2个,采用煮、蒸等健康烹饪方式。若确定对鸡蛋过敏,务必严格避免食用鸡蛋及含有鸡蛋成分的各类食品。日常饮食中,可选择其他优质蛋白质来源替代鸡蛋,如牛奶、猪瘦肉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