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对哮喘病情有帮助的蔬菜介绍

  对于哮喘疾病,专家建议人们从总体健康考虑,除了坚持治疗以外,每天食用至少5种蔬菜和水果,这样对哮喘的病情有所帮助。

  下面介绍一些对哮喘病情有帮助的蔬菜:

  1、丝瓜:性味甘平、微寒,无毒。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鳞、铁及维生素B1维生素C。还有植物黏液、木糖胶等。具有清热利肠、凉血解毒的功效。由于丝瓜中含有维生素C较高,故可用于治坏血病,而且由于维生素B1等含量较高,对小儿大脑发育及中老年人保持大脑健康有好处。生小丝瓜(连蒂)数条切断后,放沙锅内煮烂,取浓汁服,可治哮喘。

  2、白萝卜:原产于我国,古时称菜菔,周朝就有栽培。白萝卜营养丰富,有"小人参"之称,其性味甘、辛、平,具有消食化痰,下气宽中等功效。白萝卜含有大量的糖类和多种维生素、脂肪及钙、鳞、铁等矿物质,这些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因此,平时多吃些萝卜,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取白萝卜汁1碗,蜂蜜30毫升,共煎服,可治哮喘。

  3、南瓜:南瓜是夏秋季的瓜菜,味甘适中;既当菜,又代粮。它含有丰富的糖类、淀粉,老南瓜吃起来又香又甜,它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和钙、磷等矿物质,营养很丰富。南瓜性味甘温、无毒;瓜肉有益肺气的功效;南瓜子味香又可驱绦虫。取南瓜1个(500克左右)、蜂蜜60毫升、冰糖30克。先在瓜顶上开口,挖出一部分瓤,将糖、蜜装入,盖好,放小盆内,蒸1小时取出。早晚2次吃完,连吃5-7天,可治哮喘。

  4.北瓜:北瓜形如南瓜而较小,又称为桃南瓜,皮色红黄似金,故又称金瓜。性味甘平,无毒,具有润肺止喘功效。我国民间常用来治哮喘。取北瓜1个,切碎,加入等量的麦芽糖,放进陶器锅内加上适量水,煮到极烂,捞去渣,将汁再煮,浓缩后再加人生汁,500克瓜汁加生姜汁50多克后,按8∶1比例加入,再稍煮。每次服1匙,1日2~3次,开水冲服,可治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5.冬瓜:又叫白瓜、枕瓜,是秋季蔬菜之一。性平和,味甘淡。具有利水消痰、清热解毒的功效。冬瓜子有清肺热、化痰排脓的功效。炒熟久服,益脾健胃、补肝明目,令人颜色悦泽。冬瓜中含钠量较低,是肾病、浮肿病患者的理想蔬菜。冬瓜中的营养也不错,含有许多维生素、蛋白质和矿物质,可以给人体增加营养。取未脱花蒂的小冬瓜1个,剖开填人适量冰糖,放蒸笼内蒸。取水饮服,连服3~4个,可治哮喘,

  6.大蒜:性味辛温,功能抗菌消炎、驱虫健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磷、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还含具有治疗作用的葱蒜杀菌素等。生吃大蒜,能增强食欲、帮助消化、调味去腥、毒杀菌、防病治病,所以,应该经常吃些生大蒜。吃过大蒜以后,再吃几个大枣或者嚼几片茶叶,令人不快的蒜臭味就能解除了。取紫皮蒜60克、红糖90克,蒜捣烂如泥,放人红糖,在沙锅内加水适量熬成膏,每日早晚吞服1食匙,可治哮喘。

  7.山药:性温味甘,无毒,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泄泻、健肾固精、益肺等功用。适用于身体虚弱、精神倦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虚劳咳嗽遗精盗汗糖尿病夜尿增多等。山药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精氨酸、维生素、糖类、矿物质、黏液质、淀粉等多种物质,其中淀粉酶分解淀粉,所以补而不滞。取山药(研末)15克、麦门冬9克,用麦门冬煎水冲山药末,一次服完,可治虚喘。

  8.百合:性味甘乎,微苦,含有蛋白质、脂肪、去甲秋水仙碱,并富含淀粉及少量钙、磷、铁物质。有润肺宁心、清热止咳、益气调中的功能。干品作粉蒸食有滋补营养之功,鲜晶有镇静止咳的作用。适用于体虚肺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结核等。取百合500克、枸杞12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8克,开水送下,可治哮喘。

  9.生姜:味辛性微温,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等功效。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佐味佳品,也是治病的常用中药之一。生姜内含挥发油、姜辣素及树脂、淀粉等。取生姜15克、鸡蛋1个,姜切碎,同鸡蛋调拌,炒焦吃。忌生冷,可治哮喘。或取生姜30克,捣烂取汁,与蜂蜜65克混合,分3次开水冲服,也可治哮喘。

  10.花生:花生既可作干鲜果品食用,又可榨油,还可作为药用。它内含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及卵磷脂、胆碱和矿物质。花生甘辛无毒,有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等功效。适用于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乳汁缺乏等症。花生还有降压、止血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取花生仁、冰糖、霜桑叶各15克,同煮至花生烂熟。去桑叶食之,可治哮喘。

  11.核桃:营养价值很高,核桃仁含有大量脂肪和较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性味甘温,有补肾强腰膝、敛肺定喘及润肠通便的作用。核桃为补益强壮佳品,适用于肾虚腰疼、肺虚喘嗽、大便秘结、病后虚弱等症。取核桃肉1000克,捣烂,与蜂蜜1000克和匀,用瓶装好。每次食1匙,1日2次,开水送服,可治虚证哮喘。

(实习编辑:邝丽琼)

2010-07-24 00:01:00浏览9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洪伟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宝宝不小心吃了孟鲁司特会怎么样
孟鲁司特是一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如果宝宝不小心服用过量的孟鲁司特,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嗜睡、乏力、咳嗽等症状。1.恶心呕吐:由于孟鲁司特属于一种西药制剂,里面含有较多的化学成分。若患者用药不当或者过量服用以后,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恶心、呕吐等情况发生。2.腹痛腹泻:此外还可能会影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导致腹胀、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增多等情况发生。3.嗜睡:由于孟鲁司特具有镇静作用,所以如果宝宝误食了该药物,可能会引起犯困的症状。建议家长密切观察宝宝的情况,并确保其处于安全环境中。4.乏力:部分宝宝在用药后可能出现身体疲乏无力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药物副作用所致。因此,在使用孟鲁司特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超剂量服药。5.咳嗽:孟鲁司特主要用于控制哮喘发作和预防运动诱发支气管痉挛。但如果宝宝摄入了大量该药物,则可能导致呼吸道症状进一步恶化,如持续性的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这种情况下,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综上所述,孟鲁司特属于处方药,必须由医生开具处方并在指导下使用。如果宝宝误食了孟鲁司特,请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所发生的事件。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宝宝退烧后有干呕现象是怎么回事
退烧一般指的是退热。宝宝退热后有干呕现象,可能是由药物反应、饮食不当引起,也不排除是胃炎等原因所造成。1、药物反应宝宝在发热后,通常需要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醯氨基酚等药物进行治疗。由于宝宝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可能会对药物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出现恶心、呕吐、反酸等不适现象。建议家长给宝宝喂温水进行缓解,如果症状持续,应及时前往医院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2、饮食不当发热后体内的消化酶分可能泌会减少,导致宝宝的消化吸收功能欠佳。如果在退热后暴饮暴食或者过量食用生冷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干呕症状。家长可以遵医嘱给宝宝使用乳酸菌素片、健胃消食片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同时饮食方面要注意给宝宝喂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3、胃炎如果宝宝本身存在胃炎,发热后机体流失大量水分,在炎症的刺激下可能会导致胃炎发作,宝宝会出现干呕,伴随嗳气、腹胀等现象。家长应遵医嘱通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枸橼酸铋钾口服溶液等药物来给宝宝进行治疗。除此之外,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原因也有可能会引发宝宝干呕,家长应及时携带宝宝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日常应注意宝宝的合理饮食及规律作息,同时可以适当陪同宝宝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怀孕总担心宝宝不健康怎么办
怀孕总担心宝宝不健康可以采取充足休息、定期产检、孕期营养补充、孕期放松技巧、孕期心理咨询等措施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充足休息 孕妇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建议每晚至少睡8小时,并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孕妇的情绪状态,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2.定期产检 孕妇需按医生建议的时间表进行产前检查,包括B超、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项目。定期产检可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异常情况,为孕妇提供安心保障,减少对胎儿健康的担忧。 3.孕期营养补充 孕妇需要增加蛋白质、钙质、铁质等重要营养素的摄入量,如多吃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绿叶蔬菜等。充足的营养供应有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增强母体免疫力,降低孕期并发症的风险,进而减轻孕妇对胎儿健康的顾虑。 4.孕期放松技巧 孕妇可以尝试深呼吸、瑜伽、冥想等放松方法,也可以听轻音乐、阅读书籍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这些放松技巧可以帮助孕妇缓解紧张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减少对胎儿健康的过度担忧。 5.孕期心理咨询 若孕妇在孕期存在过度焦虑、担忧的情况,孕妇可以通过预约专业心理医生进行面对面咨询,或者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远程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能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孕妇缓解焦虑情绪,建立积极的心态,从而减少对胎儿健康的担忧。 孕期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对母婴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孕妇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理解,共同面对孕期挑战。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