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哮喘种类不同治疗要区别对待

  两种不同的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它的全名应称作“支气管哮喘”。另有一种病情表现十分类似支气管哮喘,称作“心源性哮喘”,乃由于左心室功能衰竭所至,临床上应加以区分,不能混同或误诊。

  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特点

  1.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管腔变窄导致憋气,呼吸困难,呼吸时能听到咝咝声。哮喘发作的原因是由于吸入刺激性气体引发支气管过敏反应,在慢性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基础上,管壁平滑肌收缩,加上粘膜炎症、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致支气管狭窄或堵塞,遂发生急性哮喘症状。

  正常人呼吸道粘膜反应性较稳定,能耐受一定的外来刺激;哮喘患者的气管反应性则显著增高,即便是轻微刺激亦可反应出较强的呼吸道症状,如呛咳、憋气、呼吸急促等。常遇到的哮喘急性发作诱发物有各种花粉、香烟、烟雾、油漆气味、室螨尘埃、家畜皮毛以及过冷空气等。

  2.肺部听诊体征,可听到特异的“哮鸣音”、“射箭音”。肺气肿病人亦常诉说“动则气短”,疑为“喘病”,但肺听诊却无哮鸣音存在,这是同哮喘的重要鉴别点。

  哮喘发作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引起气管阻塞是可逆性的,经过治疗可缓解或自然缓解。还有一部分病人,主诉是干咳数周或数月,常被当作一般支气管炎治疗,服用各种消炎灭菌药而无效。这些患者气管反应性常明显增高,这是“哮喘”的一种变异类型,亦应按哮喘治疗。

  3.哮喘很难彻底治愈,不易断根,很容易复发。我国古代医学家曾有“内不治喘,外不治癣”的经验谈。这是什么道理呢?按现代医学理论分析,哮喘难于根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关键是“只治标,不治本”。哮喘发作时只注意用平喘药,而作为哮喘复发根源的慢性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症则放任不治,任何时候只要一遇上过敏原必定要诱发哮喘。

  现在,我们治疗哮喘原则上要以“根除”为目的,既要尽快平喘使哮喘症状缓解,也要同时开始控制并逐渐消除慢性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症病变,将过高的气管反应性平息下来,可根除哮喘复发。要达到根治哮喘的目的,有两类药物必须使用,即酮替芬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即激素)。这两种药同支气管扩张剂(平喘药)配合起来,按治疗方案有计划地进行治疗。

  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药物

  β2受体激动剂(平喘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类消炎药),现在市场上有两种剂型,一种为口服剂,一种为气雾吸入剂。一般地说,气雾吸入剂用后药效来得快些,吸入剂药物集中在呼吸道起作用,因而很少发生或不发生周身性副反应,从而提倡多使用气雾吸人剂。

  现在我们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程度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诊断、预防、治疗以及根除诸方面都有了深刻的理论了解,治疗时间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医患双方协调配合下,定能早日根除支气管哮喘的危害。

  防治哮喘工作全世界都很重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已于1993年组织起17个国家专家参加“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集体总结各国研究结果,在1995年撰写发表了《全球哮喘防治战略指南》(GINA),提供全球同行参照。现该书已译成30多种文字,在60多个国家推广使用,我国亦在大力推广且已取得良好效果。

(实习编辑:邝丽琼)

2010-05-12 00:46:00浏览5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异常妊娠史是什么意思
异常妊娠史是指女性在以往的妊娠过程中出现过与正常妊娠不同的情况,这些情况可能对本次妊娠或未来生育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在备孕或孕期给予特别关注。备孕前应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生殖系统检查、内分泌检查、染色体检查等,以明确既往异常妊娠的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调整。异常妊娠包含多种类型,常见的有异位妊娠,如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宫颈妊娠等,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着床发育,可能导致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还有自然流产,包括早期流产和晚期流产,原因可能涉及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另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异常妊娠情况,会对母婴健康造成威胁,严重时可引发子痫等并发症。此外,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儿生长受限、妊娠期糖尿病等也都属于异常妊娠的范畴。了解女性的异常妊娠史对于医生评估本次妊娠的风险至关重要。通过分析以往异常妊娠的原因,医生可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产检方案和治疗措施。例如,如果既往有复发性流产史,医生可能会在本次妊娠早期进行更密切的激素水平监测和超声检查,必要时给予相应的保胎治疗;对于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史的孕妇,孕期会加强血压监测和管理,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再次发病的风险。孕期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产检,增加产检的频率和项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避免因过度担心而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影响正常妊娠。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早期症状是什么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早期症状主要包括阴道流血、子宫异常增大、妊娠呕吐、腹痛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等方面。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复查,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复发等异常情况,调整治疗策略。1、阴道流血:这是较为常见的早期症状,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一。开始时可能为少量点滴出血,逐渐增多,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突然大量出血,甚至导致休克。流血原因是滋养细胞增生,侵犯子宫血管所致。2、子宫异常增大:多数患者子宫大于相应孕周,质地变软。这是因为葡萄胎迅速增长及宫腔内积血导致。在孕早期,通过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可发现子宫明显大于正常妊娠时该阶段的大小。3、妊娠呕吐:相较于正常妊娠,患者的妊娠呕吐症状往往更为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这是由于大量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胃肠道等因素引起,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影响孕妇身体健康。4、腹痛:多为阵发性下腹痛,程度轻重不同。当葡萄胎增长迅速,子宫急速膨大时,可引起下腹胀痛;若发生黄素化囊肿扭转或破裂,腹痛则会突然加剧,且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育龄期女性若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警惕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血hCG测定、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因疾病产生过度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可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适当运动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妊娠呕吐反应什么时候开始
妊娠呕吐反应通常在怀孕5-6周开始,主要是因为怀孕后体内hCG水平迅速升高刺激胃肠道所致。但其开始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激素水平升高幅度、个人体质以及精神状态等都会使孕吐开始时间有所不同,导致有的孕妇可能会更早出现孕吐反应。妊娠呕吐反应,即孕吐,是怀孕早期常见的生理现象。大部分孕妇在怀孕5-6周时开始出现孕吐反应。这是由于怀孕后,孕妇体内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迅速升高所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即hCG,是妊娠后由胎盘分泌的一种激素,其水平的升高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随着妊娠的进展,hCG水平在怀孕8-10周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因此孕吐反应也通常在怀孕10周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轻。大多数孕妇在怀孕12周左右时,孕吐反应会自行缓解或消失。然而,孕吐反应的开始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激素水平差异、个人体质、精神状态等。激素水平方面,孕妇体内hCG升高幅度不同,若升高迅速且幅度大,孕吐可能更早更强烈地出现;个人体质方面,体质敏感的女性对激素变化及身体细微改变反应更强烈,孕吐往往开始较早且较为严重;精神状态方面,孕期压力大、情绪焦虑紧张的孕妇更容易出现孕吐且可能提前开始。在孕吐期间,孕妇可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鸡蛋羹等,避免肥肉、辣椒等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若孕吐反应严重到影响进食和日常生活,孕妇应及时就医。此外,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也是确保母婴健康的重要措施。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妊娠16周没有任何妊娠反应正常吗
妊娠16周没有任何妊娠反应可能是正常的体质差异表现,也可能是胎儿发育异常的信号。因此,孕妇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妊娠反应的个体差异极大,部分孕妇在整个孕期可能都不会出现明显的妊娠反应。这主要是因为每位孕妇的身体状况、激素水平以及对妊娠的适应性各不相同。对于多数孕妇而言,早孕反应如恶心、呕吐等通常会在怀孕12周左右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因此到妊娠16周时没有任何妊娠反应,可能是体质因素导致的正常表现。这类孕妇通常无需过于担心,只需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确保母婴健康。然而,妊娠16周时没有任何妊娠反应也可能存在异常情况。如果孕妇在妊娠早期曾有过明显的妊娠反应,但到16周时突然消失,且伴随腹部隆起不明显、感觉不到胎动等症状,这可能是胎儿发育迟缓或停止发育的征兆。此时,孕妇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超声检查,以了解胎儿的发育状况。如果确诊为胎儿发育迟缓,孕妇应加强营养摄入,改善生活习惯,以促进胎儿发育;若胎儿已停止发育,则需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以避免对身体造成更大伤害。孕妇应保持警惕,同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产检结果正常,且没有其他异常症状,那么无需过分担忧。然而,如果孕妇出现任何疑虑或不适,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此外,孕妇还应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为胎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