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想让孩子少感冒 常用冷水擦手脚

  ●近三十年我国儿科疾病呈现新变化:传染病下降,恶性肿瘤、儿童高血压糖尿病增多

  ●孩子发烧未必要马上到医院看病,可先在家观察病情

  ●家长反映孩子的病情要客观,莫做“下诊断”式的叙述

  本月26日,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儿科专家赖永洪做客广州日报和大洋网联合举办的“健康掌门人之院长直播室”,就常见的儿科疾病和广大家长关心的育儿问题与网友进行了交流。

  赖永洪指出,我国常见的儿科疾病近三十年来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肝炎等传染病大幅下降,而恶性肿瘤、儿童高血压糖尿病等却呈现出上升趋势,亟待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关注。

  儿科病谱新变化:

  儿童高血压发病率达10%

  据赖永洪介绍,从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每隔20年儿科的疾病谱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在过去30年,传染性疾病排在儿科病谱的第一位,占40%左右,主要是病毒性肝炎等,第二位是呼吸系统疾病,占30%左右,接下来比较常见是小孩的贫血、肾炎,新生儿疾病,营养不良等等。而在最近5年,我国儿科疾病有了很明显的改变,比如说以前感染性的疾病明显下降,但儿童的恶性肿瘤和小孩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却越来越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高血压。”赖永洪说,国内进行的儿童血压抽样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发病率多为5.4%~19.4%。大多数城市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0%左右。“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实际上与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一个家庭如果不对用油、用盐有适度控制的话,那么就极有可能养育出一个口味偏重的孩子,从小如此,患糖尿病、高血压的机会当然比别人高。”

  而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意外伤害占了相当比例,据最新研究显示,在我国意外伤害占儿童死亡原因总数的26.1%,居首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加。

  养育常见误区逐个数

  误区一:一个小孩生病,五六个大人陪着到医院

  院长点评:孩子生病,家长紧张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医生的角度看,实在没这么必要几个大人陪着到医院,因为这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我认为两个家长就够了,一个是最亲近的,不一定是爸爸妈妈,可以是日常负责照顾孩子的,能哄他听话的,了解他生活细节的人。第二是真正的监护人,这个人是可以“做决定”的。

  误区二:孩子发烧,动不动就让医生给吊针

  院长点评:是否需要打吊针,要由医生根据病情来决定,不能由家长来指挥医生。站在医生的角度,吊针有必要的时候就应该打,比如说孩子的病情比较重,不能吃不能喝,或者一些药品口服的效果不好,再比如小孩吃下药会呕吐,这些情况下有可能需要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但应该由医生去判断。

  其实,盲目的吊针往往还会给健康带来危害。这是因为吊针主要使药物直接通过静脉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经常或大量的打点滴,会使微血管丰富的心、肺、肾等重要器官中的不溶性微粒大量蓄积,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微血管的血栓梗塞、肺纤维化、肺动静脉压增高,以及局部组织水肿、炎症、坏死,甚至引起癌变等。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应遵循“可口服的不吊针”的原则。

  误区三:补钙、补铁、补锌……保健品当饭吃

  院长点评:这没必要,孩子体内是否缺乏某种营养素,应该由医生判断。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个小孩饮食正常,那么人体所需的营养往往基本够了。不过由于现在的城市人吃得越来越精,小孩在生长发育时期所需的维生素未必完全足够,那么适当补充点维生素也是可以考虑的,但是不要什么都补,而且也非多多益善。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有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比如鱼肝油(含维生素A维生素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长期服用过多可以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病症。

  专家提点:

  孩子发烧未必马上送医院

  如孩子只是发烧,精神状况良好,可以先在家里照顾,多喝水,用温水擦四肢以利散热有助退烧。如体温在38.5℃以上,可以冷敷额头。如家长有给小孩使用常用的退热药的经验,也可以按以往的做法给适当的退热药。

  当孩子有以下情况:体温很高、精神状态差、咳嗽厉害、呼吸急促、喝水很少等,如果孩子年龄在5岁以下,且病情较重,应及时到就近设有儿科的医院就医诊治。

  家长陈述病情莫妄下诊断

  家长反映孩子的病情要客观,在向医生描述病情的时候应描述孩子的症状,而不能做“下诊断”式的叙述。例如,你可以说:“我的宝宝咳嗽,而且还有痰”,而不要说:“我的宝宝感冒了”。同时还要注意不要随意夸大或缩小宝宝的病情。

  对孩子体温变化的叙述是不可缺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叙述饮食的增减情况,睡眠状况变化,宝宝大小便情况,有无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情况,家庭中有无遗传病史等,家长的叙述越准确和详细,对医生的诊治越有用。

  冷水擦手脚,有助防感冒

  最近广州的天气忽冷忽热,很多小孩生病,家长们都很关心,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对此赖永洪列举了几个要素:1.要提供足够的营养。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轻度的(或称为亚临床型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缺乏是造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一个常见原因。因此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有色蔬菜和水果或补充一些多元维生素制剂能有效增强孩子的抵抗力。2. 保证充足的睡眠。3. 进行体育锻炼。4. 多喝水,促进体液循环,有效排出毒素。

  此外,一些日常习惯的培养也能帮助孩子提高抵抗力。“我建议家长每天可以用暖的手给小孩进行背部按摩。对于那些经常流鼻涕的小孩,每天早晚可以给他的鼻梁轻轻的做按摩,小孩大了,可以教他自己轻轻的按摩,每天做几分钟就可以了。”

  此外,冷水浴对小孩也是很好的锻炼。“当然,我们也并不提倡给太小的孩子进行全身冷水浴,但局部冷水浴是有好处的,例如洗澡后用冷水擦擦孩子的四肢,平时用冷水给孩子洗脸等。”

  隔代养育,父母不能“袖手旁观”

  “隔代养育”是近年来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隔代养育”的优点在于祖辈有比较丰富的养育经验,有耐心,对孩子照顾得很细致,只要“借用”得当,是有益处的。

  但“隔代养育”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首先老人往往会比较溺爱孩子,有求必应,容易使孩子任性、娇气。其次,老人爱孩子的方式,常常忽视了“独立性培养”的因素,往往不由自主地替孩子做决定、做事情,这样孩子的这种潜能就会逐渐消失;再加上祖辈带孩子往往承担着很大的压力,老人家出于安全的考虑,经常这样不许孩子做,那也不许孩子碰,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兴趣,变得孤独、胆小。

  赖永洪的建议是,父母尽管不能天天陪伴孩子,但也不能把孩子甩给老人后就“袖手旁观”,只要有时间就应经常与孩子在一起,每天最好有两小时以上的亲子时间。同时还要经常和祖辈沟通养育的问题,多向他们传达一些现代的、科学的育儿方法。

  网友提问

  大洋网友:重庆15岁的少年拿刀杀人,向警察要枪自杀,这造成社会悲剧,在家长培养孩子中如何杜绝悲剧的发生?

  赖永洪:这种悲剧的核心是家长跟小孩的沟通脱节了。小孩想什么家长不知道,小孩有话想跟家长讲,又没有机会。另外家长都希望小孩讲好消息,如果小孩做错事给家长讲,换来的往往是家长的斥责。家长应从小和孩子养成沟通的习惯,让孩子什么事都可以跟你讲,遇到挫折能在你这里得到安慰和支持。即使孩子做错事,可以待事情平复后,慢慢地对他们作出引导。如果能做到这些,我相信类似的悲剧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大洋网友:大人用的消炎药可以给孩子吃吗?给孩子吃的时候量怎么控制?

  赖永洪:这种做法不好,特别是消炎药。家长在没有经验、没有指导的时候凭着模糊的想法给小孩吃,这可能会带来不良反应比较明显,特别是小孩药量上的掌握,这应该交给专业医生判断。

  大洋网友:孩子睡觉的时候又哭又闹,脚痛,医生说生长痛,为什么是生长痛?

  赖永洪:在幼儿阶段生长痛是正常的现象,主要是骨骼生长发育发来的症状,不是病。生长痛与其他关节或骨骼疾病有一个基本区别:越安静的时候越感觉痛,活动了反而不痛了;如果骨头有什么疾病,越运动越痛。如果生长痛影响到孩子夜间的睡眠的话,可以进行简单的处理,包括按摩、保暖等。

(实习编辑:郭婷婷)

2010-04-07 05:53:00浏览3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经芳艳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肛瘘手术后5个月一运动有黄色分泌物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肛瘘手术后五个月一运动就有黄色分泌物可能与创面愈合不良、感染和复发有关。一般需要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1、创面愈合不良 肛瘘手术后流出黄黄的分泌物可能是肛门闭合不严,这些物质主要是由组织分泌物、脂肪液化、肠液等组成。这种情况,患者只要及时处理,保护创面清洁卫生,防止感染,定期换药直到创面愈合即可。 2、感染 肛瘘手术后流出黄黄的分泌物并伴有脓液或者是血液,可能会有细菌感染,深部有脓肿未清理干净或者术后伤口引流不畅造成的感染。此时患者需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再次清理伤口,遵医嘱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青霉素V钾片、红霉素肠溶片、头孢氨苄胶囊等。严重者还需要遵医嘱进行清创手术去除感染组织。 3、复发 如果肛瘘手术以后已经完全愈合,再次出现有分泌物的情况,需要考虑肛瘘复发等情况。如果肛瘘复发,建议患者遵医嘱尽早地行肛瘘挂线疗法,或者是肛瘘切开引流术。另外,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此外,还可能是肛周脓肿、急性结肠炎所致,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勿自行用药,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经芳艳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肛瘘术后水肿怎么消除
肛瘘手术后出现水肿的情况,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理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 1、一般治疗 若患者的病情比较轻微,可以适当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苹果、香蕉等,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同时还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2、药物治疗 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迈之灵片、草木樨流浸液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消肿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遵医嘱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 3、物理治疗 患者也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通过红外线烤电、微波治疗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4、中医理疗 患者也可以配合中医针灸、按摩等方式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病情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5、手术治疗 如果上述方式效果不佳,并且症状相对比较严重,则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并治疗,必要时可以通过切开引流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同时还需定期复查,有助于了解恢复情况。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