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小儿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哮喘机制及治疗方面进展迅速。目前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多种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ahr)、可逆性气流受阻和气道重建 。虽然具体的病因尚不明,但和其它过敏性疾病一样,特异性体质和过敏原接触被认为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然而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哮喘患病率显著上升,这显然不能用遗传基因的变化造成的体质改变来解释。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别是传染性因子如病毒,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病毒感染影响哮喘死亡率季节性高峰的有关报道支持病毒感染与哮喘的关系。有报道认为病毒感染是引起儿童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83%儿童哮喘发作是由于病毒感染而触发的 ,并且是婴幼儿时期重要致敏因素。多数学者认为,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增加喘息发作频率,并使哮喘病情恶化。病毒感染与哮喘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现就有关文献加以综述。

  1 引起哮喘的常见病毒

  近20~30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应用,病毒感染与哮喘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与各种变应原相比,呼吸道病毒感染更易引起哮喘发作,它与85%的儿童哮喘和50%的成人哮喘发作有关 。虽然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在哮喘中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关注,但有报道表明 ,它们在哮喘患者中的阳性率远较鼻病毒(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低。细菌则很少引起ahr。在英国,随着哮喘发病率的上升,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住院率也持续上升,而同期细菌感染的病例则有所下降,病毒与哮喘的关系及它在哮喘发生、发展和流行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引起哮喘的常见病毒包括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和腺病毒等。

  1.1 鼻病毒(rinovirus,rv) 被认为与哮喘的关系最为密切。calhoun等观察人rv感染前、感染期间及感染后1个月气道炎症反应,发现rv可促进快速的抗原诱导组胺释放,感染恢复后气道对变应原的高反应性持续4~6周 [2] ;rv有100多个血清型 ,因此较其它病毒更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哮喘发作。与以往认为rv主要侵犯上呼吸道不同,它在感染初期就可直接侵犯下呼吸道,因此有助于理解与ahr的直接关系。rv可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但很少真正引起气道上皮组织损伤,故免疫机制被认为是rv引起哮喘恶化的原因。rv诱导il-6、8、16、rantes、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g-csf和ige的生成;促进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加;引起气道上皮eos和t淋巴细胞浸润。与哮喘有关的免疫调节介质中,icam-1被认为起主要作用。icam-1由rv诱导,是90%以上rv赖以结合的受体,在气道上皮细胞、单核细胞等多种细胞内都有表达,调节免疫细胞的迁移和活化。rv通过核因子-κb(nf-κb)依赖性机制促进icam-1的表达,继而激活t细胞。t细胞的活化过程可为抗i-cam-1的单抗阻断。这种激活依赖于pbmc,活化程度与pbmc数量呈正相关。因此rv可能首先通过iˉcam-1与pbmc特异性结合,由pbmc处理rv抗原,再通过整合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将活化信号传递给t细胞,产生il-5和eos的趋化因子rantes,促进eos的生成和浸润。尽管icam-1放大了炎症反应,但似不能决定免疫反应的方向,因为rv引起的免疫反应中有th1/th2两类细胞因子的同时表达。rv感染一般诱导cd8+t细胞产生th1型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抑制病毒复制,但在过敏的个体,或有il-4存在的情况下,cd8+t细胞可向th2表型转化,产生大量il-4、5、10,导致eos浸润;同时ifn-γ生成减少,延缓病毒的清除。th2型细胞因子,主要是il-13的存在,又将大大促进icam-1在上皮的表达 。因此,rv感染在正常人往往是自限的,而在哮喘患者则倾向发生th2免疫,引起ahr或哮喘发生。此外,rv还能潜在刺激上皮细胞产生前炎性趋化物质和细胞因子,如激肽;激活胆碱和非胆碱能神经,增加上皮源性的no的合成。在吸入抗原后发生的晚期过敏反应具有慢性哮喘的许多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哮喘发病机制的重要模型。晚期哮喘反应(lar)表现为气道炎症、ahr和持久的气流受阻。rv感染在促进早期反应的同时也可引起lar。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提示实验动物组胺产生增加,下呼吸道eos增加 。此外,rv感染虽主要造成具有特应性体质的较大儿童和成人的哮喘发作,但在正常人也可引起超过两周ahr和pef下降,气道上皮t淋巴细胞和eos浸润,且rv感染后3周仍可在呼吸道内检出病毒。

  1.2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引起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50%以上婴幼儿的细支气管炎。rsv感染引起的哮喘与哮喘类似,但仅有一个血清型,因此症状大多随幼儿年龄的增长、抗病毒免疫力的增强而逐渐减轻或消失。然而,总的来说,rsv感染可使发生哮喘的危险性显著增加,约有1/3的病例将发展为儿童哮喘。血浆rsv特异性ige、eos的水平与发展成哮喘的可能性呈正相关。镜下可发现不同程度的气道上皮受损、纤毛细胞缺失、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气道壁水肿和粘液栓塞。这些因素导致过敏原进入粘膜下层的机会增多,增加了炎性介质的释放和趋化性,降低了支气管壁β受体的功能,增加了气道胆碱能神经的敏感性。rsv反复感染在正常小鼠中可导致持续性气道炎症、eos浸润、ahr和气道重塑;甚至rsv初次接种即可出现ahr。人类rsv感染同样可引起明确的th2型免疫反应,包括过敏,ige、il-4、il-5、il-12增多、ifn-γ减少和eos浸润 。这种免疫反应可能是病毒表现的糖蛋白作用于cd8+t细胞引起的。cd4 + t细胞是抗病毒因子的重要来源,具有极化分泌的特征。病毒感染时cd4+t细胞除产生干扰素外,可发生表型转变导致th2细胞因子的产生及eos增多。

  1.3 流感病毒(iv)、副流感病毒(piv) 有报道称测定病毒感染期间人气道对组胺的反应性即速发型哮喘反应(iar)增加3倍,并促进迟发型哮喘反应(lar)发生,lar较iar持续时间更长,危害更大 [8] 。它可使病毒趋化、活化炎性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活化炎性细胞、趋化炎性细胞侵入气道:动物实验表明,病毒感染后气道粘膜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数增加。豚鼠气道接种piv1~3型后,游离气管、支气管条发现感染后4、8、16天存在bhr,balf中的炎性细胞成倍高于对照组,而感染后2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病毒诱导的bhr与炎性细胞侵入气道有关。气道上皮细胞虽不属炎性细胞,但与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炎性细胞侵入气道直接相关。气道上皮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场所,是病毒感染最初阶段的细胞因子来源,体外实验证实piv感染时气道上皮细胞也分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il-8、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因子(rantes)、il-11等,这些细胞因子明显促进炎性细胞进入气道,尤其是rantes,强力趋化嗜酸细胞(eos)、记忆t细胞等,致使bhr形成。体外实验证实,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嗜碱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并且t细胞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与病毒诱导的嗜碱细胞组胺释放相关。

  肥大细胞和组胺在病毒诱导的bhr中起重要作用,大鼠接种piv13型后7天,细支气管肥大细胞数增加,基础的和刺激后的组胺释放显著增高,同是伴有bhr,先用抗炎药物尼多考米钠或h1 受体拮抗剂处理后,pivb13感染不形成bhr,这些药物还可抑制病毒感染后炎性细胞向呼吸道的流入。busse等发现pivⅲ型感染可使儿童气道ifn-γ产生增加,ifn-γ是宿主抗病毒及激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关键因子,它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促进其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的产生;促进人单核细胞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激活的肺泡巨噬细胞释放更多的白三烯(lt)b4、血栓烷素b2、前列腺素(pg)f2α,最终激活异染性细胞,加重气道炎症 。急性呼吸道iv感染时血液中il-2水平升高,il-2又刺激淋巴细胞亚群产生参与ⅰ型高反应性的多种细胞因子、如il-3、il-4、il-5、il-10、gm-csf 。

  总之,呼吸道病毒感染促进大量细胞因子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产生和释放,观察了哮喘患者病毒感染后细胞因子的分泌状况:il1α、il1β、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ifn-γ在感染后15~30天达高峰,il-6在整个感染过程始终升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吞噬细胞

(实习编辑:郭婷婷)

2010-03-10 06:00:00浏览10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孕期易栓症要多走动吗
孕期易栓症是否要多走动需视病情严重程度而定,如果患者症状轻且无严重并发症,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走动有益健康。但对于病情严重或有严重合并症的情况,走动可能会引发危险,通常不适合多走动。孕期易栓症是指孕期女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的一种病症。如果孕妇的易栓症症状较轻,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那么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增加活动量,如散步、孕妇瑜伽等轻度运动,是有益的。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等。而且走动有助于孕妇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增强心肺功能,为身体各器官包括胎盘提供更好的血液供应,对胎儿发育也有积极作用。然而,如果孕妇病情较为严重,比如已经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血栓不稳定,此时过多走动可能导致血栓脱落,一旦脱落的血栓随血流进入肺部等重要器官,会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此外,若孕妇同时伴有其他严重合并症,如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未控制稳定等,过度走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和血压波动,不利于孕妇和胎儿健康,这种情况下就不适合多走动。对于孕期易栓症孕妇,建议要到医院进行全面评估,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血栓位置及孕妇整体身体状况给出专业建议。若适合走动,可在家人陪伴下,选择环境安全舒适的场所,如小区花园,每天进行适度、规律的慢走活动,避免过度劳累。若不适合多走动,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屈伸腿部等,同时要严格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确保孕期安全。
陈礼全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孕期铁蛋白低是什么意思
孕期铁蛋白低意味着孕妇体内储存铁不足,铁蛋白作为体内储存铁的主要蛋白,其水平下降提示铁储备减少,无法满足孕期不断增长的铁需求。孕期铁蛋白降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孕期生理变化导致铁需求显著增加,孕妇血容量自妊娠6-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到高峰,血液稀释使铁相对不足;同时,胎儿生长发育以及胎盘形成过程中,铁元素会不断从母体转运至胎儿体内,进一步消耗母体铁储备。其次,部分孕妇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常膳食中缺乏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豆类等,使得铁摄入不足。此外,胃肠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如孕期常见的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或本身患有胃肠道疾病,都可能导致铁吸收障碍,从而引发铁蛋白水平下降。孕期铁蛋白低若未得到及时纠正,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对孕妇而言,铁储备不足可能发展为缺铁性贫血,导致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增加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影响分娩安全和产后恢复。对胎儿来说,铁元素缺乏会影响其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的发育,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概率;还可能使胎儿在出生后出现缺铁性贫血,影响婴幼儿期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发现孕期铁蛋白低应及时干预。饮食上,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鱼类、菠菜等,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促进铁的吸收。若饮食调整效果不佳,需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同时补充维生素C。
张欣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孕期检查会查艾滋病吗
孕期检查通常会查艾滋病。这一检查项目在保障母婴健康、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若孕妇感染艾滋病病毒且未被及时发现和干预,在孕期、分娩过程以及产后哺乳时,都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通过孕期检查筛查艾滋病,能够尽早发现感染孕妇,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如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及避免母乳喂养等,可显著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风险,这对于控制艾滋病在儿童群体中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孕妇自身的免疫系统会逐渐受到破坏,身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上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结核病等,这不仅会影响孕妇自身的健康,还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增加早产、流产、胎儿发育迟缓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几率。通过孕期艾滋病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孕妇的感染情况,为孕妇提供针对性的医疗关怀和治疗,帮助孕妇维持较好的身体状态,保障孕期安全,同时也能对胎儿的健康状况进行密切监测,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胎儿。对于孕妇而言,在首次产检时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艾滋病筛查。若检查结果为阳性,不要惊慌,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如遵医嘱服用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不能自行停药或减药。另外,在孕期要定期产检,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健康状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等可能引起血液接触的物品。对于配偶或性伴侣,也应进行艾滋病检测,若对方未感染,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使用安全套,避免交叉感染。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孕期为什么没检查出来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孕期未能检查出来可能由孕期超声检查局限性、检查时间选择不当等非疾病因素导致,也可能是染色体异常合并复杂情况、孕期感染影响判断等疾病因素导致。孕妇在孕期要重视产检,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孕周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系统超声和胎儿超声心动图等专项检查。一、非疾病因素:1、孕期超声检查局限性:孕期超声检查是筛查胎儿心脏异常的重要手段,但超声检查受多种因素影响。胎儿在子宫内的体位如果不佳,心脏部分结构可能被遮挡,导致难以清晰观察大动脉的走行及连接关系。2、检查时间选择不当:胎儿心脏发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在不同孕周表现可能不同。如果超声检查时间过早,心脏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难以判断大动脉转位情况;而若检查过晚,胎儿体积增大、羊水量减少等因素,也会影响超声图像质量,增加诊断难度。二、疾病因素:1、染色体异常合并复杂情况:当胎儿患有染色体异常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时,除了心脏可能出现大动脉转位,还常合并其他多种结构畸形和发育异常。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医生可能因关注其他更为明显或严重的异常,而忽略了大动脉转位的细微表现,导致漏诊。2、孕期感染影响判断:孕妇在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等,可能导致胎儿心脏发育异常,出现大动脉转位等畸形。同时,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羊水异常等情况,干扰超声检查结果的判读。例如,感染导致羊水浑浊,超声图像质量下降,影响对心脏结构的观察。如果对胎儿心脏情况存在疑虑,不要盲目等待,应及时咨询上级医院或专家,获取更准确的诊断和建议。孕期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预防感染,为胎儿健康发育创造有利条件。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