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鼻炎久不愈会引发哮喘

  在过敏性鼻炎发病早期对其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则可以有效避免很多哮喘的发生。

  18岁高中生李刚最近经常感觉胸口憋闷,间或出现呼吸困难,特别是呼气困难,有窒息的感觉,这让他非常恐慌,父母也慌忙带他入院检查。医生告诉他们,这是哮喘的症状。李刚和他的父母都很震惊,好好的怎么会患哮喘呢?家里也没有遗传基因呀!原来,李刚也是一位过敏性鼻炎患者,夏季只要进出空调房间就会犯病。据河南省军区医院耳鼻喉专家介绍,致使李刚发生哮喘的原因可能就是过敏性鼻炎。

  ●哮喘与过敏性鼻炎“关系密切”

  “上面不好治上面,下面不好治下面;上面、下面都不好就先治上面,因为上面治不好,下面也好不了。”这是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在上海组织的一个学术活动中,以形象的语言解释的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疾病)与哮喘(下呼吸道疾病)在发病及其治疗上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已经提出:过敏性鼻炎与哮喘是同一气道的同一种过敏性疾病,二者会相互诱发。研究显示,78%的哮喘患者患有鼻炎,而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哮喘患病率接近30%。如能在过敏性鼻炎发病早期对其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则可以有效避免很多哮喘的发生。

  对于那些已经发展成哮喘的患者,也必须首先控制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因为过敏性鼻炎可以加重哮喘的发生。而且一旦忽略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哮喘很快就会复发。

  ●阻断敏感神经疗效确切

  据了解,目前先进的鼻内窥镜神经阻断治疗被公认为是过敏性鼻炎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过敏性鼻炎不管是常年性还是季节性的,发病机理不同,但都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研究表明,鼻腔副交感神经至少有两个来源:翼管神经和筛前神经。后者分布于鼻腔黏膜浆液腺高密度区和鼻腔敏感部位鼻丘等处。根据鼻内副交感神经的来源及分布特点,医生采用鼻内窥镜准确定位阻断鼻腔敏感神经治疗过敏性鼻炎,结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绝大多数患者治疗后打喷嚏、流涕、鼻塞消失或减轻。

  对于各种慢性鼻炎、鼻甲肥大、鼻息肉鼻窦炎及咽喉炎等疾病,鼻内窥镜微创治疗均有很好的疗效,有鼻内窥镜的指引,治疗不会产生误伤,彻底性得到保障,而且不开刀、不住院,顽固性鼻咽疾病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微创技术治疗。

  ■专家提醒

  和不少疾病一样,过敏性疾病一般具有遗传性,比方父母双方如果有一方是过敏疾病患者的话,孩子患过敏疾病的可能性就大一点,不过,这也不代表一定会发病。

  而外在因素方面,室内的螨、霉菌甚至宠物,都可能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昆虫中的蟑螂、蚊子,也是其中一种危险因素;室外比较常见的过敏诱发因素是花粉、空气污染等。李秀敏主任说,多重因素作用的这类过敏疾病,最好还是在我们切实可行的招数上下手,比如我们没法改变遗传基因,却可以锻炼身体加强免疫;没法改变空气污染,却可以保持清洁,拒绝蟑螂、霉菌等。

(实习编辑:郭婷婷)

2010-03-10 05:56:00浏览41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郑帅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腰间盘突出要怎么治疗
腰间盘突出一般指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缓解症状、物理治疗改善循环、手术解除压迫等。建议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阶梯式方案,急性发作期优先保守治疗,避免盲目手术。1、药物缓解症状: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神经根炎症反应,缓解腰痛;肌肉松弛剂如乙哌立松,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活动受限;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可促进神经修复,改善麻木症状。但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2、物理治疗改善循环:如超短波疗法、腰椎牵引、冲击波治疗等。超短波疗法通过高频电磁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水肿。腰椎牵引采用持续或间歇牵引模式,增加椎间隙宽度,可缓解椎间盘压力。冲击波治疗通过机械应力刺激激活成骨细胞,可促进纤维环修复。3、手术解除压迫:如椎板切除术,可扩大椎管容积,解除马尾神经压迫,适用于中央型巨大突出或合并椎管狭窄者。术后需佩戴腰围4-6周,逐步恢复日常活动,6周后可开始腰背肌锻炼。手术指征严格限定为保守治疗无效、进行性肌力下降或马尾综合征患者。建议患者避免久坐久站,每45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另外,搬重物时采用屈膝下蹲姿势,避免直腰弯腰,睡眠时选择硬板床,侧卧时双膝间夹枕头,可保持脊柱生理曲度。急性期后可佩戴腰围辅助支撑,但不超过2周,以防肌肉萎缩。如果出现大小便失禁或双下肢无力,建议患者立即就医。
郑帅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腰间盘突出正确锻炼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和神经功能障碍。正确的锻炼方法如核心肌群锻炼、伸展运动、低冲击性有氧运动等,有助于缓解症状、增强核心肌群并改善脊柱稳定性。锻炼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避免加重损伤。1、核心肌群锻炼:核心肌群包括腹肌、背肌和盆底肌群,其力量增强可减轻腰椎负荷并改善脊柱稳定性。常见的核心锻炼包括平板支撑、桥式运动和鸟狗式运动。平板支撑通过保持躯干平直强化腹肌和背肌;桥式运动通过抬臀加强臀部和下背部肌肉;鸟狗式运动通过交替伸展对侧肢体提高协调性和稳定性。锻炼时需注意动作规范,避免过度用力或姿势不当。2、伸展运动:伸展运动有助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肌肉紧张和神经压迫。腰背部伸展可通过猫牛式运动实现,该动作通过交替拱背和凹背增加脊柱灵活性。腿后肌群伸展可通过仰卧位抬腿或站立位前屈完成,有助于减轻坐骨神经痛。伸展运动应缓慢进行,避免突然用力或过度拉伸,以免加重症状。3、低冲击性有氧运动:低冲击性有氧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有益,可提高心肺功能并促进血液循环。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游泳、步行和骑自行车。游泳因水的浮力可减轻脊柱负荷,同时增强全身肌肉力量;步行和骑自行车对腰椎压力较小,适合大多数患者。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过度疲劳。建议在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锻炼初期应以低强度、低负荷为主,逐步增加强度和频率。若锻炼过程中出现疼痛加重或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郑帅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腰间盘突出可以打封闭针吗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及神经功能障碍。封闭针治疗是一种通过局部注射药物缓解症状的方法,常用于疼痛管理和炎症控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封闭针治疗可以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但其适应症和效果需根据具体病情评估。封闭针治疗通常包括硬膜外注射和神经根阻滞两种方式。硬膜外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硬膜外腔,通过减轻神经根周围的炎症和水肿缓解疼痛。神经根阻滞则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受压迫的神经根附近,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常用的药物包括局部麻醉药和糖皮质激素,前者用于快速镇痛,后者用于抗炎和减轻神经根水肿。封闭针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期疼痛明显、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对于神经根受压严重、疼痛剧烈且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封闭针治疗可作为一种过渡性治疗手段,帮助缓解症状并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此外,封闭针治疗也可用于术前评估,通过暂时缓解疼痛判断手术的必要性。尽管封闭针治疗在一定范围内有效,但其效果因人而异,且并非根治性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在短期内疼痛明显缓解,但症状可能复发。长期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发副作用,如局部组织萎缩、感染风险增加及血糖升高等。建议患者在考虑封闭针治疗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充分评估自身病情和治疗风险。同时,应结合其他保守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腰间盘突出感觉有东西顶腰部的原因和处理
腰椎间盘突出感觉有东西顶腰部,可能是由于椎间盘退变、损伤、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周围神经或软组织所致,其处理方法包括卧床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一、病因:1、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水分逐渐减少,弹性减弱,纤维环出现裂隙,髓核失去弹性。在劳损或外力作用下,椎间盘破裂,髓核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或软组织,产生腰部不适。2、损伤:长期反复的弯腰、扭转等动作,或急性外伤如冲撞、跌倒、扭伤等,可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神经或软组织。3、不良生活习惯:长期伏案工作、久坐久站、过度负重、不良体位等,会使椎间盘承受异常压力,加速退变和损伤。二、处理方法:1、卧床休息:初期应严格卧床休息,以减轻腰椎负担,促进炎症消退。一般建议卧床3至5天,甚至2至3周,使用硬板床,症状缓解后可带腰围离床活动。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热疗、牵引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活血通络、止痛作用。其中,牵引治疗可通过骨盆牵引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有助于突出的间盘复位。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以镇痛消炎;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可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脱水剂如甘露醇可减轻神经根水肿;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2可促进神经修复。4、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以及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椎间盘镜等,以及开放手术如椎间盘切除术、椎间融合术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腰部保护,避免不良姿势和过度负重,定期进行康复锻炼。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