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儿童冬季怎么吃才能抗感冒?

  我们家宝宝抵抗力较弱,一不当心就会感冒,平时应该从饮食上怎样进行调补?陈红卫(福建厦门)

  爱感冒的宝宝平时可多吃些碱性食物,身体的碱性环境不利于病毒的繁殖,这也意味着如果身体能保持在碱性环境,感冒病毒就无可乘之机,所以多吃苹果、葡萄、番茄、胡萝卜、海带等碱性食物,可改变身体的内环境,是提高免疫力对抗感冒病毒的最好方法之一。

  其次给宝宝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能够稳定人体上皮细胞膜,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当维生素A缺乏时,各种抗病细胞的能力也随着下降,呼吸道黏膜这道屏障防线的功能也跟着削弱,一旦受到病毒、细菌的侵袭,就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富含维生素A有食物有牛奶、鸡蛋、胡萝卜、蔬菜叶、鱼油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能使宝宝预防病毒感染和强健体魄的功用。维生素C能够帮助合成抗体,全面增强人体的抵抗力,维生素C还能将有害物质赶出白细胞,恢复被破坏组织的能力,在感冒或发热的时候,体内白细胞的维生素C浓度会降低,所以应该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柑橘类、凤梨、草莓、芹菜,青椒等(维生素C在高温下很容易被做成生鲜果汁饮用,既方便又有效果)。

  多吃富含锌的食物能直接抑制感冒病毒的繁殖,同时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牡蛎、瘦肉、猪肝、鱼类、蛋黄等食物中含锌量高。

  PS:儿童在冬天该怎么吃才能达到营养平衡呢?

  首先,因为儿童在冬天热量消耗大,因此饮食量要适当增加以满足对机体热能的需要。但是家长们又容易误认为饮食量增加就是增加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这是不正确的,无论任何季节都应为儿童提供平衡膳食。多吃厚味肥甘之物,不仅对机体无益,还会增加机体的负担。

  其次,不要随便给孩子进补。广东人喜欢吃,更“会吃”,很多人会抓住这个不长的冬季来进补。但是孩子可以进补吗?我们认为儿童不宜进补。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的阶段,阳气本身就盛,不适当的进服补药,不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第三,需要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冬天气温低,小朋友户外活动减少,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也随之减少,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因此家长们可以在儿童的膳食中增加一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等,4~6岁的儿童应每周补充肝类20~50g。由于热量摄入的增加,维生素B1、B2的代谢也明显增加,还有维生素C、维生素A可增加人的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在冬季也应合理补充。家长们可给儿童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最后,还要注意补充矿物质,有医学研究表明,如果体内缺乏无机盐,身体就会容易产生怕冷的感觉。因此要帮小朋友御寒就要多给小朋友吃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有蔬菜、水果和各种粗粮。

  冬天易患感冒,孩子感冒时家长们应注意多给小朋友喝水,多吃清淡的食物。 以半流和流质的食物为宜。包括各种菜汤、果汁、水果、面条、稀粥等。如孩子的食欲不佳则不必强求。若孩子已退烧,食欲开始恢复,则可给半流饮食,如汤面、粥等。可少量多餐食用。感冒的小朋友应忌食滋腻肥甘之物,切忌进补以免引起病情反复。

  还有提醒妈妈们,除了要注意饮食外,还要常常带孩子参加各种户外运动, 以增强抵抗力。室内要注意通风,不要经常去人多的公共场所,要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郭婷婷)

2010-01-08 05:51:00浏览4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重感冒身体疼怎么回事
重感冒时身体疼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主要由炎症介质释放、乳酸堆积、病毒侵袭肌肉与关节等原因导致。1、炎症介质释放:当病毒入侵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被激活,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白三烯等。其中前列腺素不仅能使机体发热,还会提高痛觉神经的敏感性,导致身体各个部位,如肌肉、关节等产生疼痛感。缓激肽和白三烯也具有致痛作用,会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引发疼痛信号传递至大脑,从而让患者感觉身体疼痛2、乳酸堆积:重感冒期间,患者往往会出现发热症状,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肌肉组织会进行无氧呼吸以提供额外能量。无氧呼吸过程中会产生乳酸,当乳酸在肌肉中大量堆积时,肌肉会发生收缩,进而挤压血管,阻碍血液正常流通,引起肌肉酸痛。而且由于重感冒时身体较为虚弱,活动量减少,乳酸的代谢速度减缓,进一步加重了肌肉酸痛的程度。3、病毒侵袭肌肉与关节:病毒具有一定的嗜组织性,在重感冒时,部分病毒可能会直接侵袭肌肉和关节组织,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病毒感染会导致肌肉细胞和关节滑膜细胞受损,释放出炎性物质,刺激周围神经,产生疼痛感觉。当重感冒身体疼时,建议患者多休息,让身体有足够时间恢复,减少肌肉活动,有助于缓解乳酸堆积和肌肉疲劳。可以通过局部热敷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介质和乳酸的消散,减轻疼痛。若身体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呼吸困难、胸痛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重感冒头痛怎么缓解
重感冒头痛可通过充足休息、物理缓解、药物治疗等方法缓解。重感冒是较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除常见感冒症状外,常伴有较为剧烈的头痛,影响生活质量。若重感冒头痛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一般需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及病情。1、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睡眠,身体在休息过程中可进行自我修复,有利于缓解重感冒引发的头痛。创造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休息环境,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可提高睡眠质量,促进身体恢复。2、物理缓解:对于感冒发热导致颅内血管扩张而产生的头痛,冷敷是常用方法,用冷毛巾或冰袋敷于额头、太阳穴等部位,低温刺激可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缓解头痛。按摩也有效,用手指轻轻按摩太阳穴、风池穴等穴位,以适当力度按揉,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放松紧张肌肉,减轻头痛症状。3、药物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头痛。对于伴有发热的患者,这类药物还能起到退热作用。若头痛由感冒引发的鼻窦炎导致,可遵医嘱使用减充血剂,如盐酸麻黄碱滴鼻液、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减轻鼻黏膜充血、肿胀,改善鼻窦通气引流,缓解因鼻窦压力变化引起的头痛。日常应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减少感染风险。如果出现重感冒头痛症状,按照上述方法缓解,若症状持续加重,务必及时就医,遵循医嘱治疗。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感冒患者鼻塞是如何形成的
感冒患者鼻塞主要由非疾病因素如环境刺激、生理变化、药物反应等;以及疾病因素如急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共同作用导致。一、非疾病因素:1、环境刺激物:冷空气、干燥空气、粉尘、烟雾等外界刺激可直接诱发鼻黏膜充血反应。鼻黏膜血管受冷收缩后突然复温扩张,易出现短暂性鼻塞。2、生理变化:夜间平卧时鼻黏膜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鼻甲生理性肿大;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引发鼻黏膜血管扩张,均可导致鼻塞。二、疾病因素:1、急性鼻炎:由病毒感染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鼻黏膜急性炎症,病毒直接破坏上皮细胞并释放炎症介质,导致鼻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亢进。2、变应性鼻炎: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花粉、尘螨等变应原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结合后释放组胺,引发鼻痒、阵发性喷嚏和鼻塞。3、鼻息肉:鼻黏膜慢性炎症刺激下形成的良性赘生物,息肉阻塞鼻腔通道导致进行性鼻塞。5、鼻中隔偏曲:先天发育异常或外伤导致鼻中隔骨性结构偏移,狭窄侧鼻腔通气受阻。症状严重者需行鼻中隔矫正术改善通气。建议感冒患者出现鼻塞时,首先排查是否存在环境刺激或药物影响。若排除非疾病因素,可通过生理盐水冲洗、蒸汽吸入等方式缓解症状。若鼻塞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脓涕或面部疼痛等症状,需警惕细菌感染可能,应及时就医进行鼻内镜或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鼻塞,建议完善过敏原检测和鼻功能评估,明确是否存在结构性或免疫性疾病,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感冒引起发烧怎么办
感冒引起的发热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处理方法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液体等。适当的发热管理有助于缓解不适,预防并发症。1、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是安全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可使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冰袋冷敷可用于高热患者,但需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退热贴可局部降温,但效果有限。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度包裹,有利于散热。2、药物退热:对乙酰氨基酚是首选退热药物,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布洛芬退热效果较强,但胃肠道刺激较大。阿司匹林禁用于儿童。注意药物需遵医嘱使用,且避免多种退热药物混用,防止药物过量。3、补充液体:发热时机体水分丢失增加,需适量补充液体。口服补液盐溶液可补充电解质,预防脱水。温开水、淡茶水、果汁等均可作为补液选择。对于进食困难者,可考虑静脉补液。监测尿量和尿色有助于评估补液是否充足。针对感冒引起的发热,建议明确发热原因,区分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对于既往有高热惊厥史者,应提前采取退热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肺炎、脑炎等并发症。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加强锻炼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在流感流行季节,建议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对于反复发热或伴有其他系统症状者,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