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参与房颤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JAHA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使用血浆代谢组学方法探究了房颤发生新的生物标志物和病理生理学途径。
研究人员通过非靶向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飞行时间质谱在3个独立的人群样本(TwinGene研究,n=1935,平均年龄为68岁,女性占43%; PIVUS研究,n=897,平均年龄为70岁,女性占51%;ULSAM研究,n=1118,平均年龄为71岁,全部为男性)中确定了血浆/血清中200种内源性代谢物,这些样本均有10到12年的随访期间发生房颤的数据。研究人员采用ULSAM研究和PIVUS研究样本进行荟萃分析,并将其作为发现样本,而TwinGene研究样本作为验证样本。在PIVUS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感兴趣的代谢产物与衡量心肌功能的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的关联。在所有3个队列中均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以确定目标代谢产物。
研究人员对PIVUS和ULSAM研究的430例房颤病例进行的荟萃分析中,有4种代谢物与房颤发生相关,误发现率低于5%。其中,只有9-癸烯酰肉碱与房颤相关,并在调整传统危险因素(风险比为1.24;95%CI为1.06-1.45,P=0.0061)后,在TwinGene样本(288例)中得到了重复。对所有3个队列的荟萃分析发现了另外4个重要的代谢产物。在PIVUS样本中,9-癸烯酰肉碱与左心房大小和左心室质量有关。孟德尔随机分析未发现9-癸烯酰肉碱在房颤发生中发挥因果作用。
由此可见,这项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了一种新的参与房颤发生的生物标记物9-癸烯酰肉碱,但这种乙酰肉碱可能与房颤没有因果关系。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心血管内科
深圳市人民医院一门诊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