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基础知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血管 > 冠心病基础知识

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是梦

举报/反馈
2009-03-24 07:38:0039健康网社区

  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在动物模型上发现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逆转。但由于观察手段所限,人类晚期斑块的逆转一直未得到病理学证实。因此,过去认为已形成的斑块是无法消除的,治疗手段只能稳定病情。现在,人们可利用高分辨率超声和磁共振成像技术连续无创观察动脉壁形态。通过比较同一部位病变,人们发现早期和晚期斑块都可消失。目前,消退斑块的治疗手段包括控制易患因素、促进脂质逆向扩散和降解、减轻继发损害等。

  控制和治疗易患因素

  斑块内脂质有三个来源:从血中被动扩散进入内膜下、通过胞吞和胞吐等跨细胞转运作用进入内膜下、局部细胞坏死释出。其中被动扩散最易受到各种动脉粥样硬化易患因素的直接影响。血管内膜就像一张滤膜,脂质进出血管内膜的速度和方向受跨膜浓度差、跨膜压力差及内膜孔径和通透面积决定。高血脂增加了浓度差,高血压提高了扩散动力,糖尿病、吸烟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细胞间隙增大,造成血管内膜通透性升高。因此,要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首先要控制和治疗这些易患因素,避免新的损害发生。

  促进脂质逆向扩散和降解

  过去数十年来,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胆固醇和其他脂类是不溶于水的,血脂检查时只测定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外的胆固醇都归类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实际上,胆固醇,特别是胆固醇酯在水中溶解度非常大,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外的胆固醇有5%~10%以非蛋白结合形式存在,这些脂质可能在斑块消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溶解的胆固醇、胆固醇酯被排出体外或消耗后,其他部位如脂质斑块、生物膜脂质双层、脂蛋白上的胆固醇就会溶入作为补充,直到形成新的动态平衡。因此,脂质逆向扩散和转运是斑块消退的重要机制,当血中游离脂质浓度明显降低时,内膜下脂质会被动扩散到血中,泡沫细胞内的脂质也会由于细胞代谢消耗和胞吐作用而减少,从而使斑块缩小甚至消失。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降低血脂的基因疗法,将治疗基因选择性导入体内特定器官和细胞,使机体原有降血脂功能增强或增加新的降血脂途径。动物实验表明,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在胆汁酸合成补充途径中起关键作用,但这一途径在正常情况下作用不明显。如果向肝脏导入StAR基因,就可以明显促进胆固醇向线粒体内膜转运,在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27-羟化胆固醇等氧化固醇,增加胆汁酸合成,从而加快胆固醇从胆道排出体外,降低血中游离胆固醇浓度,减少主动脉斑块。实验还发现,内皮细胞内存在某种蛋白质,能将细胞内胆固醇逆向转运到胞外载脂蛋白上,并形成高密度脂蛋白,从而降低胆固醇在组织中聚集,提示也可以用基因疗法促进内皮细胞对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通过运动增加机体对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消耗,或通过抗炎抗氧化治疗延长血管内皮细胞、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寿命,可增加病灶局部对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消耗,使斑块缩小。另外,研究者正试图借助基因疗法,使参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降解的关键酶在血管内皮细胞、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表达上调,加速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降解。

  减轻继发损害

  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不但不能分解消除脂类,还会变成泡沫细胞,进而坏死并留下自身脂质,造成新的脂质沉积而加重病情。巨噬细胞浸润是单向的,一旦进入血管内中膜之间就不再返回血中,并会分泌大量趋化因子和促炎因子,吸引更多巨噬细胞,加重炎症和脂质沉积,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可利用抗炎药物、抗氧化剂、抑制性炎症因子和细胞内保护蛋白等,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浸润。

 更多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尽在>>>中国第一心脑血管疾病门户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