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常见问题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血管 > 心血管疾病常见问题

葛均波院士:泛血管医学——从理念到实践

举报/反馈
2020-06-02 08:43:23梅斯医学

  

  第十四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0)于2020年5月28日拉开帷幕。由于疫情影响,今年的OCC会议采用全新的在线形式,通过连线直播,将位于天南海北的专家连接在一起,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OCC2020以“开放、创新、合作”为主题,展现国际心血管病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进展。

  本次东方会开幕仪式的主题是“泛血管医学”,大会主办方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刘建民教授、上海市医师协会肾内科医师分会陈楠教授以及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符伟国教授,三位兄弟学科的专家,与葛均波院士一起“云上泛舟”,共论泛血管医学的最新进展!

  葛均波院士在开幕式上提到,泛血管医学从系统生物学角度重新和统一认识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特征,需要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理念需要革新,要从全身的角度,从源头上预防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因此,泛血管医学的发展需要多学科合作,共同进步。

  随后,葛均波院士在5月30日的代谢与心血管病论坛上再次以“泛血管医学-从理念到实践”为题,向大家讲述了泛血管医学的理论与实践。

  泛血管医学理念的由来

  目前的血管疾病是按供血靶器官分别进行研究和治疗的,但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单部位的局限性,提出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此类疾病。90年代初,国内学者提出“血管树”概念,尝试使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开展血管性疾病研究。到上世纪末,国外学者基于此进一步提出“血管网络”概念。随着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到2002年,Peter Lanzer和Eric J. Topol正式提出“泛血管”疾病概念奠定了泛血管医学的学科基础。

  泛血管医学的科学基础

  泛血管指人体的血管系统,是动脉、静脉、淋巴管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泛血管疾病是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四肢等重要器官。广泛的泛血管疾病还包括小、微血管、静脉以及肿瘤、糖尿病和免疫。

  泛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肥胖等,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正如前文所说,是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泛血管疾病不论血管起源,还是防控策略,都具有整体相似的共性特征。

  那么应该如何源头控制动脉粥样的发生发展?葛院士认为要从评估开始。

  泛血管疾病的评估实践

  1、 评估斑块特征和/或成分

  泛血管的临床研究离不开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无创和介入影像帮助评估斑块特征和成分。

  血管年龄代表了一个人的生物年龄,血管壁的厚度代表了血管的年龄,而颈动脉内膜厚度则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超声评估斑块可以将泛血管年龄可视化,而CT不仅可以评估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还可以评估斑块的成分和性质,而MR可以更进一步观察微血管灌注情况。除此之外,无创结合有创的影像学评估方式也能有效评估斑块稳定情况。

  2、 评估斑块炎症

  有时斑块的狭窄程度与病人的预后不一定呈线性关系,这一点让人思考起斑块的性质问题。在狭窄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炎症细胞的浸润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检测炎症的影像学技术在泛血管疾病的诊断、风险预测和指导治疗中也发挥着越来与重要的作用。

  18F-NaF在冠状动脉斑块中摄取与斑块的微钙化、正性重构、坏死核心等高危特征,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进展、 炎症活动中发挥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PVAT衰减指数(FAI)升高(≥ -70.1 HU)能预测心脏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有望成为新的危险分层标志物并指导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措施。除此之外,髓过氧化物酶(MPO-Gd)磁共振分子成像、SERS成像等均可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

  3、 评估滋养血管

  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稳定性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评估滋养血管情况判断斑块稳定性。

  4、 评估生物力学

  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与板块进展消退有关。

  在斑块进展区域,剪切力越低,斑块负荷越大。剪切力与坏死核心变化无关,但较高的斑块结构应力与坏死核心增加相关。

  在斑块消退区域,低剪切力可致斑块负荷轻度降低,纤维脂肪组织轻度减少,坏死核心面积明显减小;高斑块结构应力可致坏死核心面积轻度减小,纤维脂肪组织明显减少。

  总的来说,将整体血管作为一个系统看待,泛血管疾病的评估实践需要基于综合评估的“泛血管指数”,这一指数以“泛组学”概念为基础,包含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生物标志组学、影像组学、功能组学、力学组学和基因组学等,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共同构成泛血管健康指数。

  从理念到模式到实践,泛血管学科将继续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全方位管理理念,在多方努力下继续搭建多学科交叉平台,构建泛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以及产业平台,从不同层面探索泛血管疾病的致病机制和有效防控策略,进一步推动我国居民心血管健康。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