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基础知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血管 > 冠心病基础知识

衡量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志

举报/反馈
2009-02-16 07:37:0039健康网社区

  调查数据显示:肥胖者出现高血压、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更大。代谢综合征表现的是一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增加了人体患心血管疾病(CVD)的机会。

  肥胖通常以体重指数(BMI)来衡量,BMI:体重(kg)/身高(m)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BM大于25为过重,BMI大于30为肥胖。

  但体重指数(BMI)不能反映体内脂肪的分布情况,因为有的患者尽管体内脂肪含量大大超标,其反映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指标却相对正常;反之,有的患者虽然只是轻度超重,却可以出现代谢性并发症的所有症候表现,患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都相应增加。因此,腰围测量对于BMI标准定义为超重的患者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是对于体重正常者,腰围增加也同样是患病风险升高的一个标志。腰围是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有力指标。

  WHO已经指出,男性腰围>102cm、女性腰围>88cm,出现代谢性并发症的风险就会增加。而不同人种的高危腰围界值各不同,中国人为男性>90cm、女性>80cm。

  1947年,法国医生JeanVague最早提出:“雄性”肥胖(腹部肥胖或“苹果形”肥胖)相比“雌性”肥胖(下半身肥胖或“梨形”肥胖),前者与心血管和代谢性风险的关联更大。

  近年来有更新的资料证实,心血管风险与腹部肥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尤其是腹内脂肪沉积(脂肪在腹腔内主要器官周围沉积)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证实,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可看作是一个内分泌器官,通过分泌大量可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血管、代谢、炎症及其他功能活动分子,直接升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近期,一项在52个国家开展的评价心脏病发作多个相关危险因素间关系的INTERHEART研究发现:腹部肥胖是心脏病发作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它对心脏病的预测作用比BMI更为准确。因此,对肥胖患者进行治疗,目标应着眼于以腰围增粗为特征的腹部肥胖。

  引起腹内脂肪沉积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体用于调节机体内环境及与进食行为相关的内源性大麻(EC)系统过度兴奋,而调节EC系统的药物利莫纳班现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腹内脂肪沉积可通过腰围大小简单测定;也可采用更为先进的方法,如计算机X线断层成像术(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单层或多层平面上进行扫描,但花费昂贵。因此最便利最直观的一种方法就是测量腰围。自备一条皮尺,经常量量你的腰围,实在是自我保健的好方法。

 更多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尽在>>>中国第一心脑血管疾病门户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