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血管 > 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杨艳敏教授解读最新中国房颤指南

举报/反馈
2020-01-13 09:54:58医脉通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高发疾病,指南强调应对房颤进行整体管理,包括心室率和节律控制、抗凝治疗、射频消融和生活方式干预等。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艳敏教授对《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中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部分进行了解读。

  房颤节律 vs 室率控制

  1. 节律控制的定位

  众多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室率控制或节律控制在心血管终点事件方面无显著差异。

  2016年ESC房颤管理指南指出,迄今为止,所有有关节律控制的课题在终点事件方面的结果都是中性的。目前,节律控制的指征是在室率控制后仍有症状的患者用于改善症状。

  2. 药物维持窦律策略再审视

  随机临床试验存在患者选择偏倚,如仅纳入具有治疗意愿的患者,其中包括较多维持窦律失败的患者。而且,随机临床试验的随访时间均偏短,有研究显示节律控制组直到第五年才体现出临床获益。

  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成功维持窦律比例较低,且维持窦律改善临床结局被AAD的毒副作用所稀释。患者若能维持窦律,则能改善临床结局。

  因此,维持窦律策略之所以未显示出优势,本质在于尚缺乏真正安全、有效的节律控制策略。

  3. 房颤导管消融与AAD(CABANA)研究

  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一些小规模临床试验如CACAF、RAAFT、APAF及4A等研究结果表明,导管消融比传统药物治疗大幅减少房颤复发的可能性。但是,导管消融对生存率及卒中、生活质量及医疗花费的影响还缺乏大规模临床证据。

  CABANA研究是一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起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临床研究,旨在比较导管消融与AAD治疗对房颤死亡率、卒中、生活质量及医疗花费的远期影响。于2009年11月至2016年4月入选了2204例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组进行消融或药物治疗(室率或节律控制),平均随访48个月。

  结果显示,射频消融组在降低复合终点方面不优于药物治疗,但ITT分析结果显示,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在维持窦律方面,导管消融比药物治疗更有效。

  4. 节律控制是否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

  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的房颤负荷科学声明强调,仅用有或无房颤来描述太过片面,应重视房颤负荷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尽管目前我们仍没有确凿证据证实维持窦律降低卒中风险和死亡率,对于症状性房颤仍采用节律控制。但是,正在进行中的研究拟进一步寻找证据。

  EAST-AFNET 4研究已入选超过2500例患者,旨在评价应用AAD或导管消融早期、全面节律控制与常规治疗相比是否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

  房颤节律控制

  1. 2010年ESC房颤指南

  ➤经过室率控制症状不能耐受,EHRA≥2分(I,B)

  ➤房颤相关的心衰,为改善症状(IIa,B)

  ➤有症状的年轻患者,不排除导管消融的可能,选择节律控制作为初始治疗(IIa,C)

  ➤继发于缺血、甲亢等基础疾病的房颤,这些因素已经纠正,可以考虑节律控制(IIa,C)

  2. 2014年AHA/ACC/HRS房颤指南

  ➤房颤相关持续症状是节律控制最强指征

  ➤心率控制困难

  ➤年轻患者

  ➤心动过速心肌病

  ➤首次发作房颤

  ➤患者意愿

  3.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

  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式有自动复律、药物复律、电复律及导管消融。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新近发生的房颤(通常指房颤持续时间1周内)患者,药物复律可先于电复律。药物转复新近房颤有效率50%,而对持续性房颤则疗效较差。

  对于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电复律是首选方法。

  药物复律的建议:

  Ⅰ类:①无缺血性或结构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推荐氟卡尼、普罗帕酮作为房颤的复律药物(证据级别A);②缺血性和/或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推荐胺碘酮作为房颤的复律药物(证据级别A)。

  Ⅱa类:①无缺血性或结构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推荐伊布利特作为房颤的复律药物(证据级别B);②经选定的近期发作的房颤且无明显结构性或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经安全性评价后,可考虑单次口服氟卡尼或普罗帕酮("口袋药"方法)用于患者自我复律(证据级别B)。

  Ⅱb类:维纳卡兰用于伴有轻度心衰(心功能Ⅰ级或Ⅱ级)、冠心病、左心室肥厚房颤患者的转律(证据级别B)。

  Ⅲ类:①地高辛和索他洛尔用于药物复律(证据级别A);②院外应用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进行药物复律(证据级别B);③多非利特在院外使用(证据级别B)。

  复律前后的抗凝治疗建议:

  Ⅰ类:

  ①对房颤或房扑持续≥48 h或时间不详的患者,至少在复律前3周和复律后4周应用华法林(INR 2.0~3.0)或NOAC抗凝(证据级别B);

  ②对房颤或房扑持续≥48 h或时间不详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需立即复律,应尽快启动抗凝,建议使用肝素或使用低分子肝素(证据级别C);

  ③所有房颤患者在复律后是否需长期抗凝治疗,取决于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结果(证据级别C);

  ④当计划早期转复时,应行TEE检查,如排除心脏内血栓则可提前复律(证据级别B);

  ⑤经TEE发现血栓的患者,应有效抗凝至少3周(证据级别C)。

  Ⅱa类:

  ①每次房颤或房扑复律前应尽快启动肝素或NOAC抗凝治疗(证据级别B);

  ②已明确房颤持续<48 h的患者,可在没有TEE的情况下直接复律(证据级别B)。

  房颤心室率控制

  心室率控制是目前房颤管理的主要策略,也是房颤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通常可明显改善房颤相关症状。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基础疾病、全身情况和患者意愿选择治疗策略。

  房颤心室率控制包括急性心室率控制和长期心室率控制。对于需急性心室率控制的房颤患者,应评估心室率增快的原因,根据患者临床特征、症状、LVEF和血流动力学特点选择合适药物。长期心室率控制方法包括长期口服药物控制心室率以及房室结消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

  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所有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应避免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良及失代偿性心衰患者。

  胺碘酮具有诸多潜在器官毒性及药物相互作用,限制了其在心室率控制中的长期应用价值,仅作为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控制心室率不佳时的备选药物。

  小结

  最后,杨艳敏教授指出:

  房颤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仍需个体化处理;

  减少房颤负荷从而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已初见端倪;

  虽然抗心律失常药物总体地位不高,但仍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治疗;

  此外,一些新作用靶点的药物值得期待。

  

儿童外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