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之前有关二者关系的研究十分有限,近期,一项发表于Obesity的研究,在中国人群中量化了WC的变化与血压升高的关系,WC每增加10cm,收缩压(SBP)升高多少?舒张压(DBP)又升高多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旨在量化WC的变化与SBP/DBP变化的关联,研究数据来自基于中国人群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项目(1993-2015年间进行的8次随访的数据),人群来自中国9个省份的城市及农村地区(这些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由1991年的13%上升到2009年的28%,但诊断和治疗率低于50%,因此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没有降压药物干预的前提下,探究WC与BP的量化关系)。
纳入人群年龄18-66岁,至少参加过2次随访,排除了66岁以上参与者(最大程度的降低肌肉减少症对体重减轻的潜在影响),排除了出现WC和BMI年变化高异常值的人群,排除了妊娠女性,排除了热量摄入不合理人群,以及缺少基线数据(受教育程度、热量摄入、钠摄入、体育锻炼、饮酒、吸烟、人群家庭收入、家庭资产评分)人群,最终纳入11714名参与者。
腹型肥胖标准:男性WC≥85cm,女性WC≥80cm。
研究结果
1.基线特征比较
与男性相比,女性年龄稍大,居住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WC、身高、SBP、DBP、能量摄入、钠摄入和高中以上学历的比例较低,但BMI、家庭资产得分、调查访问次数、腹部肥胖和超重比例较高。
2.男性腰围每增加10cm/y,收缩压上升2.06mmHg
首先,没有证据显示(P>0.1)WC的年变化与基线腹部肥胖或超重状况有关,也就是说本项研究的结果实际上与人群原本胖瘦关系不大。
研究表明,WC的年变化与SBP/DBP的年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也就是说腰围的变化会显著影响血压水平,并且这种关系受同期BMI变化的影响不大。
在Model 1的研究背景(见表1)下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
·男性WC年增加10cm,SBP上升2.06mmHg,DBP上升1.74mmHg。
·女性WC年增加10cm,SBP上升1.69mmHg,DBP上升1.20mmHg。
排除BMI年变化的影响后,虽然上述相关性有所减弱,但仍具有统计学意义:
·男性WC年增加10cm,SBP上升0.98mmHg,DBP上升1.13mmHg。
·女性WC年增加10cm,SBP上升0.97mmHg,DBP上升0.74mmHg。
3.新晋腹型肥胖者,SBP/DBP升高显著
研究结果表明,腹型肥胖状态的转变与SBP/DBP年变化有显著相关性。与对照组(WC一直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相比,由正常WC“进阶”为腹型肥胖的人群以及自基线起一直保持腹型肥胖的人群,SBP/DBP年变化均显示出显著升高。
在Model1的研究背景(见表2)下:与对照组(WC一直相对稳定)相比,进展为腹型肥胖的参与者SBP年增加分别为0.84mmHg(男性)、0.62mmHg(女性),DBP年增加分别为0.71mmHg(男)和0.55mmHg(女)。
排除BMI年变化的影响后,虽然上述相关性有所减弱,但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进展为腹部肥胖的参与者SBP年增加分别为0.43mmHg(男性)、0.37mmHg(女性),年DBP增加分别为0.45mmHg(男)和0.39mmHg(女)。
本文小结
本项随访时间长达22年的研究,量化了中国人群腰围变化与血压升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国人群中,男性腰围每增加10cm/y,收缩压显著上升2.06mmHg,舒张压显著上升1.74mmHg,而在女性中分别为1.69mmHg和1.20mmHg,调整过BMI波动的影响后,数值虽有所下降但这种相关性仍然显著,并且与参与者基线的BMI无关。
简而言之,腰围增加与血压升高的关系独立于BMI。此外,亚组分析表明,无论BMI的波动如何,一旦发展为腹型肥胖(男性WC≥85cm,女性WC≥80cm),血压同样会显著升高。
在此,提醒广大医生和患者,在健康监测中,如果只关注BMI可能会忽略腰围变化可能带来的血压增加风险,同时应将腰围作为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测量。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心内科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二级甲等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中心) 公立
沈阳市于洪区沈新路59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文登市葛家镇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冠市正街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学后路34号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扬州市百祥园小区百宁48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白塔寺院区: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