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近日,《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发布了一项针对中药在中国西医医院急性心衰患者治疗应用的大规模China Pace数据回顾研究,引发了业内的普遍关注。
原因有三:
首先,这份数据量足够大:包含10004位患者、189家医院;
其次,参与项目的研究机构级别够高,包括国家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中心、NHC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阜外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
最后,这份数据据称是目前最新的大数据调研,可以说给我们打开了一个“西医医院中的中药使用现状”概览窗口。
研究结论:
在中国急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样本中,有3/4的患者接受了中药治疗;
几乎所有医院(99.4%)都应用中药治疗,但是临床使用率差别很大。(同一个患者在不同医院中药使用率差别甚至高达3倍);
尽管中药治疗没有获得循证学数据支持,但是研究却发现了中药治疗的一个危险信号。
01
中药治疗:高开低走,虎头蛇尾
该研究覆盖了189家医院,共纳入了10004例心衰患者,患者中位年龄是73岁。74.7%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中药治疗,其中以静脉给药比例最高(83.3%),而在患者出院时,只有12.3%的患者开了中药。
在住院期间,患者们最常用的中药是丹参(51.2%),其次分别是:三七(17.1%),银杏(9.7%)、黄芪(7.4%)、红花(6.3%)。有近1/4的患者接受了2种以上的中药治疗,其中最常见的是丹参+田七,或者丹参+黄芪组合。
从治疗时间上看,患者住院平均时长为9天,而中医药治疗持续时间中位数是6天。但是,也有27.1%的患者只接收了1天治疗,其中丹参治疗占比30.6%,相似比例的患者接受了三七、银杏、黄芪和红花的1天治疗(分别是34.8%,36.5%,48.3%,36.8%)。
大多数患者在入院第一天就接受了中医药治疗,此后中药使用率明显下降。
02
高血压患者容易接受中医药治疗
研究显示,相比不愿意接受中药治疗,接受中医药治疗女性患者比例要高一些,两者占比分别是:46.3%:49.8%。
除此之外:
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房颤、中风患者倾向于使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癌症患者则更少使用;
胸痛患者倾向于使用中药治疗,而静息时气喘和有肺部啰音的病人更少使用;
舒张压<60 mmHg的患者倾向于使用中药治疗,而舒张压>90 mmHg患者更少使用。
调研者还发现,不同医院对中医药使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在随机一家医院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患者,去了另一家医院继续接受中药治疗,其使用率平均相差3倍。
而教学医院和非教学医院的中医药使用率中位数比分别是78.6%:86.7%。
03
丹参或将提升心衰患者出血或死亡风险
在分层模式中,中医药使用与住院患者出血、死亡率或停药治疗之间没有关联。
然而,丹参使用者出血风险增加39%,死亡率增加36%(分别是:OR,1.39;OR,1.36)。
在接受2天-9天丹参治疗的患者,出血风险和死亡风险明显较高,然而接受9天治疗以上的患者死亡率并没有显著增加。
而当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剂时,无论有无丹参,数据显示其都与患者住院出血或死亡无关。
文章指出,中药的大规模使用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对于很多疾病中西医结合的概念被医生和患者广泛接受;第二,中医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中药(包括口服和静脉注射)都被纳入了医保。
近年来,为了保证中药质量,国家药监局加强了中药生产和上市后的安全监测,截至2016年,中医门诊人次达7000万,收治人次达250万人。
研究者认为,心衰患者往往也有很多并发症,现有研究无法证明中药旨在治疗心力衰竭还是其他并发症,比如冠状动脉、高血压或者中风。目前,尚未有一份中国指南推荐中药作为标准疗法。
中药在全国西医医院的心衰患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观察数据显示一些医院对心衰患者使用中药的可能性是其他医院的3倍。鉴于中药整体使用率较高,且最普遍使用的中药(比如丹参)存在潜在危险的信号,研究者建议对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尽快进行研究,规范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方法。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