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血管 > 妊娠高血压

“三高”妈妈巧避“险”

举报/反馈
2008-08-22 08:59:0039健康网社区

  高孕龄、高职位、高压力,被冠以“三高”称谓的准妈妈越来越多。

  “三高”就一定高难、高危吗?“三高”妈妈如何规避健康威胁?

  【案例】姜琴 35岁,外贸总经理,打算明年怀孕。

  超过30岁,就已经错过了黄金育龄,是真的吗?是的,据专家分析,女性的最佳受孕年龄一般为24~30岁,男性27~35岁。此时男女双方精力比较充沛,精子和卵子的质量比较好,分娩也会比较顺利,有利于优生优育和育后的保健。错过了这一段生育的最佳时机,随着年龄的增长,妊娠与分娩的危险系数将逐渐升高,年龄越大承担的风险的确也就越多。

  “高龄”通常指35岁及以上,意味着身体整体健康状况的下降,但除了自然生理方面的原因,高职和高压带来的健康影响也不容忽视,高职位的妈妈一般都很要强,对自己、对他人都要求较高,平时休息时间少,工作紧张,压力自然较大,情绪会直接影响身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在亚健康的状态下怀孕,对健康会造成多方面威胁,具体有:

  易于难产流产

  过了30岁,生理发生变化,产道、会阴以及骨盆关节会逐渐变硬,不易扩张,子宫的收缩力和阴道的伸张力也有所降低,使得分娩时间延长,产道容易裂伤,造成难产。据统计,与20~29岁的年轻孕妇相比,高龄准妈妈的自然流产率是年轻准妈妈的3倍。同时,也很容易造成胎儿、胎盘娩出后子宫内的大出血,或者在分娩过程中大出血导致胎儿无法尽快娩出。对产妇的身体和新生儿的健康都有严重的威胁。

  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所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指在怀孕的过程中出现高血压、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症状通常在怀孕20周左右开始出现。据统计,高龄初产妈妈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约为年轻初产妈妈的5倍。这种症状通常会造成准妈妈意识模糊、肝脏肿大、眼底出血、肝功异常、大脑病变等等,严重时还会产生癫痫,进而威胁母婴生命。

  易发胎儿发育迟缓、畸形或死胎

  准妈妈的年龄越大,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并发症的机会越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很不利,尤其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会致使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胎儿畸形率较高,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也随之升高。妇产科专家肖梅主任指出,与适龄生育相比,高龄准妈妈分娩时间越迟,越容易生下畸形儿。

  另外,除了上述生理上的风险,高龄产妇生育后还要面临一个养育和教育问题。作为一名年龄偏大的母亲,在精力和体力上都比不上较为年轻的父母,生完孩子后还要以从前双倍的精力投入工作……这一切都是高龄准妈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高”妈妈巧避险

  虽然“三高”妈妈的生育面临着很多的健康危险,但这些危险也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尽量避免的。究竟怎样才能帮助“三高”妈妈顺利地产出聪明可爱的小宝宝呢?

  缩短产前检查间隔时间

  高龄准妈妈应缩短产前检查间隔时间,要从确诊怀孕开始,每半月检查一次,并要特别注意血压和尿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患有妊高征。自第3个月起,每周检查一次,关注胎位情况。但如果只是在孕7个月前发现胎位不正,不必太过紧张,只要加强观察即可。因为在妊娠30周前,胎儿相对子宫来说还小,而且母亲宫内羊水较多,胎儿有活动的余地,会自行纠正胎位。若在妊娠30~34周还是胎位不正时,就应请医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矫正。

  谨慎对待预产期前的一个月

  通常医院都会组织对准妈妈进行定期的怀孕生育知识学习,这有利于准妈妈做好孕期保健和心理调整,保证健康生产。“三高”妈妈一般比较忙碌,很少有时间参加这种学习。但即便再没有时间,预产期前1个月,也要通过医生或书本来了解有关分娩的知识,做好心理准备。这段时间,“三高”妈妈尤其需要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睡眠,吃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为分娩准备充足的体力。

  一定要避免超大胎儿

  正常大小的胎儿可以通过正常骨盆而顺利分娩,但是过大的胎儿胎头过大或肩部较宽,就很有可能“搁浅”在骨盆入口处,通不过骨盆就很可能造成难产。“三高”妈妈产道和子宫的收缩性低,更容易发生危险。为防止胎儿超大,在妊娠期间,应合理膳食,多吃新鲜蔬菜和含蛋白质的食物,少吃碳水化合物、脂肪量高的食品,如甜品、油炸食品、甜饮料、水果等。如果整个孕期体重增加20公斤以上,就有可能使胎宝宝超大。怀孕3个月以内增加2公斤,怀孕3~6个月或7~9个月各增加5公斤,前后共增加12公斤左右为宜。

  快乐能战胜一切!

  “三高”妈妈生产确实存在着较多的危险,但是只要做好孕前保健,还是可以规避风险,顺利的生产的。有些“三高”妈妈自确诊怀孕后,就忧心忡忡,担心分娩时会出现问题,这种心理对准妈妈自身和胎儿的健康都非常不利。保持孕期心情舒畅,心理平和,“三高”妈妈完全可以相信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只要积极与医生配合,平安分娩并不太难。

  慎选分娩方式 助顺产

  硬膜外麻醉

  原理:这种麻醉方式镇痛效果较为理想。通过硬膜外腔阻断支配子宫的感觉神经,减少疼痛,由于麻醉剂用量很小,准妈妈仍然能感觉到宫缩的存在。在整个分娩过程中需要妇产科医生与麻醉科医生共同监督、监测。

  优点: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

  局限性:产程可能会因为使用了麻醉剂有所延长,但是可以通过注射催产素加强宫缩,加快产程。而且对麻醉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需要麻醉师的全程配合和监控。

  坐式分娩

  长久以来,仰卧位分娩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其实不然。专家认为:传统的仰卧弊端明显,往往使产妇骶尾关节难以扩张,导致骨盆出口狭窄,子宫压迫盆腔大动脉及大静脉,造成胎盘血流减少而影响胎儿,这种分娩姿势是与生理相悖的不利姿势。

  而坐式分娩是一种很古老、很自然的生产方法,早在18世纪以前,女性就采用过坐式分娩。它有六大优点:

  一是可以缩短产程;

  二是可使胎儿对宫缩的压力增加;

  三是可以增大骨盆的出口间径;

  四是可以减少骨盆的倾斜度,有利于顺利分娩;

  五是改善胎盘血流供给,减少胎儿宫内窘迫率和新生儿窒息率;

  六是准妈妈在分娩时感觉舒适,可以环视周围一切,减少紧张、恐惧与不安的情绪。改变生产姿势同样也能缓解准妈妈的紧张情绪,从而减轻产痛。

  目前,国内已经有医院允许准妈妈采用包括坐式分娩姿势在内的各种立式姿势进行分娩,可以自动调整的产床给分娩提供了很大帮助,分娩越来越人性化。

  “三高”妈妈呼吸特别指南

  不同的呼吸法可以在分娩的不同时间里帮助“三高”妈妈放松、保存体力、控制身体、抑制疼痛,而且还有助于增强“三高”妈妈的信心。因此,在很多产前体操训练班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如何放松身体及掌握不同的呼吸方法。

  深呼吸:用力吸气使肺部充满了空气,保持数秒,随后是缓慢而深沉地将气呼出。这会产生一种镇静的效果,在子宫收缩的开始和结束时做上述呼吸是最理想的。

  浅呼吸:只使肺的上部充气,呼吸丰满而短促,嘴唇微微开启,通过喉把气吸入。浅呼吸约10次之后需要做一次深呼吸了,之后再做10次。当子宫收缩达到高点时可采用这种浅呼吸。

  浅表呼吸:在阵痛频繁的时候,最容易和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进行浅表呼吸,类似于喘气。你可把这种方法设想为”喘气、呼气、吹气”。分娩时,准妈妈会被要求做多次的喘气,其中一次是在子宫颈全张开之前,在过渡到停止往下施加腹压期间进行的。为了停止换气过度,可喘息10~15次,然后屏住呼吸默数5下。

  很多“三高”妈妈在阵痛开始后,会因为疼痛而失去控制,无法实施。因此建议“三高”妈妈拿出在工作方面的干劲,最好在产前就将呼吸法记牢,并多多练习。

  我教你做“三高”妈妈水中健身操

  “三高”妈妈适合水中健身吗?著名花样游泳运动员、陈琦水中健身体系的创办者——陈琦的回答是:YES。她认为:“三高”妈妈只要得到科学的指导,并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水中健身是十分安全的,并有利于胎儿和“三高”妈妈的健康。

  动作1 站在水中,膝盖微曲,身体微微前倾,低头面向水面,眼睛直视水面, 颈部稍稍用力向前探去,平伸起双臂,使之与水面平行。在以上姿势的基础上,缓缓上起、下蹲,锻炼腿部肌肉和身体的平衡能力。通过这一动作,可以减少胎儿对直肠的压迫,促进骨盆内血液回流,消除瘀血现象,有利于减少便秘、直肢浮肿和静脉曲张等问题的发生。

  动作2 整个身体仰卧在水中,双腿膝盖向上拱起,脚跟接触浴盆或浴池底部,脚掌向上倾起,双手轻轻抚摸按摩肚子。为避免颈部和腿关节过度受力,可在这两处分别垫一浮力较好且有一定曲度的橡胶管。这个动作,能利用水的浮力,减轻支撑妊娠子宫的腰肌和背肌的负担,从而缓解或消除准妈妈在孕期常有的腰背痛症状。

  体操锻炼可以增加腹肌、腰背肌和骨盆底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使关节、韧带松弛柔软,有助于分娩时肌肉放松,减少产道的阻力,可以弥补“三高”妈妈自身身体弹性降低带来的不足,孕期体操不但有利于控制孕期体重,还能使胎儿能较快地通过产道,顺利娩出,这对“三高”妈妈尤为重要。另外,孕期体操还可缓解疲劳和压力,确保心情舒畅,增强“三高”妈妈自然分娩的信心。

  [特别提示] 要注意设计好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防止过度疲劳。有严重内科合并症的三高妈妈不宜进行此体操。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