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3月1-3日,第十五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本届论坛一共吸引了3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血管内科专家、学者和普通医师,他们在本次论坛上将就心血管介入规范化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此次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洪涛教授与大家向大家介绍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相关用药的相关情况。
洪涛教授谈到,在冠心病的治疗上,支架植入越来越得到患者的接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在PCI术中,其术前、术中和术后,必须使用多种抗凝、抗血小板的药物以尽量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令急性冠脉事件有效减少
出血是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抗栓不足很可能会诱发支架内血栓的形成,而抗栓过度时又会诱发或加重出血,因此,做介入时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过去的十几年内,随着各种新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我们对急性冠脉事件的治疗效果有了长足的进步,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死亡/心梗发生率从接近20%下降到8%以下,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出血事件增加的代价。一项在3个医疗中心进行的10974例PCI注册研究的结果显示,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达12.7%,严重出血占5.4%,需要输血治疗的也有5.4%。
老年、女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贫血、肾功能障碍、心肌梗死或严重缺血以及强化抗栓治疗是出血事件的预测因素。一旦发生出血事件,无论其严重程度如何,都会明显影响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增加其死亡率。在一组包含2645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荟萃分析中,无出血事件者30天死亡率为2.9%,而合并轻度、中度和严重出血者分别增高到3.5%、5.9%、25.7%。ACUITY研究也显示心肌梗死后30天内发生严重出血事件者1年后死亡率从无出血者的3.4%增高到28.9%,同时,需要输血的严重出血者,其死亡、心梗、紧急介入治疗、复合缺血事件发生率都明显高于不需要输血治疗的轻度出血者。
出血事件发生后,血容量下降引起的低血压/低灌注、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输入异体血引起的炎性反应可能诱发心肌缺血、支架内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死亡率增高。据调查,发生出血事件后,有一半以上患者出院时没有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到半年以后,恢复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还不到80%。由此看来,合理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对于降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
磷酸二酯酶峰抑制剂:西洛他唑
ADP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
GP Ⅱb/Ⅲa 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
常用抗凝药物: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
磺达肝葵钠
相关阅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
洪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常委、卫生部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别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导师兼北大医院基地负责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中华糖尿病杂志特邀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通讯编委、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委员会内科教学组成员,兼任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西城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鉴定专家.北京市西城区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擅长疾病:冠心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救护治疗、心内科危急重症的监护治疗、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高血脂的药物治疗肝、胆、胰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消化道肿瘤、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擅长呼吸系统肿瘤、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及慢性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韩晶)
副主任医师
阳江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江路)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安庆市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
二级 妇幼保健院 公立
禄丰县金山镇城南过镜公路中段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福建省福州市西环北路312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元江县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河北省赵县永通西路肖庄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民营
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织贡农场
三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永平路100号(东风南路与永平路交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