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专家访谈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血管 > 心血管专家访谈

儿科专家杨方:肥胖是儿童高血压主因 表现异常需警惕

举报/反馈
2011-12-31 01:36:0039健康网

  在多数人的思维习惯中,都不会把高血压和儿童扯上关系,大家通常会觉得高血压属于“成人病”。有数据显示,近年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临床上常见儿童高血压患者。专家指出,儿童高血压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危害极大,因此家长应定期为孩子测量血压。如果正确治疗,超过九成高血压患儿的血压能降至正常。

  怎么样辨别儿童高血压?引起儿童高血压的原因是什么?下面,39健康网请来广州华侨医院儿科副主任杨方为大家一一解答。

  广州华侨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杨方

  专家简介:杨方,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8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92年获暨南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1997年至1999年公派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Charite医院小儿肾脏中心留学,2000年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

  擅长疾病:小儿免疫性疾病及小儿泌尿肾脏专科疾病,尤专长于肾病综合征、返流性肾病、肾小球肾炎、泌尿系感染、小儿遗尿症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诊治。  

  肥胖儿童中30%或患有高血压

  杨方介绍,在我国,通常14岁以前的都算是儿童。国际上一般18岁以前患者都归类到儿童青少年科这个范畴。

  对于儿童患高血压的成因,杨方主任认为,儿童高血压可以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大类。

  一部分是原发性高血压,他们常常是找不到什么原因就患上了高血压,这部分儿童的家庭成员中,多有得高血压、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的,他们的患病或与家族史有关。

  还有另一种是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对于儿童本身而言,继发性的高血压更多见一些。一般而言,肥胖是儿童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有数据显示,肥胖的儿童中大约10%-30%患有高血压。除去肥胖的原因外,导致儿童患上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一般有:肾实质性疾病、肾血管的疾病以及主动脉狭窄、内分泌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或重金属中毒等。在非肥胖儿童继发性高血压中,90%以上是由肾脏实质病变、肾动脉疾病 和主动脉狭窄这3种情况引起,以肾脏实质病变最常见,其中以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多见,其次为慢性肾盂肾炎及其他先天性泌尿系统疾患。

  儿童出现头晕头痛警惕患上高血压

  杨方说“因为儿童的年龄比较小,当他们患上高血压后,通常无法正确表达患病的情况,家长应从儿童的一些表现上及早发现。”

  儿童早期高血压往往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当血压明显升高时,会出现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若血压过高,甚至会抽搐和昏迷。

  婴幼儿因不会说话,常表现烦躁不安,哭闹,过于兴奋,易怒、呕吐甚至惊厥等。有的继发于慢性肾炎的高血压患儿表现为体重不增,发育停滞。如孩子血压过高,还会发生头痛头晕加剧,呕吐、视力模糊,惊厥,失语,偏瘫、昏迷等高血压脑病的症状。如血压急骤上升时症状加剧,伴有心绞痛、心力衰竭、肺水肿、抽搐等,称高血压危象。脑、心、肾等脏器损害严重时,会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尿毒症等,危及生命。

  继发性高血压儿童除有上述表现外,还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患儿,在血压升高的同时,有浮肿,血尿,少尿,蛋白尿等。嗜铬细胞瘤的病儿除血压升高外,还有心悸,心动过速,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反流性肾病患儿除高血压外,常表现为间断发热、反复泌尿道感染。多囊肾等在婴幼儿期即可引起高血压,患儿常表现腹痛、腹部可触及包块、血尿、蛋白尿等,肾内感染时可发热。肾动脉狭窄患儿严重时可致肾功能衰竭甚至出现心衰,可表现为咳喘,浮肿,苍白,乏力等,常被误诊为心脏病。

  儿童患高血压危害大 严重时会心衰

  “目前儿童高血压的知晓率和受重视程度都比较低,因为儿童不会或很少能正确诉说症状,儿科医生对此关注也不够,绝大多数家长意识不到儿童高血压的危害性。”杨方谈到,轻度儿童高血压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能会无任何症状,但会逐渐造成人体血管、心脏、大脑和肾脏损害,患病儿童绝大多数在成年后会被高血压病所困扰,如造成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肾脏血管损害,甚至导致失明,更严重的会因血压急骤升高突然出现脑血管破裂或心脏病突发而猝死。

  为了早期发现血压升高,应从儿童开始,每年体检时检查血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采取保健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肥胖儿童要适当控制饮食,限制食盐摄入量,少年儿童不吸烟,不喝酒,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乐观情绪等。

(责任编辑:韩晶 通讯员:温志勤)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