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高血压突发胸痛并非都是心绞痛

  老柴今年60岁,患高血压已经好几年了,因为没有什么不舒服,也就没放在心上。这天早上晨练之后,突然感到胸、背部剧烈疼痛。静卧休息,服用速效救心丸,症状丝毫没有缓解,血压持续升高。于是急诊送到医院,医生详细问了病情,又作急诊CT,结果老柴被诊断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胸主动脉壁在受到某些病理因素的破坏后,高速、高压的主动脉血流将其内膜撕裂,使主动脉的内膜和外膜分离,形成夹层。完整的血管内出现了两个腔,原本的血管腔称为真腔,新形成的称假腔。假腔持续扩大,形成瘤样扩张的胸主动脉壁外膜,随时可能破裂,导致患者大出血而死亡。常见引起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原因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医源性损伤、炎症、马凡氏综合征等。其中因动脉硬化引起的夹层动脉瘤常见于50~60岁的男性患者,患者感到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医生称为“濒死样疼痛”。一旦发生破裂引起大出血,抢救难度大,死亡率极高,被形象的比喻为人体的“不定时炸弹”。

  对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传统的方法,是开胸甚至开腹,用一段人工血管置换掉病变的动脉。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存在很高的手术风险。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生发明了一种称为“血管腔内隔绝术”的治疗方法。手术医生在患者腹股沟处作一小切口,从股动脉导入微细的导丝导管,在x线下注入造影剂,即可发现裂口的位置;导入一个带膜的支架型人工血管紧贴在裂口处,支架与血管壁紧密贴合在一起,裂口就被完全封闭,避免血流由裂口进入并反复冲击假腔,导致破裂的危险。相对于传统手术来说,具有创伤小、耗时短的优点。

  老柴考虑再三,决定接受医生的建议,通过腔内隔绝术来拆除这枚随时可能引爆的不定时炸弹。主刀教授先在肘窝处穿刺肱动脉导入导丝导管。因为术前CT显示,老柴的血管真腔已经被假腔挤压的非常扁,由上进入更容易到达真腔。导管进入真腔后,造影显示发现了那个危险的裂口,从图象上看假腔像条长蛇似的趴在血管壁上。更糟的是腹腔下段的主动脉真腔已经完全被假腔压瘪了。经验丰富的教授果断采取逐段造影扩张的办法,一寸寸艰难地恢复失地。终于,真腔一手术的主干道搞通了。然后,又在老柴的右腹股沟区取一小切口,导入支架型人工血管。支架口径的选择也是大有学问的,细则贴不牢,粗则贴不严。医生早已在术前精细的测量了隔绝部位血管的口径,准备好合适的支架。医生一边全神贯注的盯着显示屏,一边推送着支架到达裂口处。支架放置的位置也是值得研究的,它关系着裂口能否完全封闭,释放后在血管内的稳固性以及避免封闭掉其他重要的血管,需要精细到以毫米计算。医生屏神静气一寸寸的撤出导入系统,支架逐渐膨胀,与血管壁贴合在一起。再次造影显示裂口不见了,炸弹拆除成功。

  现在人们保健意识大大提高,但往往重视控制血压,对为何会引起高血压以及有哪些危害认识不够。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应该明确病因,分清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对因治疗。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检查自身血管有无病变,如颈动脉、主动脉以及下肢动脉的超声、CT或磁共振,防患于未然。对于老年人突发胸背部疼痛更应提高警惕,切莫大意。

 

高血压突发胸痛并非都是心绞痛

 

(实习编辑:范立明)

2007-11-10 01:20:00浏览5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