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一个永不停息、跳动着的脏器。心脏停跳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正常情况下,心脏按每分钟60~100次的频率跳动。运动后或休息时(包括睡眠),心跳次数会有所增减。所谓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兴奋起源异常或传导路径发生问题导致的心跳不规则。
分类:缓慢、快速两大类
心律失常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缓慢心律失常,一类是快速心律失常。
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房结功能低下(即“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传导阻滞两大类,主要表现为心跳过慢,患者可有因心跳过慢所致的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甚至晕倒等症状。
快速心律失常可分为过早搏动(早搏)、心动过速及颤动三大类。它们又都可以再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分为房性(来自心房)和室性(来自心室)两种。主要表现为心跳过快,患者通常会有心慌、胸闷、脉搏不整齐等不适的感觉。快速心律失常的发作时间可长可短,有些很短暂(仅数秒钟),有些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有些则一直持续。
检出:24小时心电图监测最“准”
与诊断其他疾病不同,验血、超声、拍片和CT等检查对心律失常的诊断都无济于事。医生诊断心律失常的惟一方法就是做心电图。常规心电图由于监测时间很短(数分钟),故对发作时间很短的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不高,往往等患者赶到医院时,心律失常已经自行终止,再做心电图时,已经正常。只有心律失常发作很频繁且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常规心电图才能够检出。
24小时心电图监测是用仪器记录下患者在检查当天(24小时内)的所有心跳情况,该检查能显著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原则:先评估后处理
经检查发现有心律失常,是不是都需要治疗呢?答案是否定的。
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避免因严重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如心室颤动导致猝死),二是缓解心律失常引起的不适症状。
通常根据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与否,以及心律失常是否引起不适症状等因素,将心律失常分为三类:一类是“无需治疗”的,一类是“适当治疗”的,还有一类是“非治不可”的。若患者无心律失常所致的不适症状,且经医生判断该心律失常不会导致其发生危险,则“无需治疗”。对这部分患者来说,治疗的意义不大,药物本身带来的副作用可能远大于其带来的益处。在临床上,这部分患者占大多数。
若医生评估后认为,该心律失常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使患者自身没有任何感觉,也必须治疗。
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如心律失常不严重(如房早、室早、窦缓等)但患者有不适症状,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治疗”以缓解症状。
特别提醒
24小时心电图记录中发现一些快速心律失常是很常见的情况,无需大惊小怪,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特殊处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心脏结构、功能完全正常的人,也会出现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甚至短暂的房性心动过速,这主要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化有关。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通常因人而异、因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而异。
(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