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心血管 > 冠心病心绞痛

心绞痛 不能盲目“介入治疗”

举报/反馈
2009-12-02 05:29:0039健康网社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 治疗的常规技术,随着临床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该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成熟。那么,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这种治疗呢?

  1977年9月16日,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成功实施,从此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先河。

  现在,介入治疗已经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即球囊扩张治疗(PTCA)阶段、金属裸支架置入治疗阶段和药物洗脱支架(DES)应用阶段。

  虽然介入治疗技术快速发展20余年,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但血管再狭窄依然存在,一些并发症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造影剂肾病等仍时有发生。

  “介入”打通堵塞

  体内的血管好比一个隧道,血液就像来来往往的车辆,运载着身体所需要的养分。当动脉粥样硬化后,隧道“塌方”了,车辆无法通行(或部分无法通行),心脏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就会引发冠心病。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由于血管慢慢被堵住,当患者走路过快、上楼或者情绪激动时,就会引起心绞痛。而介入治疗就好比用特殊方法将“隧道”重新撑开,清理堵塞血管的“垃圾”,使它疏通,不让它再堵。

  介入治疗作为新介入技术的出现,尤其是药物涂层支架显著降低术后再狭窄率,使远期疗效极大提高。器械的改进、技术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拓宽使介入治疗成为实现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之一。

  很多研究 均提示,药物涂层支架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开口和分叉处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弥漫长病变、小血管病变等复杂病变以及多支血管病有显著疗效。

  酌情考虑,不能盲目“介入”

  随着介入技术及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发展,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究竟选择药物抑或介入治疗给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问题。

  患者在考虑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前,应该考虑4个问题:

  ◆是否需要介入治疗?

  ◆有糖尿病吗?

  ◆哪种介入治疗方式较好?

  ◆身体、经济能力是否允许?

  患者需要考虑症状、病变和是否存在可逆性缺血。若上述情况都不十分明显则应采用药物治疗。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考虑需要更为强化的药物治疗结合介入治疗。同时,应用纠正危险因素结合抗缺血治疗可使50%以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缓解症状,并可稳定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体的措施包括:A(阿司匹林和抗缺血治疗)、B(控制血压)、C(戒烟和调脂治疗)、D(饮食和控制糖尿病)、E(教育和锻炼)。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β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降糖药物和他汀类。

  进入21世纪,虽然介入治疗治疗的适应证已极大拓宽,但是适应证的合理选择依然是因人而异:一方面与患者、病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直接与施术者的技术水平相关。根据患者和病变特点,结合医生个人技术水平和经验来选择恰当的适应证,这是保障患者权益和使介入治疗合理化的关键因素。

  总之,目前对于所有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接受综合治疗,片面强调任何一种治疗手段均有不足之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冠脉旁路手术这些治疗方法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矛盾或冲突的。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医生的诊断,配合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才是胜心绞痛最有效的方法。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