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亚洲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了该地区肥胖症患病率的上升,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的年轻成年人肥胖率飙升。肥胖是已知的心血管疾病(CVD)和心力衰竭(HF)的危险因素。而肥胖者,虽然通常用BMI定义(WHO≥30),但也是高度异质性的。
在代谢不健康的个体中,肥胖与多种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睡眠呼吸暂停)并存,严重影响心脏及全身各脏器健康,包括心脏重塑、心肌功能障碍、射血分数保留的HF(HFpEF)和冠状动脉疾病。
另一方面,营养不良是指任何导致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的营养失衡。WHO强调 "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以营养不足和肥胖者或患有与饮食有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并存为特征--是一个真正的和日益增长的全球健康挑战。血清白蛋白(SA)和预后营养指数(PNI)是营养状况的代用指标,并被证明对多种CVDs尤其是HF的结果具有预后作用。
目前,尚缺乏人群中肥胖和营养不良对心脏结果综合影响的研究。为了研究肥胖和营养状况与一般社区的临床特征、超声心动图变化和临床结果的关系,来自台湾台北马偕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专家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的PLOS Medicine杂志上。
研究人员研究了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一个心血管健康筛查项目中连续招募的5300名无症状亚裔参与者(平均年龄49.6±11.4岁,64.8%为男性)。对参与者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特征进行了描述,按肥胖和营养状况的综合亚组进行分层。肥胖症以WHO推荐的亚洲BMI分界线为指标(低≤25 kg/m2;高>25 kg/m2)。营养状况主要由SA定义(低<45克/升[营养不良];高≥45克/升[营养良好]),其次由PNI和全球营养不良领导倡议(GLIM)标准定义。
最终该队列包括2096名(39.0%)瘦-营养良好(低BMI,高SA),1369名(25.8%)肥胖-营养良好(高BMI,高SA),1154名(21.8%)瘦-营养不良(低BMI,低SA),以及681名(12.8%)肥胖-营养不良(高BMI,低SA)的参与者。与所有其他亚组相比,肥胖-营养不良的参与者平均年龄较大(54.5±11.4岁),更多的是女性(41%),平均腰围较高(91.7±8.8cm),身体脂肪比例最高(32%),高血压(32%)、糖尿病(12%)和CVD(11%)的发生率最高。
营养不良组(相对于营养良好组)的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大幅增加,提示心脏功能更差,但与肥胖和消瘦体型无关。与瘦-营养良好(低BMI,高SA)组以及所有其他亚组相比,肥胖-营养不良(高BMI,低SA)组左心室重塑更明显(左心室质量指数,44.2±1.52 vs 33.8±8.28gm/m2;相对壁厚0.39±0.05 vs 0.38±0.06)、舒张功能更差(TDI-e′7.97±2.16 vs 9.87±2.47cm/s;E/e′9.19±3.01 vs 7.36±2.31;左心房容积指数19.5±7.66 vs 14.9±5.49mL/m2)。
在中位数3.6年的随访中,以瘦-营养良好组为参考,肥胖-营养不良组的整体患病风险最高(HR=2.49,95%CI 1.43-4. 34),其次是瘦-营养不良组(HR =1.78,95% CI 1.04-3.04)和肥胖-营养良好组(HR= 1.41,95% CI 0.77-2.58)。如果以其他人体测量指数(腰围和体脂)和其他营养状况的衡量标准(PNI和GLIM标准)为指标,结果也类似。
综上,营养状况不佳的肥胖者具有最高的心脏合并症负担,心脏重塑最明显,同时综合结果最不利。想要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请努力做一个营养良好的瘦子!
参考文献:
Associations of obesity and malnutrition with cardiac remodeling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Asian adults: A cohort study.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3661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深圳市中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阳江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二级甲等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中心) 公立
荆州市沙市区江津中路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陕西省礼泉县五七路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阜阳市颍州区三清路501号
二级甲等 康复院 公立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科研街18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盘锦市兴隆台区振兴街迎宾路26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南马路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