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乙肝病毒肝硬化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硬化,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病理学上表现为肝脏假小叶形成,可引起肝功能减退,出现门静脉高压等一系列改变。
一、症状:
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硬化的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乏力、发热、肝掌、蜘蛛痣、肝病面容等肝功能减退的症状。如果患者合并胆汁淤积,引起肝硬化时,还可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
二、治疗:
1、一般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导致肝硬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个人卫生,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饮食上应注意避免进食高脂肪、高糖食物,可选择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西红柿、苹果等;
2、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硬化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除抗病毒外,还需要使用护肝药物进行治疗,如复方甘草酸苷片、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3、手术治疗:如果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以通过肝移植手术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4、其他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导致肝硬化,还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健康教育、避免用损伤肝脏的药物等方式来预防,从而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风险。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应定期前往医院复查,了解疾病变化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肝病科
主治医师
九江市中医院 肝病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内科
主任医师
甘肃省中医院 脾胃病二科、肝病科
主任医师
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肝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