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现在为止国内外公认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干扰素,一类是口服的核苷类药物。
干扰素类又分两种,一种普通的干扰素,一种是长效的干扰素,核苷类药物大概有四五种,两大类总共加起来七八种药物。
这两类药物应该说各有千秋,各有优缺点,疗效也不一样,比如干扰素类,不仅有抗病毒作用,同时也有免疫调节作用,它的优点体现在有比较高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就是老百姓说的大三阳转成小三阳,并且有效后疗效会比较持久,当然它有缺点,比如说需要注射,因为这里指的是干扰素类的药物,包括普通干扰素,而普通干扰素不贵。另外一类是口服药物,直接的优点就是口服方便,毒副作用也比较少,而且抗病毒的疗效,HBVDNA下降的比较快,人们容易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比如说它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大三阳变成小三阳的比例少,而且停药以后复发的比较多,所以两类药物应该是各有特点,各有不同适合人群。
一般国内外的指南认为,如果慢性乙肝患者转氨酶水平比较高,DNA水平不是很高,病人又比较年轻,这样首先可以考虑干扰素治疗,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尽量优先考虑长效干扰素,希望通过有限的疗程,比如一年、一年半或者两年,能够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停药后病人能够比较稳定,可以避免长期服药,国内外都是这样考虑的。当然核苷类药物口服药也是有它的地位,比如已经有肝硬化的病人,特别是已经有腹水的或者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已经不能耐受干扰素,可能口服抗病毒药物是不可替代的。这两类之间是取长补短,不能互相代替,也没有一个能够包揽天下。
总的来说,欧洲的医生或者欧洲的指南,他们对干扰素的经验比较多,他们更优先考虑干扰素,美国可能他们觉得核苷类药物的经验比较多,我们中国的指南平衡了两者,也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应该全面考虑,不可偏废,我们觉得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当然现在是循证医学时代,循证医学的概念就是研究证据,究竟用哪个药物好,这是最重要的,第二,医生个人的经验也很重要,第三,病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病人自己的偏好,比如说我的经济问题,我自己的工作方便不方便,这些要综合考虑才能作出一个决策,才是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所以,规范治疗应该是正确的药物、合理的疗程、严格的定期的随访,包括治疗当中来随访,也包括治疗停药以后的随访,这些都是必要的。
(实习编辑:李杏)
主任医师
鹰潭市人民医院 肝病科
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二医院 肝病科
主治医师
九江市中医院 肝病科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肝病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肝病科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河南省南阳市市辖区中州中路
三级 中医医院 公立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中山西路278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成都市金牛区星辉东路5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沈阳市于洪区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浦城县南浦镇五一三路287号
二级 专科医院 特色医院
济南市市中区济微路1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