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小三阳”不等于乙肝!

  早在2007年5月1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就以如何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平等就业的问题出台了相关规定。两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要求各级劳动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合法就业权利,促进公平就业,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隐私权。

  然而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即“小三阳”患者,在求职过程中仍然受到歧视,被企业拒之门外。

  案例呈现

  求职路上屡遭失败

  刚毕业的眉山籍大学生成远林(化名)便是“小三阳”病毒携带者之一。他哭诉了自己的求职经历。“我在校园招聘会上向广州一评估公司投了简历,考试面试都已通过。并且我已经同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但是两个星期后,我在体检过程中发现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并将此事告诉了该公司,没想到对方断然拒绝,要求我不用去上班了。之后我又应聘了几家公司,就因为我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都将我拒之门外。”

  “我出生于农村家庭,父母供我上大学不容易,好不容易毕业了,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我通过努力签订了就业协议,可没想到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真的没勇气再去找工作了,怕又受到残酷的打击。”成远林沮丧地说。

  另一眉山籍大学毕业生江小雨(化名)也说道:“我到现在已经投了50多份简历,也通过了许多公司的笔试与面试,可我就是过不了体检这一关。我学的是机械专业,就是在应聘机械相关工作时,有的用人单位也需要办健康证。我肝功能完全正常,医生也说过我们国家‘小三阳’病毒携带者有很多,这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可是很多企业仍然不给我机会。我大学期间非常努力,也练得了一些本领,可我就是没机会将我所学的东西运用出来。今后的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走,很迷茫。”

  市劳动保障局社保科相关人员说:“2009年2月10日,我们转发了《关于切实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的通知,来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平等就业的权利。企业不该带着‘有眼镜’来看待‘小三阳’病毒携带者。”市劳动保障局仲裁科的工作人员说,企业有选择用人的权利,如果求职者已经与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而被辞退,那么求职者可以向当地有管辖权的机构提起劳动争议仲裁。

  专家说法

  “小三阳”不等于乙肝

  真正的乙肝叫做“大三阳”,是E抗原呈阳性,传染性比较强,肝功能不正常。而小三阳是E抗体呈阳性,E抗原呈阴性,肝功能正常的居多。只要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携带者不从事餐饮公共卫生等行业都不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乙肝“小三阳”不等于乙肝。

  据了解,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染以及输血、手术、输液等。乙肝病毒不会通过呼吸道或正常消化道传染给他人。

  肝病医生说:“其实很多人都是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可以抵抗乙肝病毒。虽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但可以确定的说,小三阳的传染性极低,除了输血等深层接触可能传染之外,一般的身体接触像汗液、体液等通常都不可能传染。有的人连握手、吃顿饭都要胆战心惊,那是自己吓自己,没必要。”

  据有关专家介绍,“小三阳”患者的乙肝病毒数要比“大三阳”患者少得多,病毒的繁殖能力很低,人的身体会产生免疫抗体与病毒相抗衡,可以长期保持肝功能不会受损,小三阳恶化的可能性比较低。同时,小三阳还可能自然转阴,只要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注意身体和饮食的健康,10~15年内是有可能自然转阴的。

  只有从事食品和卫生方面的工作才需要办理健康证,如果求职者应聘的是其他行业的工作,他们只需要办理体检证明,而体检是不需要做乙肝病毒血清检查的。采访中,很多医生都表示:“我们不该歧视‘小三阳’病毒携带者,他们在就业中应该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实习编辑:李杏)

2009-07-25 07:41:00浏览6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嵌甲和甲沟炎有区别吗
嵌甲和甲沟炎有明显区别。准确区分二者,对于患者及时准确判断病情、接受恰当治疗极为重要,可避免因混淆而延误治疗时机,有效缓解足部不适。嵌甲是指趾甲侧缘长入甲沟旁的软组织内,如同异物嵌入,这多由修剪指甲不当,如剪得过短、过深,或长期穿着过紧鞋子,使趾甲受到挤压变形,生长方向改变所致。此外,外伤导致趾甲损伤,在修复过程中也可能引发嵌甲。而甲沟炎是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嵌甲若未及时处理,指甲持续刺激甲沟软组织,破坏皮肤屏障,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就容易继发甲沟炎,但甲沟炎并非都由嵌甲引起,局部刺伤、倒刺处理不当等也可诱发。嵌甲初期,患者多感觉趾甲侧缘有轻微疼痛,随着病情发展,嵌入的趾甲会对甲沟软组织产生持续压迫,导致疼痛加剧,严重时行走困难。在外观上,可见趾甲侧缘嵌入甲沟,周围软组织可能出现红肿,但一般无明显化脓现象。甲沟炎症状则更为典型,炎症初期,甲沟一侧会出现红肿、疼痛,随着感染加重,可形成脓肿,表现为甲沟处有黄白色脓液积聚,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嵌甲相比,甲沟炎的炎症反应更为突出,疼痛程度往往更剧烈,对日常生活影响更大。若出现嵌甲,初期可通过正确修剪指甲、穿着宽松鞋子等方式改善。一旦引发甲沟炎,应及时就医。轻度甲沟炎,可遵医嘱外用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进行缓解。若形成脓肿,多需手术切开引流,如甲下积脓拔甲术。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嵌甲和甲沟炎的区别是什么
嵌甲和甲沟炎是两种与指甲相关的常见病症,两者在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区别。1、病因:嵌甲主要是由于指甲修剪不当,如过短或过深,导致指甲边缘嵌入甲沟周围的皮肤;此外,鞋子过紧、外伤等因素也可能促使嵌甲形成。甲沟炎则多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常因甲沟部位的皮肤破损,使得病原体侵入而引发炎症。2、临床表现:嵌甲主要表现为指甲边缘嵌入皮肤,引起局部疼痛,尤其是在行走或按压时疼痛加剧;严重时,嵌入部位可能出现红肿、化脓。甲沟炎的症状以甲沟部位的红肿、疼痛为主,可伴有发热、压痛;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形成脓肿,表现为甲沟处有波动感,甚至会出现甲下积脓,使指甲与甲床分离。3、治疗方法:嵌甲的治疗早期可通过温水泡脚、使用矫正贴等方法,缓解疼痛,促使指甲正常生长;若症状严重,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术治疗,如部分或全部拔除指甲。甲沟炎在轻度时,可采用局部消毒、遵医嘱涂抹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方法控制炎症;形成脓肿后,通常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必要时也可能需要拔除指甲。无论是嵌甲还是甲沟炎,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足部和手部的护理,保持卫生,选择合适的鞋子和正确的指甲修剪方法,以预防这两种病症的发生。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甲沟炎如何治疗能去根
甲沟炎是指甲周围组织的炎症,常因微小刺伤、挫伤、逆剥或剪指甲过深等损伤引起,表现为指甲一侧或双侧近端红肿、疼痛,严重时可化脓。彻底治疗甲沟炎需从多方面着手,主要涵盖局部护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调整生活习惯等。1、局部护理:这是基础且重要的一环。发病初期,可用温水浸泡患指,每天数次,每次15-20分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肿胀。浸泡后,轻轻擦干,避免挤压、碰撞患指,防止损伤加重。同时,保持指甲周围清洁,防止污垢、细菌积聚,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条件。2、药物治疗:当甲沟炎处于早期,炎症较轻时,药物可有效控制病情。外用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直接涂抹于患处,能抑制病菌生长繁殖。若疼痛明显,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与肿胀。对于伴有真菌感染的甲沟炎,还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精准对抗真菌,消除病因。3、手术治疗:若甲沟炎发展到脓肿形成阶段,手术干预不可避免。切开引流是常用术式,医生会在甲沟旁纵行切开,排出脓液,减轻压力,促进愈合。若是嵌甲导致的甲沟炎,且反复发生,可能需进行部分指甲拔除术,去除嵌入甲沟的指甲部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降低复发风险。4、调整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甲沟炎复发。修剪指甲时,不宜过短、过深,避免损伤甲床及周围组织。避免长时间穿不合脚、过紧的鞋子,减少对脚趾的挤压。日常注意手部、足部防护,防止意外伤害。若从事潮湿环境工作,工作后及时擦干手脚,保持干燥,不给细菌滋生提供温床。一旦发现甲沟炎症状,应尽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初期可自行尝试局部护理与药物治疗,若3-5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则需及时就医,遵医嘱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治疗后,持续关注指甲状况,按要求做好护理与生活习惯调整,降低再次发病几率。
刘琴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甲沟炎严重到什么程度要拔甲
甲沟炎在病情严重到出现甲下积脓、指甲和甲床分离、嵌甲以及反复发作合并真菌感染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考虑拔甲治疗。拔甲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旨在消除感染源,促进炎症消退和伤口愈合。1、甲下积脓:在甲沟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当,炎症可能会逐渐扩散,导致甲下积脓。甲下积脓是甲沟炎严重化的一个明显标志,此时甲床下积聚大量脓液,会引起剧烈疼痛和肿胀。为了有效引流脓液并控制感染,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拔甲治疗。在拔甲后,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以预防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2、指甲和甲床分离:此外,当甲沟炎导致指甲和甲床分离时,也需要考虑拔甲。这种分离可能是由于甲下积脓过多或炎症破坏甲床结构所致。拔甲可以消除分离的指甲对甲床的进一步刺激,有助于甲床的修复和再生。3、嵌甲:对于嵌甲的情况,即甲板侧缘长入软组织并引起疼痛,此时也应遵医嘱采取拔甲治疗。通过拔甲,可以解除嵌甲对软组织的压迫,缓解疼痛并预防感染的进一步扩散。在拔甲治疗后,患者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和药物的正确使用。应保持伤口干燥,定期更换敷料,并避免沾水以防止感染。同时,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药膏和口服药物,以预防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