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医药治疗乙肝走出三误区

  纵观古今中医学文献,大多数医家认为乙肝,尤其是急性乙肝的病因为湿热之邪。此种湿热之邪是一种特殊的湿热疫毒之邪。它除了具有一般湿热之邪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有传染性,以肝脏损害为主。从临症及检测结果来看,急慢性乙肝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腹胀、精神萎靡、眼睛干涩、肝区隐痛等,但有些病人为病邪久蕴体内,既无或仅有轻度肝功改变,又无临床症状,因此把乙肝病邪统归为湿热疠气不无偏颇。

  按照中医传统观点分析,乙肝似属湿疫疠气更为贴切,仅从湿热着眼难免有差误。

  肝主疏泄,其疏泄功能并不局限于脾胃气机的调畅运化,还涉及到精神活动、物质代谢、血液运行、妇女月事、神经内分泌等一系列活动,因此,肝功异常除影响脾胃功能外,还会累及其它脏器。

  肝血虚可致肾精不充,肾精亏也可致肝木失养,肝病最终可累及肾(如肝功能衰竭可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故有“养肝必先滋肾,补肾即所以补肝”之说。在临床上,笔者对乙肝大、小三阳伴有转氨酶升高,辨证见有肝阴亏损者,常以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酌加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滋水涵木,扶正祛邪,每能取得肝功恢复的良好疗效。

  肝主藏血,心主血脉和主神志,故在乙肝病程中可出现鼻衄、肌衄等肝血失藏和右胁疼痛、胁下痞等气滞血瘀的症状体征,重症患者可见神志异常,此说明肝病可累及心。

  因此,慢性乙肝最基本的治法应该是扶正固本,此当贯穿治疗始终,而清热解毒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治疗只能是慢性乙肝的辅助疗法。无论是扶正,还是祛邪,都应考虑到肝体阴而用阳的特点。行气勿用香燥太过,慎防劫伤肝阴;清湿热应适可而止,以免苦寒败胃。

  在目前乙肝治疗疗效欠佳的情况下,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乙肝传播和蔓延显得格外重要。“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也是中医的一惯主张。值得指出的是,有些人以为传染病预防是防疫部门或西医的事情,遇到乙肝病人,只知道遍寻秘方验药,从不进行有关防疫知识的宣教。还有一些人片面地理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含义,认为只要身体好,抵抗力强,沾上了病邪,也不会发病。他们大意到连起码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没有,给病人治疗时不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

  

 中医药治疗乙肝走出三误区想了解更多肝病的相关知识,请点击>>>> 肝病频道

 

(实习编辑:李杏)

2009-06-09 07:40:00浏览3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