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慢性乙肝 从“脾”论治

39健康网 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肝炎病久体衰脾气虚弱;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劳倦过度饮食不节,脾土损伤,又复感乙肝疫毒(HBV),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正虚邪恋,罹患乙肝迁延难愈。

  慢性乙型肝炎虽病位在肝,常涉及脾,故张仲景指出:“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笔者遵医圣之旨,治慢性乙型肝炎从脾论治,收到满意疗效,今不揣简陋介绍于下:

  1、脾胃湿热 疫毒蕴结型:平素因饮食不调,高梁厚味,恣食酒酪或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继而感染湿热疫毒(HBV),而病患乙肝。症见:肝区疼痛,腹胀脘痞,或胃脘嘈杂灼热,饮食减少或恶心欲吐,倦怠;或身目发黄,尿少而黄,大便秘结或泻下不爽,大便臭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应清热利湿,泻热解毒兼凉血化瘀。方用清脾湿热汤(自拟):茵陈、大黄、猪苓、茯苓、半枝莲、金荞麦、蒲公英、赤芍、枝子、白花蛇舌草等。

  2、脾虚湿困 中阳不振型:肝病久治不愈,中气不足,水湿不运,或医者素投寒凉清解之剂,或因贪凉饮冷,致伤脾阳,中阳不振,寒湿停聚中焦,或禀赋不足,素体脾弱,感染乙肝病毒而病乙肝。症见:面晦暗萎黄,两胁隐痛,纳少脘闷,肢倦乏力,头身困重,或胀胀便溏,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应温运脾阳,芳香化湿兼化瘀解毒。方用健脾化湿汤(自拟)藿香、茯苓、佩兰、厚朴、薏苡仁、白术、桂枝、白蔻、草果、丹参、党参、黄芪等。

  3、脾气虚弱 运化失司型:肝炎病久体衰脾气虚弱;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劳倦过度饮食不节,脾土损伤,又复感乙肝疫毒(HBV),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正虚邪恋,罹患乙肝迁延难愈。症见:两胁紧痛,身困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面色黄白无华,口淡乏味,尿微黄。大便溏泻或下肢微肿。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缓无力。治应益气健脾,和胃化滞兼活络运湿。方用益气健脾汤(自拟)党参、白术、黄芪、茯苓、半夏、虎杖、陈皮、麦芽(后下)、神曲、鸡内金(研冲)、丹参、炙甘草等。

  4、脾虚失运 痰瘀互结型:素体脾虚或肝病肝失疏泄,肝病脾虚,运化失司,不能输布津液,水湿停聚酿痰;或嗜酗酒,恣食生冷肥甘,湿痰内生;或肝病日久,肝肾虚损,阴虚则火旺,炼液成痰,阳虚则寒湿,水泛为痰,痰湿滞留,气血凝滞脉络瘀阻,痰瘀互结,致使乙肝迁延难愈。症见:胁肋剌痛,形体肥胖,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肝脾肿大,或有脂肪肝。头晕心悸,难眠或嗜睡,倦怠乏力,脘闷食差或厌油腻厚味,恶心多痰,大便溏而不爽,朱砂掌。唇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涩或弦滑。治应益气健脾,运化痰湿兼活血化瘀,方用健运痰瘀汤(自拟)党参、茯苓、半夏、虎杖、郁金、厚朴、旋覆花、防风、黄芪、蜈蚣(研冲)、山楂、瓜蒌、土鳖虫、炮山甲等。

  并加服“皂矾七蛭丸”皂角、明矾、三七、水蛭等。一日三次,每次服4-6粒。

  若脾肾阴虚,炼液成痰。症见:消瘦,面色黯晦,肝区隐痛或闷痛,口咽干燥,或咽部痰阻,腰膝酸软,头晕眼花,烦躁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应滋养脾肾阴液,除痰活血,方用玄杞蛎贝汤(自拟)玄参、枸杞子、何首乌、山药、茯苓、牡蛎、川牛膝、大贝母、知母等。

  5、脾虚血亏 肝脏失养型:脾为生化之源,肝为藏血之脏,若脾虚化源匮乏,脾虚血亏,肝脏失养,肝脾虚损,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不能驱邪外出,致使乙肝迁延难愈。症见:胁肋隐痛,面色萎黄,肌肤不泽,腹胀纳差,大便溏薄,或心悸少寐,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爪甲无华或凹陷。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濡细。治应益气健脾,养血生血兼祛湿通络。方用补脾生血汤(自拟)党参(人参)、茯苓、当归、白芍、桂圆肉、黄芪、阿胶、丹参、赤芍、虎杖、炙甘草、大枣等。

  6、脾胃阴虚 肝失滋养型:素体精血亏虚,脾阴不足;或肝病日久,阴津耗伤,或医者投以温补香燥之剂灼伤阴津,脾胃阴虚,肝失滋养,致使乙肝迁延难愈。症见:肝区隐痛不适,失眠多梦,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纳减少,食后腹胀,口干少津,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舌干少津,脉细弱而数。治应滋补脾胃,疏肝和胃兼凉血活络,方用滋养脾胃汤(自拟)沙参、麦冬、白芍、生地、石斛、扁豆、山药、赤芍、丹参、虎杖、蒲公英、麦芽等。

  7、脾胃失运 肝气郁结型:肝病久治不愈,情怀不悦,抑郁伤脾,或饮食劳倦,思虑过度致伤脾土。脾虚肝郁,脾虚则运化失司,化源不足,抗病能力低下,免疫失调,肝郁则肝失条达,一则横逆犯脾,再伤脾胃,一则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不能驱邪(HBV)外出,致乙肝久治不愈。症见:胁肋胀痛,胸胁闷胀,攻掌作痛,胸脘痞闷,嗳气,矢气稍舒,恶心欲呕,纳呆腹胀,大便溏泻,善太息,情志抑郁。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细弦。治应益气健脾,疏肝解郁兼活血化瘀,方用扶脾抑肝汤(自拟)党参、黄芪、茯苓、白术、柴胡、郁金、香附、丹参、麦芽、虎杖、当归、白芍、白花蛇舌草等。

  8、脾肾阳虚 肝失温煦型:肝病日久,体力消耗严重,气阳日衰,脾肾阳虚;或肝病治不得法,误投寒凉致伤脾阳,日久及肾;或素体禀赋不足,脾肾阳虚。“脾阳根于肾阳”,脾阳不足,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以养肝肾,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以运化升清。又“肾主一身之阴阳”,“肝肾同源”肾阳不足必涉及肝的气阳虚损,肝阳不足则升发疏泄失调而影响脾肾。三者相互影响,此型为慢肝的常见证型,是后期的严重阶段,亦多见于肝硬化。症见:神疲乏力,面浮足肿,形寒怯冷,腰膝酸软,食欲减退,大便溏泻,甚或食谷不化,滑泻失禁,腹满膨胀,少腹冷痛。舌质胖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沉迟。治应益气健脾,温阳补肾兼升发肝阳,方用温补脾肾汤(自拟)人参、干姜、白术、附片、仙灵脾、仙茅、巴戟天、破故子、五味子、黄芪、丹参、虎杖、炙甘草等。

  以上各方均随证加减,一日一剂,水煎服。3个月为一疗程,亦可将药研粉,一日2-3次,每次服4-6克,糖水或蜂蜜调服,疗期1-4疗程。

  临床观察脾运不健是慢性乙肝的病理关键。研究表明脾功能低可致免疫功能失调,用益气健脾药可以增强促进免疫功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和T细胞玫瑰花结形成率,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诱导干扰素的生成或增加,提高白细胞介素的活性。从而增强体质,驱邪外出,临床观察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法则,恰当运用常可收到显著疗效。

  

 慢性乙肝 从“脾”论治想了解更多肝病的相关知识,请点击>>>> 肝病频道

 

(实习编辑:李杏)

63
2009-04-22 07:16:00浏览21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