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看看替比夫定的真正实力

  与乙肝病毒DNA的下降一样,e抗原血清学转换对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全球的健康难题。慢性乙肝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目前国内外《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均认为慢性乙肝治疗的长期目标是:预防肝功能失代偿;减少和预防肝硬化和/或肝细胞癌的发生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短期目标是“双达标”,即一方面尽可能将乙肝病毒DNA抑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一方面及早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

  迄今为止,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正式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酸)类似物有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其中,替比夫定不但在“双达标”方面更胜一筹,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上述四种药物中唯一的妊娠B级药物。

替比夫定的“实力”小编提醒:更多乙肝用药请点击

  替比夫定抑制病毒作用强

  为了验证替比夫定的“实力”,全球肝病学者曾联合开展了一项为期2年的临床试验(即GLOBE试验,又称007研究),试验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设计,包括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367例慢性乙肝患者。

  结果显示,与拉米夫定相比,替比夫定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效果。服用替比夫定52周后,60%的e抗原阳性患者的乙肝病毒DNA已经降低到无法检出的水平,而拉米夫定组该比例仅为40%。随后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即015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替比夫定强效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患者分别服用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52周后,体内检测不到乙肝病毒DNA的比例分别是70%与43%,差异同样显著。

  e抗原血清学转换更胜一筹

  与乙肝病毒DNA的下降一样,e抗原血清学转换对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患者一旦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不仅标志着病毒得到持久抑制,也预示着患者今后发生肝癌或肝硬化的风险明显降低。既往的研究证实,e抗原血清学转换发生得越早,肝硬化的发生率就越低,慢性乙肝患者如能在40岁之前实现e抗原转换,将来发生肝硬化的风险仅有2.8%;如果在50岁以后才出现e抗原转换,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几率将升高到33.3%。

  GLOBE研究显示,在e抗原阳性的患者中,替比夫定比拉米夫定具有更高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在指南所推荐的治疗人群(基线ALT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的e抗原阳性患者)中,服用替比夫定后e抗原转阴率达到了41%,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33%;两组患者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6%与27%。在中国进行的015研究结果显示,替比夫定组患者服药2年后的e抗原转阴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分别为40%对28%以及29%对20%。

  替比夫定的“实力”小编推荐:治疗乙肝并非用药越多越好,避免过多用药也是保护肝功能的一种有效……[详情请看>>>>乙肝患者同时用药莫超过三种]

  替比夫定具有良好安全性

  除了在“双达标”方面有良好表现之外,替比夫定在安全性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替比夫定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显示替比夫定无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在核苷(酸)类似物中,只有替比夫定被美国FDA列为妊娠B类药物,而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等药物均属于妊娠C级。在2008年最新的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管理指南》中明确指出“若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妇女发生怀孕,可继续使用妊娠B类药物”。

  而临床上的应用经验也证明,替比夫定是一种安全的药物。GLOBE研究显示,替比夫定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拉米夫定组相似。发生率在5%以上的不良事件为上呼吸道感染、头痛、疲劳、鼻咽炎、血磷酸激酶(CK)升高、上腹痛、腹泻、恶心和头晕等。

  治疗52周时替比夫定组发生3—4级ALT升高的比率为4%,拉米夫定组为8%。3—4级CK升高的发生率,替比夫定治疗组为9%,拉米夫定治疗组为3%。而且绝大多数CK升高的患者无症状,在继续治疗的下一次随访时通常可明显降低。

  CK升高是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慢乙肝中的普遍现象,不同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替比夫定都有CK升高的报道。关于CK升高的意义有待进一步讨论。

  总而言之,替比夫定作为一种新型的核糖类抗病毒药物,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了它良好的安全性,显示出相当的优势。

  

 替比夫定的“实力”想了解更多肝病的相关知识,请点击>>>> 肝病频道

 

(实习编辑:李杏)

2008-12-15 08:22:00浏览7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如何缓解痛风疼痛
缓解痛风疼痛可采取饮食调整、休息与冰敷、药物治疗等方法,建议痛风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专业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缓解方案。1、饮食调整:痛风与体内尿酸水平升高密切相关,所以饮食上患者要避免高嘌呤食物,如猪肝、螃蟹、羊肉汤等。这些食物含有大量嘌呤,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尿酸,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加重痛风症状。患者应多吃低嘌呤食物,如白菜、芒果、牛奶、鸡蛋等,同时要多喝水,每天至少饮水2000毫升,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浓度,避免加重痛风疼痛。2、休息与冰敷:痛风发作时,受累关节会出现红肿热痛,此时应尽量休息,减少关节活动,避免关节受到进一步损伤和刺激,让关节得到放松和恢复。同时可采用冰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疼痛关节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可重复进行。低温能使血管收缩,减少炎症物质的渗出,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3、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是常用药物,如布洛芬,能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起到抗炎、止痛、解热的作用,可有效缓解痛风急性发作时的疼痛。秋水仙碱也可用于痛风急性发作期,其能抑制白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通常适用于对布洛芬和秋水仙碱不耐受或效果不佳的患者,也能快速减轻炎症和疼痛。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受寒、受潮,以免诱发痛风发作。另外,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复诊。
杨彬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空心菜为什么叫痛风菜,尿酸高可以吃酸菜吗
空心菜被称为痛风菜主要是因其嘌呤含量相对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影响尿酸代谢,增加痛风发作风险。尿酸高人群需谨慎食用酸菜,避免过量食用。建议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若出现血尿酸持续升高或痛风发作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进行规范治疗。空心菜含有一定量的嘌呤物质,嘌呤是一种在人体内参与能量代谢和组成核酸的物质,食物中的嘌呤在人体经过代谢后会最终生成尿酸。当人体摄入过多高嘌呤食物时,尿酸生成量增加,若超出了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就会导致尿酸在体内蓄积,进而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空心菜在蔬菜中属于中等嘌呤含量的食物,嘌呤含量不算极高,但对于本身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异常的痛风患者或高尿酸血症人群而言,如果一次性大量食用空心菜,可能导致体内尿酸生成增多,血尿酸浓度波动,从而诱发痛风发作或加重病情,因此空心菜被部分人称为 “痛风菜” 。对于尿酸高人群能否食用酸菜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酸菜是由蔬菜经过腌制发酵制成,在发酵过程中,蔬菜本身的嘌呤会有一定程度的降解,但酸菜制作过程中会添加大量食盐,高盐饮食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间接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此外,有些酸菜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亚硝酸盐,过量摄入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害,且亚硝酸盐的代谢产物也可能影响尿酸代谢。同时,酸菜属于酸性食物,过量食用会使体内酸性环境增强,影响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不利于尿酸排出体外。因此,尿酸高人群应谨慎食用酸菜,若食用,需选择正规厂家生产、腌制时间足够、盐分适中的酸菜,且严格控制食用量,避免大量食用。对于痛风患者及尿酸高人群,饮食上应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浓肉汤、沙丁鱼等;食用空心菜等蔬菜时,可通过焯水的方式使部分嘌呤溶于水,降低其嘌呤含量后再烹饪食用。在食用酸菜等腌制食品时,要严格控制摄入量,同时增加水分摄入,以促进尿酸排泄。
黄晓东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天天熬夜会长不高吗
天天熬夜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而言,极有可能影响身高增长,导致长不高。但对于骨骼发育已经成熟的成年人,熬夜不会影响身高,但会对整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生长激素在青少年身高增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其分泌呈现明显的规律性,主要在夜间睡眠时分泌,尤其是在深度睡眠阶段,分泌量达到高峰。天天熬夜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干扰生长激素的分泌节律。当熬夜导致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下降时,深度睡眠时间相应减少,生长激素的分泌量也随之降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无法充分刺激骨骼生长板的软骨细胞增殖、分化,进而影响骨骼的纵向生长,最终阻碍身高增长。对于骨骼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其骨骼骺板已闭合,身高不再增长,熬夜自然不会对身高造成影响。然而,熬夜会扰乱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致使激素失衡,可能引发皮肤变差、脱发等问题。还会损害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脏负担,提升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另外,长期熬夜还会削弱免疫系统,让人易被病菌侵袭,严重威胁整体健康。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人群,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至关重要。一般建议青少年每天睡9-10小时。规律作息,尽量在晚上10点前上床睡觉,以确保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促进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
史珂慧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熬夜太多身体透支太多怎么恢复
熬夜太多身体透支可通过调整作息、补充营养、适当运动、中医调理等方式恢复。长期熬夜导致正常生物钟被打乱,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分休息,容易引发生理功能紊乱。如果熬夜后出现严重不适,如持续头晕、心慌、精神恍惚等,应及时就医排查健康隐患。1、调整作息: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例如晚上10点半左右入睡,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其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营造安静、黑暗、舒适的睡眠环境,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帮助提高睡眠质量,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2、补充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取,像橙子、草莓富含维生素C,西兰花、菠菜含有多种矿物质,能补充身体因熬夜损耗的营养。此外,适当吃些坚果,如核桃、杏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大脑和心血管有益。3、适当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缓解身体疲劳。也可进行一些放松身心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能调节呼吸,减轻压力,提升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4、中医调理:可在医生的操作下采用艾灸、按摩等中医疗法。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能起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按摩头部的百会穴、太阳穴等,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晕、疲劳等症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调理气血的中药,如八珍汤、归脾汤等。日常要尽量减少熬夜,避免睡前剧烈运动或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工作学习中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避免因拖延导致熬夜。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身体潜在问题,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身体健康。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