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购买干扰素需注意

  干扰素为生物制剂,应当考虑其生物活性和稳定性,一般短时间的室温存放不会有太大影响,但长期保存是要求保存在2-8度的环境中。所以尽可能要使用批号近的。

  干扰素剂量的选择 : 多年以前刚开始使用干扰素时,剂量一般都比较小,每次100万单位。虽然病人副反应比较轻,但疗效却不好。以后多年来,国内外的常规剂量是300万单位/次,隔日一次,疗效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开始有人应用更大剂量的干扰素,如500万~1000万单位,疗效较以前又有所提高。目前认为,在1000万单位的范围内,提高剂量可以提高疗效,但副反应也随之增加。当单次剂量超过1000万单位时,副反应过大,病人不容易耐受,而且疗效也未见进一步提高。亚洲人种由于体型较小,也不适合用更大剂量。所以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500-600万单位/次,隔日一次,比较合适。也有人主张最初1~2周可以每日—次,然后再改为隔日一次,疗效可能会更好。当然,如果因为经济问题,或因副反应问题而不能耐受更大剂量的干扰素那么每次300万单位的剂量也是可以的。或者先用100万单位的剂量诱导耐受,然后逐渐增加剂量到常规量。总之,干扰素的剂量要个体化,因人而异,以能够平安耐受为准。如果不能耐受干扰素的副作用,那么就谈不上疗效的问题了。 总之,干扰素剂量的选择是看自身对产生副作用的耐受性决定。性别和体重只是个非常小的考虑因素。

(实习编辑:李杏)

2008-10-29 07:40:00浏览3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希高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阳痿、早泄用什么药最好
阳痿一般是指勃起功能障碍。通常情况下,没有勃起功能障碍和早泄用什么药最好的说法。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枸橼酸西地那非片、盐酸达泊西汀片、氯氮平片、他达拉非片、盐酸伐地那非等药物进行治疗。1、枸橼酸西地那非片西地那非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扩张血管来促进血液流向阴茎,从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勃起功能。2、盐酸达泊西汀片其主要成分达泊西汀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以帮助患者延长射精时间,改善早泄的症状。3、氯氮平片氯氮平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多巴胺系统来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4、他达拉非片他达拉非是一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可以通过扩张血管来增加血流,从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勃起功能。5、盐酸伐地那非片是一种选择性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改善勃起功能障碍引起的不适症状,如阴茎不能够正常勃起、勃起后硬度不够等。而部分男性在发生性行为时会出现早泄的情况,此时也可以遵医嘱服用该药物来缓解,能够使龟头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输速度减慢,从而延长患者的性生活时间。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引起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损伤。如果患者服用上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还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刘希高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阳痿、早泄吃什么药好
阳痿、早泄通常与精神压力过大、前列腺炎、包皮过长、肾虚、龟头炎等因素有关,建议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精神压力过大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的状态下,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兴奋,从而引起早泄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游泳、爬山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必要时,患者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谷维素片、维生素B12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主要是由于感染、不规律的性生活等因素引起的前列腺炎症反应。患者一般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由于炎症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早泄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3、包皮过长 如果患者包皮过长,会导致包皮垢堆积,可能会引起龟头敏感度增高的情况,从而引起早泄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包皮环切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4、肾虚 肾虚主要是由于工作劳累、房事过多等因素引起的。患者一般会表现为乏力、精神不振、早泄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 5、龟头炎 龟头炎主要是由于外伤、感染等因素引起的龟头黏膜炎症反应。患者一般会表现为龟头红肿、包皮瘙痒、早泄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涂抹患处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查明具体病因后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