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医治肝病十二字经

  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只有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少数几种。而且,这两类药物也只能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杀死它们,在治疗中还有一些副作用。“我们找不到治疗它的有效方式。”一位患病17年的乙肝患者说,“它侵蚀你的肌体、折磨你的精神,并把你逼到一个羞于见人的阴暗角落。”

  与此同时,市面上充斥着宣称能“根治乙肝”的“特效药”、“祖传秘方’,这些宣传大多打着“中草药”的幌子。数目庞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了庸医和“假郎中”们大肆攫取不义之财的“富矿”。

  那么,中医药到底能治疗乙肝吗?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在对抗慢性乙肝的战斗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请看——

  中医药与乙肝

  王灵台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前者包括。干扰素及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后者已批准上市的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和恩地卡韦,但是由于两种制剂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临床上应用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已经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重要手段之一。

  值得关注的中医药

  中医药真能治疗慢性乙肝吗?长期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答案是肯定的。在国夕卜水飞蓟素、甘草制剂、齐墩果酸及小柴胡汤等已被认定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中药制剂。国外某些权威的研究机构正在开展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国际肝病学术会议上,有些专家认为,在治疗慢性乙肝的领域中,中医中药值得关注并且寄予极大的希望。

  无论是西医或者中医,治疗慢性乙肝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即长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及肝纤维化,延缓病情发展,改善慢性乙肝的终末结局(如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中医中药无疑能够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药治乙肝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有其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多靶位的作用,包括改善症状、肝功能,调整患者的免疫功能,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以及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等。因此中医药治疗可收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2.西医认为不宜或治疗失败的乙肝患者,如免疫耐受期的病毒携带者,抗病毒药治疗失败者或严重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等,采用中医药治疗能收到一定效果。

  3.副作用相对较少,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较好。

  4.医疗费用相对较低。

  摆正态度,正确认识

  至今还没有公认的能杀灭乙肝病毒的特效药物,但通过抗乙肝病毒、免疫调节、护肝等中西医结合的多种措施治疗,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什么是治疗慢性乙肝最有效的药物?什么是治疗慢性乙肝的最佳方案?什么时候能够攻克慢性乙肝?这些仍是难以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虽然最后攻克慢性乙肝及其相关疾病的道路还很长,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使这个理想成为现实。

  哪些慢性乙肝患者适合中医治疗

  王世成

  哪些慢性乙肝患者适合中医治疗呢?

  使用干扰素及核苷类抗病毒药依从性差不能长期坚持者;

  有使用禁忌症或使用后毒副作用大不能继续者;

  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且主诉有肝区痛,纳差,腹胀便稀,口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暗红,面色晦暗的肝郁、脾虚、阴虚、血淤证,均可用中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确有一定疗效,但需要通过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验证,以最终确定其疗效。

  中医治疗的原则

  王灵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很多,包括辨证论治开药方、中成药、固定复方及单味药等。不论是何种方法治疗,其基本原则是要遵循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根据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和病位,针对不同的病情拟定处方或选用合适的中成药。

  治疗原则和方法

  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则是扶正祛邪,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清除、抑制邪毒。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淤、益气养阴、健脾化湿、补肾柔肝等。

  在历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治肝的记载。如《黄帝内经》所说的治肝三大法(即甘缓、辛散、酸敛)、清代医家李冠仙的治肝十法, 以及清代医家王旭高治肝三十法,都做了详细全面的阐述。时至今日,茵陈蒿汤、一贯煎,柴胡疏肝散、逍遥丸、六味地黄丸等中药方在临床中广泛运用。

  为此,根据中西医的不同特点和优势,拟订《中医。中西医结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和不断完善,这是一项必要和迫切的工作。

  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作用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部分中药对机体或肝脏有一定毒性作用,如黄药子,雷公藤、马兜铃、千里光等,在引起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中,中草药占有不少的比例,因此应用中草药治疗慢性肝病时,要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如发现可疑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或停药,但是也不必“谈虎色变”。总体而言,中医药的安全性是比较可靠的。

  中医治疗的12字经验

  王世成

  近几十年来,中医肝病专家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临床验证,在治疗慢性乙肝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笔者诊治慢性乙肝40余年,从中悟出了治疗的点滴经验。诊治过程中,除参考肝功、乙肝病毒DNA(乙肝病毒感染标识的检查)、B超及患者相关的症状体征外,用12个字概括之,即:重舌质,精辨证,调心态,善调养。

  重舌质 中医对舌诊非常重视,对慢性乙肝患者观察舌质的变化更有临床价值。辨舌质可以反应脏腑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的盛衰。正常舌质淡红而滋润,舌质色泽由淡红到鲜红、红绛、紫暗,表示血热或热毒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病久而成淤。对出现这些不同的舌质色泽变化的慢性乙肝患者相应做肝穿刺检查时可发现,舌质淡红、鲜红者,其肝脏病理变化多属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轻型,而舌质红绛。紫暗者则多属慢性乙肝的中型、重型或肝炎后肝硬化。观察舌质变化对判断慢性乙肝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遣方用药确有一定参考价值。

  精辨证 笔者将慢性乙肝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和肝郁血淤型5种类型,分别予以清利湿热药(如茵陈、胆草、苦参、黄芩、白鲜皮等),疏肝理气药(如柴胡、枳壳、元胡、郁金,木香、香附等),疏肝健脾药(黄芪、太子参、白术、扁豆、茯苓等),滋补肝肾药(如沙参、旱莲草、女贞子、山萸肉、枸杞、熟地、龟板等),活血化淤药(如丹参、赤芍、红花、桃仁、马鞭草、水红花子等)随证加减,并在各种证型中配伍应用白花蛇舌草、虎杖、金银花、半枝莲、苦参、土茯苓、板蓝根、蒲公英、地丁等药,疗程一般为3~6个月。

  调心态 慢性乙肝病情常出现反复,患者心情极度焦虑紧张,寝不安席,食少纳差,从而引起肝功能波  动甚至居高不下。因此在用药同时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是很必要的,这正是中医古代的“祝由”疗法。

  善调养 对慢性乙肝患者,我常赠与四句话:注意休息,戒烟戒酒,定期检查,遵嘱服药。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合理的饮食习惯对病情恢复大有裨益。服药期间是否忌口,如不能吃葱、姜、蒜、韭菜、辣椒、冷饮、牛羊肉等,并无确切的科学依据,而戒烟戒酒则是必须强调的。

  此外,尚有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用于治疗,多为肠道外给药。如猪苓多糖、苦参素等。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刘渡舟老师治乙肝经验

  傅延龄

  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往往因不同的医生而异。目前人们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一致处,也有不同处。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为“毒”邪;其不同处在于对其病变是否兼见湿热或气滞、血淤、脾虚、肾虚的认识上还有分歧。

  基本病机为湿热夹毒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老师创制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治该病的方法。他认为慢性乙肝的原始病因为湿热夹毒,损伤肝脏以及继发的肝气郁滞和血络淤阻,因而治疗的关键是清利肝脏湿热、解毒、理气、活络。此外,根据具体病情,或兼用温脾,益气,或兼用滋阴、养血,随证治之。

  辨气血最关键

  刘老师认为,辨治慢性乙肝,辨气血最为关键。根据临床观察,他将慢性乙肝分为“气分肝炎”和“血分肝炎”两种基本证型,分别创制了柴胡解毒汤和柴胡活络汤(刘渡舟教授所谓气分肝炎和血分肝炎的,16床表现及治疗方药,参见本刊2006年第4期24页“名医名方”栏目——编者注)。

  气分肝炎以清热利湿解毒、调理气机为主,兼以疏通血络;血分肝炎既要清热解毒、调畅气机,同时也要活络祛淤、养血和血。这是因为肝脏既主疏泄、喜条达,其气机的畅达能促进血脉的运行;而肝脏又能藏血,故肝病恒多气血郁滞之病,因此其治疗也要兼顾气血,只是视具体情况而各有侧重。

  经验点滴

  对于湿热发黄,用茵陈、栀子等清利湿热而退黄,治疗要有耐心。因为湿热缠绵,难以一时尽去。要缓缓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务使湿热邪气尽去才可罢手。若留有余邪,便可能出现反复,更加难治。

  有一种湿热较重的病证,口渴喜饮,舌苔黄厚而腻,需用三石柴胡解毒汤,即柴胡解毒汤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有些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例转氨酶居高不下,用柴胡解毒汤往往效果不显,这时使用本方治疗,一般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若以肝区疼痛为主,或肝炎病痊愈后唯见肝区疼痛,可予柴胡止痛汤。此方亦为刘老师自制。其方组成:柴胡、延胡、川楝、当归、白芍、刘寄奴、土元、茜草、皂角刺、片姜黄,海螺蛸、枳壳、紫菀。

  如果胁下拘急疼痛,食少乏力,脉弦而缓,用柴胡剂不效,此为土虚木乘,治之宜用小建中汤。待其痛止之后,如果病情需要,再用疏肝之剂。慢性迁延性肝炎,右胁放射性疼痛,上达肩臂,下至腰部,或见右臂与手指麻木,下午腹胀,脉弦而缓,用本方有效。

  若阴虚血热甚,证见五心烦热、衄血,或遗精,舌红绛,脉细数者,用刘老师自制柴胡鳖甲汤。方用鳖甲、牡蛎、玉竹、生地黄、麦门冬、沙参、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用土元、茜草活血通络,配合鳖甲、牡蛎软坚,少用柴胡疏肝理气,并引诸药入于肝。有湿热者加用茵陈清利湿热。

  慎用补法

  据刘老师的经验,慢性乙肝要慎用补法,在疾病初期尤其要注意。此病湿热夹毒,邪气较甚,气滞血郁,往往因其湿重和气滞而见有身倦疲乏、不耐劳作的症状,似乎气虚,但断不可早用补气;而由于热及血分,血郁血热,往往有五心烦热,似乎阴虚,但断不可早用滋阴。只有到了疾病的中、后期,正虚突出,始可补虚,但也未可单纯用补,还是要兼顾其邪实的一面。

  编后:有人说,如果谁能找到治疗乙肝的有效方式,可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由此可见,攻克这种病症真的很难。世界肝病权威,已故美国功勋教授汉斯·帕伯博士二十多年前就曾预言:根治乙肝的希望寄托在中医药上。但愿这种远见卓识能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现实。上述几位专家治疗肝病的方药,可供参考,具体的用量因人、因病情而异,需参考应用时,应向当地有经验的中医师咨询。

(实习编辑:李杏)

63
2008-09-07 08:25:00浏览704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