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乙肝妈妈别怕踩到哺乳雷区

  乙肝产妇能否哺乳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着人类的问题,一项研究证明;应鼓励乙肝产妇母乳喂养。

  我国是乙肝感染高发区,每年约有200万产妇系乙肝病毒携带者,乳汁中可检出乙肝病毒,母乳喂养是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之一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往,国内外学者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乳喂养一直持谨慎态度,尤其认为HBcAg(十)的产妇不能哺乳。

  通过对进行阻断乙肝产妇哺乳传播性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晚期多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明显降低母血中HBSAg滴度,同时减低了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婴儿在1、6、12月龄的表面抗体的阳转率和保护车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乙肝病毒携带产妇的母乳喂养并未增加其婴儿的感染率。据此,该院课题组建议乙肝病毒携带的妊娠妇女应在妊娠晚期多次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其新生婴儿在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基因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条件下鼓励母乳喂养。

  乙肝患者的乳汁中HBsAg呈阳性,可能传染乙肝病毒。但母乳喂养有很多好处,而且研究统计表明,奶瓶喂养和母乳喂养的乙肝病毒传播率并无明显差别;相反,母乳喂养的乙肝病毒清除率要高于奶瓶喂养。而且,在其出生后24-48小时内,实施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注射之后,小儿基本上能避免通过哺乳染上乙肝病毒。但是应该注意:如果乙肝病毒复制指标(如HBV DNA等)呈阳性,则不宜用母乳喂养;如果乳头有出血和溃疡,也不宜进行母乳喂养。溃疡处的血液或组织已经被乙肝病毒感染,容易通过小儿口腔损伤处进入其体内;哺乳前应对自己的双手消毒,尽量减少传染的几率。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母乳中乙肝病毒DNA的检出率偏高,更增加了人们对母乳喂养可能传播乙肝的恐惧和忧虑。事实上:“母乳是孩子最好的营养品。不让孩子吃,岂不是太可惜了?”

  母血中的病毒与奶水中的病毒水平不一致

  携带乙肝病毒的妈妈能否哺乳?当然要看乳汁中是否含有乙肝病毒。如何能够检测出来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母体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含量与乳汁中的含量非常一致,可通过查血液中乙肝病毒DNA的含量来明确乳汁中的病毒含量,从而决定是否哺乳。

  对此,有关专家却认为,母血中的病毒与奶水中的病毒水平是不同的,不“一致”的,奶水中的病毒水平要比血清中低得多。我们能不能通过别的什么方法来检测乳汁呢?目前,全世界没有正式批准可用于检测奶水中‘两对半’的试剂盒,用检查血清中‘两对半’的试剂盒检查奶水,假阳性率很高(即检查结果异常,但实际并没有问题),结果不可靠。

  新生儿正常免疫,“大三阳”妈妈仍可安全哺乳

  既然无法检测母乳中是否含有乙肝病毒,那么‘大三阳’母亲能不能给新生儿哺乳呢?一些人认为:只要母体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阴性,就可以母乳喂养;若乙肝病毒携带者、小三阳者DNA阳性,但滴度小于104,经孕期及新生儿免疫治疗就可以喂养;而大三阳者若DNA阳性,则表示传染性强,即使经过产前及新生儿免疫,仍不宜哺乳。这种观点对吗?”

  事实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已有明确的规定,‘新生儿在出生12 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这部指南是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它秉承循证医学的原则,只纳入被公认、已经得到严格临床验证的方案,明确了医务人员治疗乙肝应当遵循的标准。各级各地医务工作者应该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操作,为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创造健康、幸福的生活。”

  孩子出生后应尽快免疫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必管母亲血液中DNA是阴性还是阳性,也不必管乙肝病毒DNA值的大小,甚至也不必管母亲血液中e抗原(HBeAg)是阳性还是阴性,只要在出生后12个小时以内,给孩子注射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就都可以给孩子哺乳?只要正常给孩子进行了免疫,就不会增加他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这一论断不是凭空想像,而是有循证医学证据的。”随即他耐心地为记者介绍了3点理由。

  第一,乙肝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是通过母亲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感染。因此,我们要求在孩子出生时,就立即给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而且要越早越好。因为乙肝免疫球蛋白就是乙肝病毒抗体,注射到婴儿体内后,如果婴儿被感染,抗体就能中和病毒,立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乙肝病毒主要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血液传播,不是经消化道传播。有人专门做过实验,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通过胃管注入黑猩猩的胃内,黑猩猩不发病;但如果用牙刷刷它的牙龈,再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涂在它的牙龈上,结果黑猩猩发病,说明病毒是通过破损的牙龈黏膜进入血液而感染的。

  第三,流行病学对照研究已经证实,只要出生后立即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母乳喂养与不是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没有任何差异。庄教授说:“关于这一点,已有多篇论文发表。”

  母乳喂养对婴儿成长十分重要。母乳喂养的婴儿发育较好,发病较少。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强调,尽可能用母乳喂养。”

  孕妇不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想安全哺乳,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必须进行孕期免疫(编者注:孕期免疫就是指在妊娠第28、32、36周,对孕妇注射3次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后也须立即免疫。

  是否应该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不是一个争议中的问题,而是“铁板钉钉”、有定论的事情了,因为这一做法并无循证医学依据。“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一直未被写入美国、欧洲、亚太和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或相关“共识”中的原因。

  我国是乙肝大国,发病率很高,乙肝患者一样可以结婚生育。但是在结婚之前应告诉男友,以让他在婚前做好预防准备,避免感染上乙肝病毒。因为乙肝病毒虽然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但也可通过性交等亲密接触传播,所以结婚前,健康一方应先注射乙肝疫苗,待自身产生抗体后,方可结婚。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生育时有可能将病毒传给其子女,而且感染率很高,可达30%~90%,尤其是“大三阳”女性,如不加预防,其子女感染率可在90%以上,所以在怀孕生育时应尽量降低母亲体内的病毒的数量,降低她们的传染性,减少对婴儿的威胁。通过对乙肝病毒携带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并给新生儿注射疫苗等,以达到阻断母婴传播的目的,还是有可能做到的,具体方法是:

  ①HBsAg阳性,HBeAg阴性母亲,对子女的传染性相对较弱,所以一般给新生儿常规的乙肝疫苗注射即可。

  ②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母亲传染性强,单纯疫苗注射常常不能奏效,所以应采取双重阻断,即新生儿在出生后6小时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这个6小时内很重要,然后采用0、1、6方案给婴儿注射乙肝疫苗,即在刚出生24小时给新生儿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1个月后注射第二针,到6个月注射第三针。这种方法可明显提高阻断率。

  ③降低母亲的病毒血症,在HBsAg阳性的女性怀孕前给予抗病毒治疗,以降低病毒含量,或在怀孕后期、分娩前2~4周,给予适当的抗病毒药,以降低病毒含量,可降低分娩时对新生儿的感染率,从而达到母婴阻断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母婴阻断措施并不能阻断所有的母婴传播,因为还存在宫内感染和个体差异。

  对于HBsAg阳性的母亲不提倡母乳喂养,因为其乳汁中含有乙肝病毒颗粒,对婴儿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而且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抵抗力差,受到病毒感染时,常常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清除病毒,而导致感染的慢性化。

(责任编辑:张炯光)

2008-07-30 08:05:00浏览8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女儿第一次来月经7天了月经还没有干净是怎么回事
女儿第一次来月经7天了,月经还没有干净,可能由非疾病因素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引起,也可能与疾病因素相关,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如果月经持续不干净,应及时就医进行妇科超声、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检查,以明确病因。一、非疾病因素:1、精神紧张:因初潮时对月经生理现象缺乏了解,女性可能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导致内分泌失调,使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月经经期延长。建议家长帮助女儿缓解紧张情绪,让其正确认识月经。2、剧烈运动:初潮期间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如长跑、跳绳等,会促使盆腔血液循环加速,导致子宫内膜血管扩张,引起出血增多、经期延长。家长应告知女儿经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二、疾病因素:1、子宫肌瘤:肌瘤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子宫血管开放时间延长,引起月经经期延长、经量增多。若肌瘤较小可定期复查;若肌瘤较大或症状明显,可能需在医生的操作下进行手术治疗,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2、子宫内膜息肉:息肉会影响子宫内膜正常修复和脱落,导致子宫异常出血,使经期延长。患者通常可遵医嘱通过宫腔镜手术切除息肉,达到治疗目的。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经期时子宫内膜出血后可能难以止血,从而出现月经淋漓不尽。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病情严重者可能需输注血小板。建议家长让女儿注意经期卫生,勤换卫生巾,保持外阴清洁,以避免感染。另外,日常生活中适当进行慢跑、游泳等运动,对稳定月经周期有一定好处,但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如果月经异常情况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复诊。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放射性皮炎一辈子都好不了了吗
放射性皮炎并非一辈子都无法痊愈,其能否康复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部分症状较轻者可以治愈,而严重的放射性皮炎治疗难度大,可能难以完全恢复。放射性皮炎是由于皮肤受到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而引起的炎症性皮肤损伤,症状较轻的放射性皮炎多在接受低剂量或短疗程放射治疗后出现,仅表现为皮肤红斑、轻微瘙痒等。此时,皮肤的损伤主要局限于表皮层,尚未累及真皮深层组织。通过及时停止照射,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如遵医嘱使用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具有保湿和修复功能的外用药物,能够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加速受损皮肤的修复,再结合避免搔抓、日晒等刺激,受损皮肤可逐渐恢复正常,且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然而,严重的放射性皮炎治愈难度较大,甚至可能伴随患者终生。严重的放射性皮炎常因高剂量、长时间的放射治疗导致,会造成皮肤全层甚至皮下组织的损伤。皮肤可出现溃疡、坏死,并且伴有剧烈疼痛。由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严重受损,其自我修复能力显著下降,且极易引发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在部分极端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皮瓣移植术,来覆盖受损皮肤,但手术也不能保证完全恢复皮肤的正常功能和外观,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色素沉着、瘢痕挛缩等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无法完全治愈。对于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预防放射性皮炎至关重要。治疗过程中,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皮肤防护剂,如三乙醇胺乳膏,减轻放射对皮肤的刺激。一旦出现放射性皮炎,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患者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摩擦、搔抓等刺激,定期复查,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尽可能促进皮肤的恢复,改善预后。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痤疮会不会长一辈子
虽然痤疮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表现为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痤疮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因此,对于痤疮患者而言,重要的是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痤疮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在青春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特别是雄激素水平的升高,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从而容易引发痤疮。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失调疾病的女性,或者长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高糖高脂饮食、精神压力过大等的个体,痤疮可能会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此外,如果不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当,痤疮也可能迁延不愈,给个体带来长期的困扰。但痤疮并非一种无法治愈或无法控制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激素水平会逐渐趋于稳定,皮脂腺的分泌功能也会慢慢恢复正常,因此痤疮往往会随之减轻甚至消失。对于大多数个体而言,痤疮在青春期后通常会逐渐减轻,并在成年后逐渐消失。此外,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痤疮也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治疗痤疮的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建议痤疮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过于油腻的化妆品或护肤品;还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奶油、辣椒等。如果痤疮持续存在或加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刘琴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得了生殖疱疹是不是一辈子都废了
得了生殖疱疹如果不规范治疗,容易频繁复发、引起严重并发症,对生活和心理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可能给患者带来终身的严重困扰;但多数情况下,若积极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不影响正常生活。生殖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主要表现为生殖器部位出现水疱、溃疡,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易复发。如果不重视治疗,生殖疱疹会频繁复发。每次发作时,生殖器部位的水疱、溃疡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影响行走、坐立等日常活动,还可能因溃疡破损增加其他病原体感染风险。长期频繁复发会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工作、社交及性生活,对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冲击。当引发疱疹性脑膜炎、盆腔炎等等时,还会威胁生命健康,对身体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害,这种情况下疾病确实会给患者带来沉重打击。然而,多数患者通过积极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目前常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在发病初期及时遵医嘱用药,可缩短病程,加速水疱愈合,减轻症状。通过长期抑制疗法,持续服用抗病毒药物,能显著减少复发频率,有些患者在规范治疗后,复发次数明显降低,甚至数年不复发。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若能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同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均衡饮食,可更好地恢复身体健康,辅助控制病情。即便复发,症状也较轻,对生活影响较小,患者依旧能够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建议保持生殖器部位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避免搔抓,防止水疱破裂继发感染。避免不洁性行为,性生活时正确使用安全套,降低病毒传播给性伴侣的概率。如果发现症状反复,应及时就医,按医嘱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