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医能治愈乙肝?

  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只有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少数几种。而且,这两类药物也只能暂时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杀死它们,在治疗中还有很大的副作用,还有引起病毒变异而一发不可收拾的危险地步。与此同时,市面上充斥着宣称能“根治乙肝”的“特效药”、“祖传秘方”,这些宣传大多打着“中草药”的幌子。数目庞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了庸医和“假郎中”们大肆攫取不义之财的“富矿”。

中医能治愈乙型肝炎


  那么,中医药到底能治疗乙肝吗?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在对抗慢性乙肝的战斗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中医药

  中医药真能治疗慢性乙肝吗?长期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答案是肯定的。在国外,水飞蓟素、甘草制剂、齐墩果酸及小柴胡汤等已被认定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中药制剂。国外某些权威的研究机构正在开展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国际肝病学术会议上,有些专家认为,在治疗慢性乙肝的领域中,中医中药值得关注并且寄予极大的希望。

  无论是西医或者中医,治疗慢性乙肝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即长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或杀灭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及肝纤维化;延缓病情发展;改善慢性乙肝的终末结局(如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绝大多数患者在使用干扰素和拉米夫丁这两类西药后,都会出现病毒变异等各种的副作用现象,使用越久变异可能性越大,可中医治疗就没有病毒变异一说,而且治愈率高。因此,中医中药无疑能够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和手段,是西医所无法比拟的 。

  中医药治乙肝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有其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多靶位的作用,包括改善症状、肝功能,调整患者的免疫功能,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以及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等。因此中医药治疗可收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2。西医认为不宜或治疗失败的乙肝患者,如免疫耐受期的病毒携带者,抗病毒药治疗失败者或严重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等,采用中医药治疗能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3。 副作用相对很少如果用药得当可以忽略不计,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较好。

  4.医疗费用比起西药来很低。

  哪些慢性乙肝患者适合中医治疗呢?

  1。使用干扰素及核苷类抗病毒药依从性差不能长期坚持者;

  2。 有使用禁忌症或使用后毒副作用大不能继续者;

  3。 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且主诉有肝区痛,纳差,腹胀便稀,口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暗红,面色晦暗的肝郁、脾虚、阴虚、血淤证,均可用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很多,包括辨证论治开药方、中成药、固定复方及单味药等。不论是何种方法治疗,其基本原则是要遵循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根据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和病位,针对不同的病情拟定处方或选用合适的中成药。

  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则是扶正祛邪,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清除、抑制邪毒。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淤、益气养阴、健脾化湿、补肾柔肝等。

  在历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治肝的记载。如《黄帝内经》所说的治肝三大法(即甘缓、辛散、酸敛)、清代医家李冠仙的治肝十法,以及清代医家王旭高治肝三十法,都做了详细全面的阐述。

  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作用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部分中药对机体或肝脏有一定毒性作用,如黄药子、雷公藤、马兜铃、千里光等,在引起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中,中草药也占有一部份的比例,因此应用中草药治疗慢性肝病时,要尽量别用这些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即使用了那要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如发现可疑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或停药,但是也不必“谈虎色变”。总体而言,中医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很高的。

  我们的中医治疗经验

  我们从诊治慢性乙肝60余年,从中悟出了治疗的点滴经验。诊治过程中,除参考肝功、乙肝病毒DNA(乙肝病毒感染标识的检查)、B超及患者相关的症状体征外,用12个字概括之,即:重舌质,精辨证,调心态,善调养。

  重舌质 中医对舌诊非常重视,对慢性乙肝患者观察舌质的变化更有临床价值。辨舌质可以反应脏腑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的盛衰。正常舌质淡红而滋润,舌质色泽由淡红到鲜红、红绛、紫暗,表示血热或热毒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病久而成淤。对出现这些不同的舌质色泽变化的慢性乙肝患者相应做肝穿刺检查时可发现,舌质淡红、鲜红者,其肝脏病理变化多属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轻型,而舌质红绛、紫暗者则多属慢性乙肝的中型、重型或肝炎后肝硬化。观察舌质变化对判断慢性乙肝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遣方用药确有一定参考价值。

  精辨证慢性乙肝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和肝郁血淤型5种类型,分别予以清热解毒药,疏肝理气药,疏肝健脾药,滋肝补肾药,活血化淤药随证加减,疗程一般为3~10个月。

  调心态 慢性乙肝病情常出现反复,患者心情极度焦虑紧张,寝不安席,食少纳差,从而引起肝功能波动甚至居高不下。因此在用药同时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是很必要的,这正是中医古代的“祝由”疗法。

  善调养 对慢性乙肝患者,我常要求:注意休息,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定期检查,遵嘱服药。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合理的饮食习惯对病情恢复大有裨益。服药期间是否忌口,如不能吃葱、姜、蒜、韭菜、辣椒、冷饮、牛羊肉等,并无确切的科学依据,但我发现很多患者注意忌口后,病情康复明显加快,所以本人认为服药期间最好做到应有的忌口。

(责任编辑:张炯光)

2008-07-21 09:40:00浏览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林嘉宝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肠道息肉怎么办
肠道息肉怎么处理需要根据具体病因选择,可能与饮食不良、便秘、遗传因素等有关。 1、饮食不良 如果长时间饮酒、吃油腻的食物、海鲜,会导致肠道黏膜发生腹泻,而肠黏膜长期受到炎症的刺激,很有可能会形成肠息肉。若肠息肉较小,在平时的生活中,患者应纠正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戒除烟酒,避免高脂肪以及红肉的过多摄入。若患者的息肉体积比较大,可根据医嘱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2、便秘 便秘是一种症状,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如果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当、精神压力比较大等会引起便秘。便秘时,粪便里的残渣、毒素就在肠道里边停留的时间长,对肠上皮黏膜有刺激,引起肠息肉。便秘的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来减少便秘情况的发生,可多食用一些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类,尽量不要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一定程度上缓解便秘情况。便秘严重者也可使用容积性泻药,如硫酸镁。 3、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疾病,很多肠息肉患者都有家族遗传史,如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恶变率低的特点。对于有症状的肠息肉或可疑病变的结肠息肉,可进行剖腹手术、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等进行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疾病也会导致肠息肉,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胃肠外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许鹤洋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肠道息肉和内痔的区别
肠道息肉和内痔的区别主要包括发病原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注意事项不同、预后不同等,需要及时就医治疗。1、发病原因不同肠道息肉是一种从肠黏膜表面突出至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可能与长期饮酒、长期吸烟、长期便秘等原因有关。内痔是一种位于肛门齿状线以上的病变,可能与长期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久坐等原因有关。2、症状不同肠道息肉可能会出现大便性状改变、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便等症状。内痔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痔核脱出、肛门瘙痒、疼痛等症状。3、治疗方式不同如果肠道息肉体积较小,患者可以遵医嘱通过内镜下息肉电切除术治疗。如果内痔体积较大,患者可以遵医嘱通过痔切除术治疗。4、注意事项不同肠道息肉切除后患者要注意休息,不要剧烈运动,以免撕裂伤口,影响愈合。要注意饮食健康,可以吃小米粥、山药粥、苹果、葡萄等富有营养的食物,提高身体免疫力。5、预后不同肠道息肉切除后一般可以治愈,预后较好。内痔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贫血、血栓、肛裂、肠梗阻等并发症,影响身体健康。除此之外,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不要长时间排便。要注意饮食健康,不要吃辣椒、大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出现便血、肛门疼痛等症状,可以到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许鹤洋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肠道息肉切除挂什么科
一般肠道息肉切除可以挂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肛肠科、急诊科、肿瘤科等科室。 1、消化内科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发生隆起性的病变,可能与长期吸烟酗酒、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便血、腹痛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选择的是正规医院,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可以在消化内科进行内镜下息肉电切除术。 2、胃肠外科 当患者的肠道部位受到慢性胃炎刺激,并且在之后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就有可能会引起肠道出现息肉。所以这属于胃肠方面的疾病,患者可以去医院胃肠外科进行手术切除治疗,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3、肛肠科 肠道息肉切除一般是在肠镜下操作,所以患者也可以去到肛肠科进行检查治疗,医生可以在肠镜下使用活检钳直接钳除。手术后也需要密切关注腹部疼痛情况及大便出血情况,如有不适及时治疗。 4、急诊科 如果存在肠道息肉的患者,出现了身体发高热、腹部剧烈疼痛、皮肤发白的情况。此时给身体带来的损伤是比较严重的,可以立即去正规医院急诊科进行手术切除治疗,从而达到改善疾病的效果。 5、肿瘤科 如果患者是家族遗传导致的结肠腺瘤性息肉或者是直肠、结肠癌变,可以选择到肿瘤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手术切除病灶的方式进行治疗,有利于缓解病情。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也可以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科室。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