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α干扰素合理应用的意见

  一、 α干扰素的有效及合理应用

  α干扰素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但其疗效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1、现有的α干扰素的应用如何合理、规范化?

  2、α干扰素的疗效是否还能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

  国内外医学界对α干扰素的合理应用早已有了一个基本共识,但这一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一) 适应症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HBV感染者如其ALT升高及HBV有复制就是α干扰素治疗的指征,事实上经过这几年的临床应用,关于适应症有如下补充:

  1、 ALT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5倍而小于10倍者

  2、 肝组织炎症病变较明显者(炎症分级在G2—G4)

  3、 无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小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并且不是处于上升趋势者

  (二) 禁忌症

  1、 失代偿期肝硬化

  2、 重型肝炎

  对重型肝炎是否用α干扰素治疗目前尚有意见分歧,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不用为

  宜。另外,慢性HBV携带者因治疗后疗效只有10%左右,故也认为不宜用α干扰素治疗;至于因前C区变异导致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国外的观点是这种情况在α干扰素治疗时病情可缓解,ALT可下降,病毒复制可减少,但停药后易复发,对这种情况如延长疗程可能有效,但两年疗程的持久有效率仍低于20%,此外,还可考虑联合使用其它抗病毒药物。

  (三) 剂量、疗程

  剂量:5MU/次,每周3次,皮下或肌肉注射。治疗时应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如: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敏感性等,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

  1、 类感冒样反应:发热一般较轻和较短暂,可对症处理

  2、 骨髓抑制现象:表现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降低。一般认为中性粒细胞≤1 500/μl;血小板≤50 000/μl,α干扰素应减量。中性粒细胞≤1 000/μl;血小板≤30 000/μl应停药。减量或停药后可以恢复。恢复后可继续用药。停药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仍未恢复者,应注意对骨髓干细胞的抑制,应作骨髓干细胞培养,骨髓干细胞减少者,不宜应用α干扰素治疗。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3、 应用α干扰素后,出现严重骨髓抑制、肝功能恶化出现黄疸、精神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病等,应及时停药。

  二、 今后α干扰素治疗的研究

  1、 联合用药

  目前看来,单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不够满意,要进一步提高疗效,现在考虑较多的是联合用药。α干扰素联合其它抗病毒药或免疫调节药治疗慢性乙肝,从理论上讲,应能提高疗效、减少病毒变异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 多种药物联用:

  可采用不同作用靶位的药物联用,如抗病毒药联用、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剂联用。目前有α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α干扰素联合病毒唑、α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等,但疗效均未肯定。

  (2) 序贯治疗:

  不同抗病毒药按序或轮流治疗:目前研究较多的为拉米夫定与干扰素α序贯治疗,初步报告可提高抗病毒效果、减少拉米夫定引起的病毒变异率及病毒变异引起的耐药。

  2、 个体化治疗

  不同病人对α干扰素有不同的治疗反应,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病人对药物的反应

  来调整剂量和疗程。最近国外对α干扰素治疗丙肝时病毒的动态变化作了相关研究,发现丙肝患者用α干扰素治疗后其病毒的变化分为两个相:血液相和组织相,当病人使用α干扰素治疗1-2天时,其血液中的病毒含量迅速下降,两天后感染了病毒的肝细胞逐渐消亡,这时的病毒下降较缓慢。

  α干扰素治疗血清HCV动态变化

  不同的病人这两个相的变化也不同,主要反应类型有:

  一般病毒变化呈迅速下降型的病人其远期疗效较好。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假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α干扰素治疗后也同样会出现不同的病毒动态学变化,那么我们根据病人的病毒动态学变化来调整剂量和疗程,也许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也就是说今后慢乙肝的治疗应注意个体化的问题。

(实习编辑:李杏)

2008-06-21 08:24:00浏览6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依巴斯汀片治疗荨麻疹效果好吗
依巴斯汀片在治疗荨麻疹方面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其适用于缓解荨麻疹症状,具有良好的抗组胺作用以及相对持久的药效。依巴斯汀片能有效治疗荨麻疹,首要原因在于其具有强大的抗组胺功效。荨麻疹的发病中,组胺释放起着关键作用。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组胺与皮肤血管等组织上的H1受体结合,可能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发皮肤风团、瘙痒等症状。依巴斯汀片可高度选择性地与组胺H1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组胺的作用,迅速减轻血管扩张和渗出,从而缓解荨麻疹的症状。依巴斯汀片药效持久,这对于控制荨麻疹症状也较为有利。其在体内持续起效的时间为28-32小时,这种长效性使得患者无需频繁服药,就能在一天内持续抑制组胺释放,有效控制病情反复。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而言,疾病常呈间歇性发作,依巴斯汀片的长效作用可在疾病发作期持续发挥药效,减少症状反复带来的困扰,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若需使用依巴斯汀片治疗荨麻疹,建议患者务必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另外,在治疗期间,可在医生指导下搭配炉甘石洗剂,涂抹于患处,可进一步减轻瘙痒症状。同时,患者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可能的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哺乳期荨麻疹怎么治疗不影响喂奶
哺乳期荨麻疹不影响喂奶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去除病因、调整生活方式、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等。1、去除病因:尽量找到诱发荨麻疹的原因并避免接触。可能的诱因包括食物、药物、接触物、环境因素等。例如,若食用某种食物后出现荨麻疹,应避免再次食用;若对某种洗衣液过敏,需更换洗衣液。2、调整生活方式: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无刺激性的沐浴产品,避免用热水烫洗皮肤,洗澡水温宜控制在32℃-38℃。同时,要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此外,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促进恢复。3、外用药物: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其具有收敛、止痒的作用,能缓解荨麻疹引起的瘙痒症状,且对哺乳一般没有影响。若局部皮肤有炎症反应,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少量涂抹于患处,通常也不会对乳汁产生明显影响。4、口服药物:如果病情严重,外用药物和生活调整无法控制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哺乳影响较小的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等。通常建议在服药后间隔一定时间再喂奶,以减少药物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的量。哺乳期患荨麻疹后,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不要自行用药。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加重荨麻疹的症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变化,若病情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荨麻疹性血管炎的症状是什么
荨麻疹性血管炎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损害、关节症状、全身症状等。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通常需进行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以及皮肤病理活检等检查。1、皮肤损害:这是荨麻疹性血管炎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风团样皮疹,与普通荨麻疹类似,但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4小时,甚至可达数天。皮疹颜色多为紫红色,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或疼痛,搔抓后可能出现破溃、渗出等情况。治疗上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以及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来缓解症状。2、关节症状:许多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等,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情况,类似于关节炎的表现,但一般不会导致关节畸形。在治疗中,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可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可以遵医嘱使用。3、全身症状:患者常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 39℃,也可出现乏力、疲倦、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此时,除针对具体症状进行治疗外,还需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日常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避免食用烧烤、炸串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等易致敏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胆碱能性荨麻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胆碱能性荨麻疹的病因包含非疾病因素,如运动、情绪波动;以及疾病因素,例如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等。对于患有胆碱能性荨麻疹的患者,建议日常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过热环境。一、非疾病因素:1、运动:剧烈运动后,身体产热增加,促使机体释放乙酰胆碱。当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时,会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进而引发胆碱能性荨麻疹。对于此类因运动诱发的患者,建议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如散步、瑜伽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2、情绪波动: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激动等强烈情绪状态下,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会刺激胆碱能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引发过敏反应,出现胆碱能性荨麻疹症状。患者需要学会调节情绪,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二、疾病因素: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引起神经病变,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当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调时,易释放乙酰胆碱,引发胆碱能性荨麻疹。2、嗜铬细胞瘤:该肿瘤会间断或持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导致血压升高、代谢紊乱,身体产热增加,刺激胆碱能神经释放乙酰胆碱,进而引发胆碱能性荨麻疹。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排查是否存在相关疾病因素。同时,定期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