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战胜慢性乙肝的“斗士”

胡德昌 消化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级甲等

  正常人体在受到病毒感染时,体内会产生一种对抗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象斗士一样,不但可以直接抵抗病毒,而且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促进机体最终消灭病毒,战胜疾病。这种物质就是α干扰素。α干扰素不仅具有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还具有抗纤维化作用、抗肿瘤作用。

  目前,临床使用的α干扰素有α1b、α2a、α2b三种。α1b、α2a干扰素的剂量通常用“国际单位”来表示。这种表示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首先国际单位仅仅是指α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而不能反映其他活性(如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活性等);其次,国际单位不能反映α干扰素在人体内的实际疗效;另外,在不同的细胞上,检测出的干扰素活性是不同的,容易造成混乱。因此,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基因工程药物均采用重量来作为剂量单位, 其疗效也正是取决于重量(即实际蛋白含量)。如α1b干扰素的剂量为每支10微克、30微克、50微克。

  α干扰素临床应用领域很广泛,但最常见的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它是慢性乙肝首选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之一。慢性乙肝病人如果转氨酶高于正常或者肝组织有明显慢性炎症,都适合使用α干扰素治疗。只要正确选择适应症和规范使用α干扰素,在疗程结束时,约40%~50%的病人可达到完全应答,表现为转氨酶恢复正常,HBV-DNA转阴、e抗原转阴、e抗体转阳。如深圳市肝病研究所马为民教授应用α1b干扰素(赛若金)治疗慢性乙肝,每次50微克,每日一次,半个月后改为隔日一次,疗程六个月。疗程结束时,55.3%的病人达到完全应答;停药一年后复查,仍然有50%的病人保持完全应答,疗效稳定。

  疗程结束后长期随访发现,α干扰素还能逆转或阻断肝纤维化的发展,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德昌教授总结了α1b干扰素(赛若金)30~50微克治疗慢性乙肝疗效的长期随访(2~10年)病例,发现使用α1b干扰素治疗的病人,随着时间的延长,不仅完全应答率不断提高,而且肝纤维化的发生率也大大低于未使用α干扰素治疗的病人。国外研究资料也显示:使用α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肝病人,治疗结束后5~10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大大下降。

  治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谷丙转氨酶(ALT)一过性升高

  α干扰素治疗后5-8周后,有应答的病人常出现ALT升高,有的病人表现为ALT水平阶段性波动。这反映免疫系统被激活,机体正在清除感染的肝细胞。一般在治疗后3-4个月ALT即恢复正常并伴有e抗原和HBV-DNA的转阴。ALT升高通常提示预后较好,不提倡给予降酶药。但如果出现黄疸,应停用α干扰素,待黄疸消退后再继续使用α干扰素。

  2、副作用

  所有α干扰素用药期间引起的副作用都是可逆的,即停药后可以恢复。常见的副作用是注射数小时后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寒战、发热、乏力、头痛、肢体疼痛、关节痛、肌肉痛、恶心、心悸等。多数病人再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减轻。如果这些副作用比较严重,可在注射α干扰素后2-4小时使用解热镇痛药物脑,也可将注射时间安排在晚上,以减轻症状。

  其它副反应如脱发等,停药后会逐渐恢复正常、暂时不必处理,也不必改变α干扰素的治疗方案,以免影响疗效。极少数病人出现外周白细胞和血小板的降低,若降低程度较重则暂时停药,停药后大多可自行恢复,必要时可加用升白细胞药或升血小板药对症处理,恢复正常后可继续使用α干扰素。

(实习编辑:李杏)

2008-06-19 08:12:00浏览28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经芳艳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肛门处有血栓怎么治疗
肛门处有血栓的治疗方法包括坐浴、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针对肛门血栓的治疗,患者需依据病情严重程度遵医嘱合理选择方案。1、坐浴:坐浴是缓解肛门血栓症状的常用保守方法。患者可使用温盐水坐浴,温度控制在40-45℃,每次坐浴15-20分钟,每天2-3次。温热水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有助于血栓吸收。坐浴时需注意溶液浓度,盐水浓度不宜过高。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辅助缓解症状。外用痔疮膏,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其具有消肿、止痛功效,能减轻肛门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口服药物方面,可选用地奥司明片,其能增强血管张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促进血栓消退。药物使用需严格按照医嘱,避免不良反应。3、手术治疗:若血栓较大,疼痛剧烈,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为血栓性外痔剥离摘除术,在局部麻醉下,通常切开皮肤,取出血栓,能迅速缓解疼痛,促进恢复。手术时机需由医生评估,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若发现肛门处有血栓,不要自行盲目处理。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肛肠科就诊,通过详细检查,明确血栓大小、位置及病情严重程度,并采取合适治疗方案。若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如出血、疼痛加剧等,及时告知医生。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血栓引起肺栓塞是不是最严重的后果
血栓引起肺栓塞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后果,但不能简单地说是最严重的后果。肺栓塞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多个因素。首先是栓塞的面积,如果较大面积的肺动脉被血栓堵塞,会严重影响肺部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功能,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病情往往较重。其次,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也很关键,原本就有心肺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发生肺栓塞后可能更难以承受病情的打击,预后相对较差。另外,治疗是否及时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若能在发病后及时得到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如溶栓、抗凝等,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除了肺栓塞,血栓在其他部位引发的后果也应重视。当血栓阻塞冠状动脉时,会使心肌供血中断,引发心肌梗死,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而脑动脉血栓形成会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脑梗死,可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昏迷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此外,血栓还可能在肢体的深静脉形成,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静脉瓣膜破坏,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色素沉着等,影响肢体功能。长期卧床或制动的患者还可能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反复发作,增加治疗难度和死亡风险。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床,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对于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老年人、肥胖者、长期口服避孕药者、有血栓家族史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预防性抗凝治疗。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血栓肺栓塞能治好吗
血栓肺栓塞可以治疗,但治愈效果取决于栓塞的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及患者基础健康状况。血栓肺栓塞是指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部血流受阻的一种急症。常见病因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手术后或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肺动脉是主要发病机制,严重时可导致右心衰竭甚至猝死。诊断血栓肺栓塞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或休克。辅助检查包括D-二聚体检测、CT肺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D-二聚体升高提示血栓可能,CT肺动脉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可明确栓塞部位及范围;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力。治疗血栓肺栓塞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对于高危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行溶栓治疗,如使用阿替普酶快速溶解血栓。极危重患者可能需介入治疗或手术取栓。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出血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栓肺栓塞的预后与栓塞范围、治疗时机及并发症相关。及时诊断并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然而,部分患者可能遗留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需长期随访和管理。复发风险较高者需延长抗凝治疗时间,甚至终身抗凝。针对血栓肺栓塞患者,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并立即开始治疗。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手术后或肿瘤患者,需采取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或穿戴弹力袜。日常生活中避免久坐久站,定期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肺栓塞抗凝后栓子能化掉吗
肺栓塞抗凝后栓子有可能化掉。肺栓塞是一种由血栓阻塞肺动脉引起的严重疾病,抗凝治疗是其核心治疗手段。抗凝治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防止血栓扩大,并促进机体纤溶系统溶解血栓。部分栓子可逐渐溶解,但并非所有栓子都能完全消失,治疗效果受血栓大小、形成时间及患者健康状况影响。栓子能否溶解取决于多种因素。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可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同时机体的纤溶系统会分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使栓子缩小或消失。新鲜血栓较易溶解,尤其是较小的血栓,溶解过程可能需要数周至数月。抗凝治疗在预防血栓复发和促进部分栓子溶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非所有栓子都能完全溶解。陈旧性血栓由于纤维化程度较高,溶解的可能性较低,可能形成永久性血管阻塞或瘢痕组织。其次,,血栓的大小和位置也影响溶解效果,较大血栓或位于主要肺动脉的血栓更难完全溶解。此外,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及遗传性易栓症等因素也可能限制栓子溶解的效果。对于抗凝治疗效果有限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其他治疗方法。溶栓治疗通过注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直接溶解血栓,适用于高危肺栓塞患者;介入治疗如导管取栓或碎栓术可快速清除血栓,改善血流动力学;对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能需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建议肺栓塞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凝药物,并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对于症状持续或加重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考虑溶栓或介入治疗。通过科学治疗和密切监测,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复发风险,改善预后。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