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慢性乙肝治疗有了新选择

  日前,在先灵葆雅制药公司于上海召开的“征服乙肝新选择”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正式批准聚乙二醇干扰素(alpha-2b-佩乐能)用于治疗乙型肝炎深表高兴:“这为我国众多乙肝患者带来了有效治疗的新选择!”

  成军介绍说,在普通干扰素问世的近20年时间里,其治疗乙肝的效果已被人们所认识。然而,普通干扰素有一个缺点,就是分子小,注射后很快就经肾脏“漏”出体外,注射12小时后体内的干扰素就几乎完全排出体外。为了维持疗效,患者不得不每周3次注射或隔日注射一次普通干扰素,不仅不方便,而且对病毒持久。为了克服这个缺点,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在普通干扰素中结合一种叫做聚乙二醇的物质,就可以使干扰素的分子变大,从而防止干扰素从肾脏排出。但研究也表明,聚乙二醇的分子量越大,半衰期越长,给药次数越少,其抗病毒活性也就越来越低。因此,选择聚乙二醇分子量大小时既要考虑到能够延长半衰期,使其能一周给药一次,又要考虑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抗病毒活性。为了达到这一平衡,研究人员经过反复设计,最终将聚乙二醇分子量优化为12KD,从而达到了体外抗病毒活性比长效干扰素alpha-2a高25倍以上的效果。

  由荷兰鹿特丹大学医疗中心HarryL.A.Janssen教授主持的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结束后半年,其e-抗原转阴率高达36%。尤其重要的是,单独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如果e抗原转阴,其中19%的患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也会转阴,这是目前最接近乙肝“治愈”的标准。

  在我国进行的临床试验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比普通干扰素的应答率要高出10%。成军说:“B基因型和C基因型是中国乙肝患者的两大主导基因类型。临床试验表明,对于这些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显示出显著的e-抗原转阴率。一些符合特定条件的患者,比如年轻的、基线病毒载量较低的、B基因型的乙型肝炎患者,对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应答更好;对于这些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能为他们提供停药后的长期持续疗效。”

  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成军认为控制用药量非常重要。他指出,普通干扰素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就是骨髓抑制,表现为注射干扰素一段时间后,白细胞或血小板下降。骨髓抑制严重的患者将不得不减少剂量或停药,从而影响疗效。而聚乙二醇干扰素作为惟一的按体重给药的长效干扰素,实现了不良反应最小化,疗效最大化的目标。另外,由于优化设计的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分子量保留了30%的肾脏清除率,使得该药停药后能从体内迅速清除,当发生明显骨髓抑制时,也能方便地调整该药剂量。

(实习编辑:李杏)

2008-05-27 08:20:00浏览4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