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干扰素的又一次飞跃!

  什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

  聚乙二醇(简称PEG)是一种无活性的亲水性化合物,聚乙二醇化就是将聚乙二醇通过生物制药技术安装到具有活性的蛋白质分子之上,从而改变其活性,使其分子量更大,吸收更缓慢,而且由于有了聚乙二醇分子的保护,使药物与蛋白酶接触的机会更少,在代谢上更缓慢,从而使药物在血液内的浓度更稳定,半衰期更长,不仅药物浓度不会忽高忽低,而且用药间隔可以得到延长,用药更方便,疗效更稳定。

  聚乙二醇干扰素:创新带来疗效的飞跃

  既往的普通干扰素,由于分子比较小,皮下注射后吸收迅速,在血液内很快形成一个高峰,但由于干扰素分子之外缺乏保护性装置,干扰素直接与进体内的分解酶相接触,很快就会被机体清除,为了保证能维持一定的治疗浓度,就需要反复注射,这样就造成了浓度的大起大落,浓度波动非常大,浓度高时,虽说保证了治疗效果,但也由于浓度过高而产生很多副作用,浓度低时,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且需要反复注射,每周需注射三次,这样不仅使用不便,而且对患者躯体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

  聚乙二醇干扰素(又称为PEG干扰素),是通过最新科技在干扰素分子上安装了一个无活性的PEG分子,这样不仅使干扰素的分子量得到了增加,延缓了干扰素的吸收,而且PEG分子还可以保护干扰素与分解酶的直接接触,降低其清除速度,这就向给超人穿了一件防护衣,不仅药物浓度得以维持在一个平稳水平,而且由于清除减慢,用药的周期也得以大幅延长,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避免了普通干扰素用药后的答复浓度波动,从而使治疗的疗效也得到大幅提高。而且由于用药间期可以从每周三次延长到每周一次,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也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干扰素之外,由于有了聚乙二醇的保护作用,减少了干扰素与免疫细胞的直接接触,其免疫源性也得到了降低,副作用因此也就更少。

  有哪些聚乙二醇干扰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又根据聚乙二醇分子量的大小分为两类,第一种又称第一代聚乙二醇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a-2b),其聚乙二醇分子比较小,只有12KD(一种分子量大小的计量单位);第二种就是聚乙二醇干扰素a-2a,又成为第二代聚乙二醇干扰素,其聚乙二醇分子比较大,分子量为40KD。这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主要区别也是聚乙二醇分子的大小,后者由于聚乙二醇分子更大,对干扰素的保护作用更好,因此血药浓度更稳定,半衰期也更长,而且其药物分布更集中(主要集中于血液和肝脏),而成人间体重可以有很大差异,血液容量的差异却很小,因此,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无需按体重用药,而聚乙二醇干扰素a-2b由于分布范围更广(包括肌肉和脂肪),因此就必须按体重用药。

  另外,从疗效来抗,普通干扰素治疗乙肝,HBeAg阳性病人的HBeAg血清转换率(评估乙肝治疗疗效的一个很好指标)亚洲人为12-22%,而PEG干扰素(如派罗欣)的疗效平均为32%,较传统干扰素显著提高。而且在合适的患者中(高ALT, 低病毒载量的患者),其疗效可增高到52%(三期临床的结果)。

  目前,PEG干扰素(如派罗欣)已经成为合适人群治疗乙肝的首选。所谓合适人群,主要是指转氨酶水平较高者(说明机体免疫状况比较好)而病毒载量较低者,中青年的慢性乙肝患者,往往属于这种情况,这时如果没有进展到失代偿肝硬化程度,有机会通过PEG干扰素α-2a(派罗欣)进行积极治疗,充分调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力量,清除乙肝病毒和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就有可能争取到临床上的最佳获益——即疗效彻底,且停药后疗效持久。

(实习编辑:李杏)

2008-04-11 08:43:00浏览3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肿瘤肠道转移有什么症状
肿瘤肠道转移的症状主要包括肠梗阻症状、肠道出血症状、全身症状等。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1、肠梗阻症状:随着肿瘤在肠道内生长,肿瘤浸润肠壁全层,使肠壁增厚、变硬,肠腔变窄;或肿瘤形成较大的瘤体,直接堵塞肠腔,阻碍肠内容物通过。患者表现为腹痛加剧,呈阵发性绞痛,伴有腹胀,可见肠型及蠕动波。同时出现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肠液,停止排气排便。2、肠道出血症状:肿瘤肠道转移后,肿瘤侵犯肠道血管,使血管壁受损,导致血液渗出或流出。出血量较小时,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便血,粪便呈鲜红色(贴近肛门的肠道出血)或暗红色(中高位肠道出血)。3、全身症状:肿瘤肠道转移引发全身症状与肿瘤消耗、机体代谢紊乱以及营养吸收障碍等因素有关。肿瘤细胞在体内大量增殖,消耗机体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引起机体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程度发热。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受损,患者营养摄入不足,出现进行性消瘦、体重下降,进一步加重病情。建议若出现肿瘤肠道转移症状,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治疗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营养均衡,可选择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粥,必要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另外,医生应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若出现症状加重或新的不适,立即告知医生。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帕金森和肠道的关系大吗
帕金森病是全球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最常见神经退化性疾病,约占65岁以上人口的1-2%,且盛行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长年以来,医学界积极投入相关研究,想找出帕金森病的致病原因。近年有学者发现,帕金森病与肠道健康有关,因为肠道拥有丰富的神经细胞与微生物(肠道菌群),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肠-脑轴」的沟通路径,对大脑造成影响;研究指出,特定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对于脑部退化的改善可能有所关联。【帕金森病的致病原因解析】帕金森病主要与大脑中的黑质组织有关。黑质在大脑脚底与中脑被盖之间,拥有约二十万个多巴胺神经细胞,因为这些神经细胞含有黑色色素,在裸视下所在区域呈现灰黑色,故称黑质。黑质负责分泌多巴胺,控制身体的运动协调,若黑质中的退化神经细胞只有少数,不会导致任何症状,但若退化程度超过50%,便会产生轻微症状,例如肢体颤抖、僵直及动作缓慢等。帕金森病患者主要因黑质中的多巴胺神经细胞凋亡所致,而凋亡原因目前被认为与一种称为α-突触核蛋白的蛋白质有关。α-突触核蛋白是人体的原生物质,广泛存于身体各处的神经系统,但在帕金森病患者身上,这种蛋白质出于不明原因,会不正常折叠与堆积,在脑中形成称为路易体的黏性团块,对黑质中的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帕金森病与肠道健康的关联:肠-脑轴】肠道拥有的神经细胞数超过1亿个,数量仅次于大脑,可谓“第二大脑”,而肠道中的微生物群,也就是肠道菌群,可通过迷走神经,对大脑造成影响,这个沟通路径称为「肠-脑轴」,是近年相当热门的研究主题。研究回顾指出,肠道菌群不仅参与人体代谢与免疫系统的运作,在神经方面,对于大脑维持多巴胺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同时,肠道菌群内在的酶活性有助于促进多巴胺合成及其代谢物的分解。近年研究更进一步发现帕金森病与肠道健康有关。一项研究指出,排便频率会影响帕金森病的罹患风险,相比于每天正常排便1次的男性,每天排便少于1次的男性,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增加2.7倍;另一项研究则显示,相对于一般人,帕金森病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种类不同,组成比例也有显著差异,显示出肠道菌群失衡与帕金森病有关。通过诸多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不仅会影响神经发育、动作调节,并导致神经系统疾病,还可能影响帕金森病的症状。【研究:精神益生菌与帕金森病的关联性】鉴于肠道菌群对帕金森病的影响,医学界开始探讨精神益生菌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联性。精神益生菌是指经筛选、具有特殊功效、能通过肠-脑轴作用的益生菌菌株;其中,PS128即是一种由植物乳杆菌中筛选出来的特殊菌株,由一个研究团队研发。目前该研究团队使用PS128益生菌针对帕金森病进行4项相关研究,在3项动物实验中,他们发现患有帕金森病的小鼠,在给予PS128益生菌后,体内多巴胺水平提高,神经细胞损伤也减少了,并改善运动缺陷的问题;而在人体实验中,他们则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在服用PS128益生菌后,运动不协调的相关症状减少了,且能辅助帕金森药物药效的发挥。上述实验结果显示,PS128益生菌可能通过肠-脑轴的连结,改善与帕金森病有关的症状与病理变化。虽然益生菌对帕金森病的疗效仍待更多研究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肠道健康与大脑有紧密关联,而且可能影响诸如帕金森病等大脑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在咨询医生及专家意见后,可配合使用益生菌、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帮助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与身体健康。
经芳艳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怎么判断是痔疮出血还是肠道出血
痔疮出血和肠道出血是两种不同病因引起的症状,辨别两者需从出血颜色、出血伴随症状、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等方面进行分析。1、出血颜色:痔疮出血通常为鲜红色,这是因为痔疮位于肛门直肠末端,出血时血液未经过多的循环代谢,颜色较为鲜红。而肠道出血的颜色则因出血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若出血部位在上消化道如胃、十二指肠,血液经过胃酸作用及肠道代谢后,常呈暗红色或黑色,甚至呈柏油样便;若出血部位在结肠或回肠下段,血液颜色可能偏暗红。2、出血伴随症状:痔疮出血多在排便时出现,常表现为手纸带血或滴血,出血量相对较少,且一般无疼痛感,若伴有疼痛,可能是由于痔疮脱出嵌顿或血栓形成所致。而肠道出血的伴随症状较为复杂,可能伴有腹痛、腹泻、便秘、腹部包块等,甚至可能出现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3、出血量:痔疮出血量通常较少,多为间歇性出血,一般不会引起大量失血。而肠道出血的量则因病因不同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大量便血,甚至导致失血性休克。4、出血部位:痔疮出血主要发生在肛门直肠末端,通过肛门指诊或肛门镜检查可明确诊断。而肠道出血的部位可能涉及胃、十二指肠、结肠等,需通过胃镜、结肠镜等检查明确出血来源。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若为痔疮出血,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若为肠道出血,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等。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诊断标准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与病理活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该疾病是起源于胃肠道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影响消化功能,严重危害健康。若出现腹痛、腹泻、便血、腹部肿块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诊断。1、临床症状:患者常出现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腹痛是最常见表现,多为隐痛、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且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因人而异;还会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导致体重下降。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或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累及肠道血管时可出现便血,出血量大小不等;当肿瘤较大或累及范围广时可在腹部触摸到肿块。2、影像学检查: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位置、大小、侵犯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CT图像上,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表现为胃肠道壁增厚,多呈均匀性增厚,增强扫描后呈轻至中度强化;还可显示区域淋巴结肿大情况。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清晰显示肿瘤侵犯深度,判断肿瘤是否突破胃肠道浆膜层。3、内镜检查与病理活检:胃镜、结肠镜等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病变,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溃疡,或呈结节状、息肉样隆起。通过内镜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确诊关键,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形态、结构,判断是否为淋巴瘤细胞,以及淋巴瘤的具体类型。4、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组化检测可通过标记肿瘤细胞表面特定抗原,明确淋巴瘤细胞来源和类型,如检测CD20、CD3等抗原,区分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分子生物学检测则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重排情况,进一步辅助诊断和分型,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为了预防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建议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减少食用辛辣、油腻、腌制食物,避免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有免疫功能低下、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可以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和结肠镜检查。确诊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后,严格按照医嘱定期复查,复查项目包括内镜检查、CT或MRI、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