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困扰肝炎患者的性生活

  本栏目撰稿人魏今波大夫是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感染病科主任,全国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有几十年临床经验。

  魏大夫:

  请您谈谈慢性乙肝患者在夫妻性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吉林 张强

  张强:

  你好。这个问题也是慢性乙肝病人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许多人不好意思向医生询问,自己的思想负担又很重。由于怕传染对方,不敢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心情很压抑,甚至对性生活有很强的负罪感,因此尽量抑制自己的性行为。长期抑制性欲的结果,使性功能明显减退。这种性功能减退并不是疾病本身所致,而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这显然是有损于身体健康的。

  据我了解,慢性乙肝患者在性生活方面最担心的还是传染性问题。在母婴、血液、性生活三条传播途径中,最本质的途径都是病毒直接进入血液造成的传播。性传播也是病毒通过生殖器皮肤黏膜的伤口进入对方血液造成的传播。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伤口,一个是病毒。在性生活中难免会发生细小的伤口,但并不是所有的乙肝病人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也就是都具有传染性。这个问题我们谈过多次,但不少人一到具体问题就总是闹不清楚。

  鉴别一个乙肝病毒感染者是否有传染性,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检测其血液中的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含量,如果HBVDNA为阴性,则其不具备传染性,HBVDNA为阳性,则具有传染性,而且HBVDNA水平越高,传染性越强,反之,传染性越弱。

  试想,一个HBVDNA为阴性的人,他(她)的血液不具有传染性,那么他(她)的体液,包括精液、分泌物等怎么会有传染性呢?这样的人在性生活中是不会把病毒传染给对方的,即使不采取防护措施也是安全的,可以说安全性与正常人相同。这样的人如果整天提心吊胆,不敢过正常的夫妻生活真是太冤了!所以,赶快到医院检查HBVDNA。请注意,HBVDNA水平是可变的,一次阴性不等于永远阴性,一定要定期复查。另外,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检查,不要图便宜,得不到准确结果。DNA检测要求实验室仪器、试剂、技术条件都很高。

  相反,一个HBVDNA水平很高的人,他的血液有很强的传染性,他的体液也具备传染性,虽然体液的传染性会比血液弱一些。这样的人无论他是病毒携带者(肝脏没有损害)或是肝炎活动期的病人,在性生活中都有可能传染对方。但是有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就是注射乙肝疫苗。如果对方接种了乙肝疫苗,并且乙肝表面抗体为阳性,那么就可以防止其传染。即使不使用安全套也是安全的。但对方表面抗体为阴性,那么请使用安全套,或是立即去注射乙肝疫苗,并且在产生表面抗体以后才可以放弃安全套。请注意,不是注射了乙肝疫苗后立即就可以产生抗体,而是大约在一个月左右后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并且为使抗体水平持久、有效,必须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接种,分别在第一次注射之后的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为了明确是否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还要在接种后进行检测,如果抗体仍为阴性,或水平较低,应再进行加量、加次注射,直至产生高浓度的保护性抗体(表面抗体量应达到阳性标准值的10倍以上)。否则请使用安全套。

  做好以上工作就可以保证性生活中的安全性。而有的人用紫外线灯将被褥从早照到晚,或是烫煮内衣裤,这些措施对避免乙肝在性生活中的传播没有实际意义。衣被经常在室外晾晒就可以了。

  困扰肝炎患者的可能还有一个性生活“度”的问题。

  我们知道,无论男性女性,性欲与性功能均与年龄及身体健康情况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心理因素即精神、情绪,以及烟酒、药物等诸多因素有关。疾病是造成健康损害的重要原因,与其他疾病一样,急慢性肝病都会影响人的性欲和性功能,只是视其轻重而不同。

  我们知道肝脏除了合成糖元、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物质,还参与激素的代谢,肝脏损害严重会使性激素代谢失调,自然更会影响人的性欲和性功能。在肝功能明显改变时,人的食欲、睡眠、体力等状况都随之下降,性功能自然也会下降,此时患者应减少活动,安静休养,进行性生活显然不适宜。因为性生活会消耗体力,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肝病的恢复,甚至会加重病情。而在肝炎恢复期,则可有适当的性生活,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在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情况下,适当的性生活可以愉悦身心,促进康复。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轻度的慢性乙肝患者,可能不会因肝病影响性生活,尤其是中青年人,可以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当然不可过度,否则可诱发肝炎活动。

  对于性生活的频度应顺其自然,既不要人为的压抑,也不要过度的强其所能。其实健康人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愿乙肝患者也能科学地享有自己的“性”福生活。

(责任编辑:王海娥)

2008-03-25 15:19:00浏览8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抽动症可以治愈吗
小儿抽动症通常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一般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部分患者能够有效控制和缓解症状,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孩子会突然出现不受控制的动作和声音。这些动作可能包括眨眼、耸肩、做鬼脸等身体抽动,而声音表现则可能是清嗓子、说脏话等。该病症具有较高遗传倾向,相关基因的变异或缺陷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进而导致抽动症状出现。这种遗传因素使得疾病根源难以彻底消除。在神经生物学方面,患者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异常,可能引发神经信号传递紊乱,这是抽动症状产生的重要生理基础。由于神经递质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医学手段很难使其完全恢复正常。此外,心理和环境因素在疾病发展中也起到关键作用。长期处于压力、紧张、焦虑的心理环境下,或者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刺激,都可能加重抽动的症状。即便在治疗过程中,这些因素也可能持续干扰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反复。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控制和缓解症状。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药物如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功能,减轻抽动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基因缺陷或完全修复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心理行为治疗同样重要,通过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然而,这些治疗方法都只是对症处理,难以实现彻底治愈。对于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建议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减少孩子心理压力。
卢祖能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主要体现在肢体畸形、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骨骼发育异常等方面。了解这些后遗症,有助于家长对小儿麻痹症患者的后续护理和康复有更全面的认识。1、肢体畸形:肢体畸形是小儿麻痹后遗症常见的表现。由于病毒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进而出现肌肉力量不平衡。例如,下肢肌肉受累时,可能出现马蹄内翻足、外翻足、膝关节屈曲或过伸畸形等,这些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对行走和日常活动造成极大阻碍。2、肌肉萎缩:病毒侵袭神经后,受影响的肌肉长期得不到正常的神经刺激,会逐渐出现萎缩现象。肌肉萎缩多呈不对称性,患病肢体的肌肉体积明显小于正常肢体,肌肉力量也显著下降。3、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是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核心问题。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轻者表现为肢体活动不协调、力量减弱,严重者则完全丧失运动能力。如行走时,可能出现跛行、步态不稳,甚至需要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器具才能移动,极大地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范围和独立性。4、骨骼发育异常:小儿麻痹后遗症还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由于肌肉力量的改变和长期的运动障碍,骨骼受到的应力分布不均,导致骨骼生长缓慢、变形。若孩子曾患小儿麻痹症,家长需密切关注其身体和心理状况。对于有后遗症的孩子,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矫形器具的使用等,以最大程度地改善肢体功能和矫正畸形。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小儿高烧惊厥吃什么药
小儿高烧惊厥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氯唑西林、地西泮等药物。需注意,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若症状加剧,听及时就医。1、对乙酰氨基酚:属于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解热作用。其能有效降低小儿因高烧产生的过高体温,减轻因发热导致的不适。使用时需严格按医生指导剂量服用,避免过量导致肝损伤。2、布洛芬:同样是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也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按照医嘱使用对于小儿高烧惊厥有较好的缓解作用。3、氯唑西林:这是一种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因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当小儿高烧惊厥是由细菌感染导致时,使用氯唑西林可针对性地杀灭病原菌,控制病情。剂量需由医生确定,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4、地西泮:为苯二氮?类药物,是控制小儿惊厥发作的重要药物。其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快速抑制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有效终止惊厥发作。在小儿惊厥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缓解症状。建议小儿发生高烧惊厥时,立即将小儿侧卧,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不要自行盲目给药,应尽快送往医院,由医生根据小儿具体情况准确判断病因并选择合适药物及剂量进行治疗。平时要注意小儿日常护理,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减少感染机会。定期带小儿体检,了解其身体状况。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儿抽风可以治愈吗
小儿抽风能否治愈不能一概而论,这主要取决于抽风的病因等因素,部分高热惊厥引起的小儿抽风可以通过有效治疗实现临床治愈,而脑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引起的抽风则相对棘手,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小儿抽风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因高热惊厥引发的抽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这类抽风大多是良性的,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且发作形式单一,多为全身性发作。当孩子体温快速上升,超过38℃时,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就可能导致抽风发作。只要及时控制体温,减少惊厥发作次数,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多数孩子很少再发作,基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然而,若是由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引起的抽风,治疗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这些病变会持续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抽风反复发作,很难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来控制发作,虽然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以逐渐减少发作次数甚至停药,但仍难以完全治愈。对于小儿抽风,家长要保持冷静,一旦孩子出现抽风症状,应立即将孩子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同时解开孩子的衣领,保持呼吸通畅,并及时带孩子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孩子高热,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孩子着凉感冒。对于有癫痫家族史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的孩子,更要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