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治疗乙肝—直接灸有要诀

  治疗乙肝——宜采用直接灸

  灸法是针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医生重针轻灸,患者也渐渐遗忘了灸法的作用,致使许多疾病没有得到灸法的治疗,是十分可惜的。

  近来有人研究用灸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过3个月灸治后,SGPT下降十分明显,血清白蛋白升高显著。

  在免疫学方面,应用Abott药盒测定患者表面抗原,转阴率与抗-HBe转阳率,分别为54%与22%,均明显高于国内外报道的自然转阴率20%与转阳率6%,由此可见灸与不灸差别是显著的。另外,艾灸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G)、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明显下降,而补体C3、B因子、E-花环形成率明显升高。

  这些均有力提示,艾灸可有效地调整慢性乙肝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笔者40多年来经常使用灸法,治愈了很多疑难大病,尤其对乙型肝炎疗效更佳。这其中,直接灸法立下了汗马功劳。

  治疗乙肝——直接灸有要诀

  中医认为慢性肝炎常以正气虚弱为本,邪实为标。在治则上,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本病主病在肝,而累及脾肾,久则肝脾肾三脏皆病,必须以此选方遣药。用灸法治疗,则比较简单,概括性强,虽然其病因病机复杂,而灸法是以强健身体、调整免疫功能为主,所以证型不必严格区别,症状不必细分,也不必针对某种生化指标,只要选用主穴就可以统治诸疾。能使脾胃健壮,增加营养,调整免疫,抵抗病毒,自能消除症状,促进肝细胞及肝功能的恢复。

  直接灸的方法:用最精细的艾绒,搓成艾炷,如麦粒大小,放在穴位上点燃,此时,穴位有轻微的灼热感,一秒钟即过。反复施灸,结疤或化脓(分泌物)。反复施灸。

  如何找穴:到门诊请专业的中医师点穴、找穴。学会后,可回家自灸自治,或请人代灸。

  灸疗的时间和疗程:一次10分钟左右;一日灸一次或隔日灸一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计2-3个疗程为宜。

  治疗乙肝——穴位组合至为重要

  用直接灸治疗乙肝,在临床上,根据病人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穴位组合来治疗。主要分湿热困脾型、脾胃虚弱型、肝气郁结型、肝肾阴虚型、血瘀气滞型,以及预防乙肝的灸法等六大类。现仅举湿热困脾型和预防灸法来说明。所列举的主要穴位,仅供参考,应用时,需随症加减,灵活运用。

  湿热困脾型乙肝患者,症见寒热口苦、黄疸、恶心、呕吐、舌胖大,苔厚腻、食欲减退、小便黄、腹胀胁痛、四肢倦怠,脉弦数等,本型相当于急性乙型肝炎。处方如下:主穴——肝俞,阳陵泉(化脓灸);配穴——大椎,中脘,阴陵泉(非化脓灸)。

  ①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旁开1.5寸。正坐垂肩前伏取穴,为肝脏的背俞穴。在经穴上,它与肝脏有经气直接输注关系。主治一切肝病,是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穴位。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肿大、黄疸、胁痛等症。

  ②阳陵泉:屈膝90度,在膝下腓骨小头之前下部凹陷处,将胫骨粗隆和腓骨小头作为两点向下呈等边三角形,即是穴位。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合治内腑,为五俞穴之一;筋会于阳陵,是八会穴之一,为下肢主要穴位。肝与胆相表里,有疏肝清胆、泄热利湿、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急慢性肝炎、黄疸、胆囊炎等。可以改善肝功能,有降麝絮、麝浊、转氨酶之功效。

  ③大椎:在项下背上正中,第七颈椎之下,第一胸椎之上,棘突陷凹之间,正坐平肩,略低头取穴。是督脉经之要穴,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手足六阳之会,主管全身阳气,称为‘阳脉之海’,通阳解表,清脑宁神,为全身强壮穴。主治呼吸、神经、血液系统诸病。有主寒热、消黄疸、提精神治疲乏之效。

  ④中脘。穴在上腹之中央,仰卧从脐中到剑突1/2处是穴。适在胃上,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效。主治肝炎,腹胀,呕吐,溺赤,食欲不振,胁下痛,泄泻,目黄振寒等。

  ⑤阴陵泉。屈膝,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凹之中间深处。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属水。有化湿利尿,健脾胃,理肝肾之功效。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失禁或尿潴留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本型虽有湿热,但不像急性黄疸性肝炎(甲型)那样突出,仍以虚弱为主。况且“热病可灸”,用灸法无妨。若配合中药清肝利湿之剂更为理想。或者针灸并用,多针少灸亦无不可。

  预防乙肝的灸法,主要是灸足三里。

  灸足三里对病体、健体均可使用,不但预防肝炎,还可以增加免疫力。三里穴灸一段时间以后,就会马上见效:能吃,能睡,精力充沛,这是最明显的自我感觉。

  总之,直接灸法适用于各型肝炎,能治能防,只要给灸法提供时间,尽管使用,长灸必然生效。需要说明的是对重症、暴发型应以其它治疗方法为主,这样才不致误事。

  治疗乙肝——从医案看直接灸

  本人治疗乙肝数百例,形成医案的亦有几十例,现选两例来看一看直接灸的方略。

  其一: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

  张××,男,46岁,农民,河南省原阳县路寨乡曹庄村人。

  主诉:患胃病1年多,近3个月来症状加重。

  病史:过去身体很好,是一个强劳力。自前年发现食后不舒,饮食减少,一直按胃病治疗,吃了很多胃药无效。现右胁胀痛,夜间尤甚,全身乏力,不能劳动。食量减少,时有恶心、呕吐。双下肢反复出现浮肿,小便发黄、浑浊,体重减轻10公斤。无胃痛及黑便史。

  中医检查:精神不振,面色污秽,青暗无光泽,呈慢性肝病重病容,活动则气短头晕,不能支持。贫血明显,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下肢有可凹性浮肿。

  西医查体:经河南省原阳县人民医院检验为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具体数据略)和肝硬化腹水

  辨证:正气虚弱,湿邪侵脾。

  治则:扶正祛邪,健脾利湿。

  治法:(1)直接灸法,主穴为肝俞,脾俞,足三里(化脓灸);配穴为中脘、关元(化脓灸)。每日1次,每次7~9壮,前10天每天1次,以后间日,长期坚持施灸。

  配合中药: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泽泻10克,熟地2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5克,五味子10克,当归10克,川芎9克,阿胶(烊化)9克,大腹皮15克,车前子12克,大枣引,水煎服。

  嘱其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多食豆类、蛋类,肉类随意,以及蔬菜、水果等,少吃盐,忌烟酒。

  经过80多天施灸,服中药20余剂,疗效甚好,食量增大,腹水及浮肿消失,体力充沛,精神愉快,面色红润。体重增加8公斤,外表一如常人,热爱劳动,常自找活干。

  经河南新乡371医院检验:指标正常(详略)。病已向愈,嘱其不时施灸,停止服药,当心勿过劳,以防复发。

  特别说明:本例从病史症状、体征、血象、肝功、乙肝、B超等,诊断为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经灸后临床症状消失,诊断为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经灸后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但五项放免除表面抗原滴度减低外其它无变化,这是因为时间太短,各项指标尚未改变的缘故,从而提示非长期施灸不可。1年后随访,早已参加劳动,患者不以为自己是病人了,经检查乙肝五项,除抗-HBc(+)以外,其余均为阴性,这只说明过去感染而已。

  其二:小儿乙型肝炎

  金××,男,6岁,河南原阳县××银行家属。

  主诉:其母代诉近几个月来食少,厌油,恶心,不爱玩。

  病史:既往健康,从春季开始发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疲乏无力,失去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经原阳县及新乡几家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后又赴省城求医,效果仍不理想。治疗期间服中西药物多种,久医不愈,家长思想压力很大。

  西医查体:经河南新乡市三院检查:澳抗1:64,黄疸5单位,麝浊4单位,麝絮(一),谷丙酸转氨酶正常。

  中医查体:面色少华,呈慢性病容,肝脾略大,叩击痛,脉稍弦,舌边尖红。

  诊断:小儿乙型肝炎。

  治疗:补正气,健脾胃,因患儿服药过多,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故改用灸法。

  取穴:阳陵泉、肝俞(化脓灸)。

  用极细之艾绒,麦粒大之艾炷直接灸,每穴3壮,每日1次,用轻灸法,介于化脓灸与非化脓灸之间,开始患儿难以接受,哭闹不休,勉强灸几壮,不太热就去掉,经过20余日之后灸疮如小黄豆大,改成间日1次,每次每穴灸7壮,施灸期间兼服鸡内金少许。患儿食欲渐增,精神好转,活泼贪玩。施灸满2个月时,经新乡三院复查,澳抗由原来的1:64变为阴性,肝功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特别提示:本例临床症状明显,久治无效,改用灸法,疗效迅速,仅仅2个月表面抗原即转为阴性,可能与小儿正在发育、生机旺盛、易于康复有关。只是检验项目太少,不能全面了解是为遗憾。

(责任编辑:王海娥)

2008-03-03 11:22:00浏览63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中医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原则是什么
中医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原则是辨证施治、整体观和遵循急救护理。 1、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疾病的症状、病因病机、体质等情况,明确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认为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才会健康,所以人的任何疾病和病理改变都应从阴阳方面积极治疗,使机体阴阳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来治疗疾病。在疾病治疗中,应遵循阴阳五行、五行属性。疾病在表里,阴阳是紧密联系的,人的阳气过盛或者过弱都会导致疾病。根据阴阳属性,结合脏腑、经络、形体等情况,把疾病分成表里关系、寒热虚实。其中,表证、寒证、实证在表里,所以治疗上必须遵循阴阳五行、五行属性,针对疾病的不同,分别采用祛邪扶正、温补阳气、清热泻火等手段进行治疗。 2、整体观 护理疾病的过程,一般是从整体出发,注意疾病的体质和证型,在疾病治疗中,通常采用阴阳五行、五行属性。如阴偏盛,则阳偏盛;如阳偏衰,则阴偏盛。所以护理疾病的整体观,应遵循阴阳五行、五行属性。如发热护理,应注意发热的程度;血瘀护理,应注意血瘀的部位、程度及范围;若痰湿护理,应注意湿痰的部位、程度及性质等。 3、遵循急救护理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疾病的性质是暴烈的,有渐进的过程,在疾病发生的时候,护理的目的就是要使病人尽量安静,尽量减少刺激,让病人少受痛苦,让病人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这就是中医的急救护理。 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中医治疗或护理疾病的原则是辨证施治、整体观和遵循急救护理。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糖尿病中医治疗
糖尿病中医治疗可采用推拿按摩、耳穴压豆、中药足浴、中医食疗、中药调理等方法。 1.推拿按摩 通过特定穴位的刺激,如太溪穴、三阴交穴等,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力度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宜,每个穴位按摩 3 - 5 分钟。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耳穴压豆 选取耳部特定穴位,如胰胆、内分泌、神门、肾等,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等物质贴敷在穴位上,然后用手指轻轻按压。建议每天自行按压耳穴 3 - 5 次,每次每个穴位按压 1 - 2 分钟。此方法可辅助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缓解糖尿病症状。 3.中药足浴 使用艾叶、红花、鸡血藤、桑枝等中药煎汤后泡脚,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下肢麻木等症状。但浸泡时间不宜过长, 20 - 30 分钟为宜,调节水温至 40 - 45℃,以免引起皮肤过敏。 4.中医食疗 通过合理搭配饮食,辅助治疗糖尿病。如每天吃一小碗山药粥、枸杞炖鸡等,既满足营养需求又有利于控制血糖。但应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如糖果、炸鸡等。 5.中药调理 糖尿病患者可遵医嘱服用参苓白术散、逍遥丸等具有中成药进行调理,这些药物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其中逍遥丸建议饭前用温水送服,具体剂量需要遵医嘱。 糖尿病患者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同时,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确保安全有效。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中医治疗性疾病方法
中医治疗性疾病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疾病而定。常见性疾病有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 1、淋病 若生殖器部位不小心受到淋病奈瑟菌等微生物感染,造成生殖器官损伤,诱发淋病,导致尿急、排尿疼痛等症状。患有上述病情后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通过针灸等方法对膀胱俞、太溪、阴陵泉等人体穴位进行针扎处理,辅助改善淋病造成的影响。病人也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连翘、蒲公英、丹参、赤芍等中药材治疗疾病。 2、尖锐湿疣 如果病人生殖器官不小心受到人乳头瘤病毒等微生物感染,造成生殖器官创伤,诱发尖锐湿疣,出现皮肤表面长有丘疹、皮肤发红等症状。病人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山豆根、木贼草等中药材通过熏洗的方法,缓解上述症状造成的影响。病人也可以使用土茯苓、板蓝根、苦参等中药材通过加水熬煮的方法治疗疾病。 3、生殖器疱疹 出现生殖器疱疹,可能是未做好生殖器部位清洁、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造成生殖器官损伤,诱发生殖器疱疹,导致皮肤表面长有疙瘩、疼痛等症状。出现皮肤表面长有疙瘩后,病人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通过火针及时挑破发病位置长有疙瘩,辅助改善症状;也可以遵医嘱使用清热化毒丸、如意金黄散等药物治疗疾病,逐渐达到清除体内毒素的作用。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治疗原则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常用的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养心安神、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法。病毒性心肌炎在中医上多见于心悸、胸痹等病症范畴。1、益气养阴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感染侵袭心肌,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引起心肌炎症性的病症。患者会表现出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头晕、心前区隐痛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可遵医嘱选择益气养阴的中药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黄芪、西洋参、太子参等,可以起到益气养阴、提高心肌功能的作用。2、清热解毒如果患者出现了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遵医嘱选择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3、养心安神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还会伴有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现象。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养心安神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安神温胆丸、枣仁安神胶囊等,可以缓解不适症状。4、活血化瘀如果患者出现心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建议患者可遵医嘱选择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可以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5、通络止痛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还可遵医嘱选择通络止痛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川芎、延胡索、郁金等,可以起到通络止痛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疾病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危害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此外,建议患者还要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如果患者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