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套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减肥 > 减肥套餐

锻炼中早餐如何吃才苗条?

举报/反馈
2008-01-03 16:34:00

  不吃早餐的理由,主要是以下三种

  “早晨起晚了没时间吃啊。中午再好好大吃一顿补回来。”

  分析与建议完全不吃早餐,上午饿了也硬撑着,午餐又暴饮暴食,这是最坏的饮食习惯。因为早晨起床时,身体约有10个小时没有进食,胃里已没有食物可供消化,血糖水平也较低。开始活动后,体内储备的糖被不断消耗,若不按时进食,血糖水平会持续下降,出现低血糖,人就会感觉精神不振、困倦乏力和疲劳反应迟钝。

  长期不吃早餐、午餐吃得过多,会造成自身肌肉糖原的持续分解,脂肪的堆积,疲劳累积难恢复,免疫力下降。而且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易患慢性胃炎和急、慢性胰腺炎等。

  每日若来不及吃早餐,就一定要在上午加餐,譬如,吃一支能量棒或几片全麦面包加一小杯酸奶和几粒果仁。它可以保证你上午工作精力充沛、不饥饿,同时还为免疫系统提供适量优质蛋白 多种维生素和有益脂肪酸,体质自然强健。

  “我每天起床很早,但没有食欲,所以也就不吃了。”

  分析与建议需要早起或者有早起习惯的人,不要急于吃早餐,起床后应先饮1杯温开水或者蜂蜜水。夏天睡眠时,身体中的水分会不知不觉地随着汗液和呼吸大量丢失,因此晨起时需要补充适量水分。而且,水分可以对胃肠道进行润滑,促进宿便的排出,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一般来说,起床后20~30分钟内,完成洗漱、整理,再吃早餐最合适不过。“身心”都准备好,才能保证你一天神采奕奕。

  “最近在减肥。所以早餐只吃半个苹果或黄瓜”

  分析与建议:不吃早餐容易发胖。根据营养学家们的证实,早餐是一天中最不容易转变成脂肪的一餐,不吃早餐对脂肪的消耗没太大帮助。仅仅半个苹果根本不能满足身体对糖蛋白质的需要。而人体一旦意识到营养匮乏,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最后才是脂肪。更糟糕的是,不吃早餐还会使午饭吃得更多,造成身体消化吸收不良,反而容易造成皮下脂肪堆积,影响形体。

  所以减肥时,更需要保证早餐营养均衡多样。

  早餐吃些什么才能保证营养更合理,精力更充沛呢?

  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热量的30%,要注意荤素搭配,富含水分和多种营养素。其实吃好早餐很简单,只要一大杯牛奶或豆浆,几片全面包、1个鸡蛋或1片瘦火腿、奶酪和1个苹果就可以了。这份早餐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准备好,并且保证你一上午体力充沛。

  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以上的早餐食谱可以用其他同类食物进行替换。

  牛奶 可以用酸奶替代,尽管后者热量会高出30%,但它很适合于因为乳糖不耐受而不能喝牛奶的人,乳清蛋白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乳清蛋白来源于牛奶,乳糖量很低,吸收利用率甚至高于鸡蛋白。

  慎用:咖啡。早餐最忌用牛奶咖啡来提神。虽然咖啡因可刺激肾上腺产生肾上腺激素,使人短期内兴奋,但是随着肾上腺激素的下降,人体很快又会回到疲劳状态。长期饮用咖啡,尤其是女性,更易导致骨质疏松

  鸡蛋一定要保证每日1个。鸡蛋是天然食物中最优良的蛋白质来源,居一切动物蛋白质之首。无论蛋清蛋黄,人体利用率均在95%以上。红、白皮鸡蛋的营养接近,但都一定要煮、蒸或炒熟后再吃。

  慎用:生鸡蛋。有些人喜吃生鸡蛋,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不仅造成蛋白吸收量降低,更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肠道反应。

  面包 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保证上午精力充沛的主要能源。而且,喝牛奶不吃面包、馒头、麦片粥等,会致使牛奶快速通过胃肠道,来不及被身体吸收就被排泄掉。馒头、麦片粥、三明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慎用:油条。油条热量过高、含铝量过高,长期食用会增加罹患老年痴呆和高血脂的风险。

  苹果 可以替换为香蕉、椰子等不会迅速发酵的水果。

  慎用:某些水果。樱桃,芒果、桃子、葡萄梨和草莓等,若与其他食物混杂就不能及时从胃中排空,然后会迅速发酵,不仅影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的消化吸收,甚至出现胃部灼烧感、反酸等症状

  菠萝、橙子柚子和柠檬等高酸度水果也不适合餐后即刻食用,否则会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这一类水果更适合于作为每日的加餐,在提供充足能量的同时,更补充了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

  西谚有云:早餐吃得像国王,中餐吃得像绅士,晚餐吃得像贫民。关注早餐,就是真正关注健康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岳代坤)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