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情感障碍学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联合全国近20个城市地区的精神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开展了关于抑郁症治疗态度整体评价和治疗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44%的抑郁症患者都有擅自停药或减药的经历,同时有近60%的患者在治疗中有合并用药并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抑郁症的三大主要症状
很多人对抑郁症不陌生,但抑郁症与一般的“不高兴”有着本质区别,它有明显的特征,综合起来有三大主要症状,就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
情绪低落就是高兴不起来、总是忧愁伤感、甚至悲观绝望。《红楼梦》中整天皱眉叹气、动不动就流眼泪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例子。
思维迟缓就是自觉脑子不好使,记不住事,思考问题困难。患者觉得脑子空空的、变笨了。
运动抑制就是不爱活动,浑身发懒。走路缓慢,言语少等。严重的可能不吃不动,生活不能自理。
事例:频繁停药,寻遍名医难治抑郁症
因抑郁症的困扰,张先生遍寻名医,但病情总是反反复复,原因在于他每次治疗不够一个疗程,就换医生、换药了。原来,张先生每次就诊后,都会仔细研究医生所开药物的说明书,看到药物有副作用后,便自作主张将药量减少。
调查显示,盲目停药减药现象多
据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治医师杨靖介绍,像张先生这种情况,在其他抑郁症患者当中也相当普遍。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短期服药后感觉无效,就会要么换医生要么换药。有些患者易受说明书上有关副作用的暗示,也擅自减药或找医生换药。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杨勇超补充说,除了主动停药外,个别患者也有被动停药或减药的。因为很多抗抑郁药确实有一定的副作用,一些患者漏吃或忘吃后,的确会感觉比较轻松,因此无意识停药会变为有意识停药。但最终的结果都会对病情的康复不利。
因此,杨勇超指出,这种情况在治疗的康复阶段表现得更为普遍,很多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就会产生“病耻感”,不愿再吃药。当然,也有些患者的确觉得自己正常了,不需要再服药了。其实,患者感受是不能作为是否停药减药的标准,停药减药还是医生说了算。
抑郁症患者,需要注重康复期巩固
杨勇超提醒广大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治疗期间不要轻言放弃,要按疗程治疗,患者康复期应维持1~6个月的巩固用药。同时,康复期是调整患者心理以及如何适应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不能认为“能吃、能睡、能干活”就是痊愈的标志。另外,治疗时很忌讳频繁换医生,因为容易导致治疗方案紊乱,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合并用药,存在不良反应风险
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情感障碍组的调查报告显示,抑郁症治疗中患者合并用药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杨勇超为此指出,抑郁症患者一旦伴有头痛、失眠等症状时,个别医生会应患者要求,再开一些其他药物。一般来说,医生开药都会避开与抗抑郁药物禁止配伍或不宜配伍的药物,但个别医生也有盲目合并用药的,这就很容易出问题。同时,合并用药都是短期行为,身体症状一旦消失应马上停药。
杨勇超指出,合并用药除了存在不良反应风险外,一旦出问题还会让医生无法判断究竟是哪种药物引发的,给停药或调药造成困难。另外,当治疗起效后期减药时,由于不知是哪种药物的疗效,也无法正确判断究竟该减多少药量。因此,抑郁症治疗时应以单一用药为宜。
小编提示:许多种类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都可以治疗抑郁症。对有些病人来说,抗抑郁药物更有效;而对另外一些病人来说,心理治疗更为有效;而对大多数患者来说,两者一起使用可能最有效。
(实习编辑:莫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