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病研究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于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本报记者亲临盛会。在5天的会期中,来自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知名专家济济一堂,共同分享了当前肝病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趋势。其中,关于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再次得到与会专家的共同关注。
我国是乙肝大国,但随着大量亚裔移民至西方国家,乙肝治疗已不仅是中国肝病学者,也是全球肝病学者关心的话题。在本届大会上,专家们重温了近年重要国际肝病会议关于乙肝防治的指南和共识,再次呼吁当前的抗病毒治疗需要进一步规范,再次强调对患者进行定时监测、同时严格把握停药时机。
专家在发言中一致认可,目前慢性乙肝治疗最重要的短期目标是实现“双达标”,即实现乙肝病毒DNA抑制与e抗原血清学转换。一方面,由于乙肝病毒DNA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风险密切相关,因此抑制住其水平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疾病进程;另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乙肝患者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免疫清除和疾病缓解的标志,也预示着他们此后发生肝癌和肝硬化的风险大大降低。专家指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应尽可能选择在两方面均有不俗表现的药物,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这两个指标。
妊娠期妇女: 特殊人群受关注 本届大会较以往更关注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特别是妊娠期妇女的抗病毒治疗。妊娠期妇女抗病毒治疗一直困扰着肝病专家。这是因为大部分育龄女性开始治疗后,很有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服药。一方面影响生育,另一方面,一旦怀孕又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停止抗病毒治疗,由于母亲体内病毒复制量较高,仍存在母婴传播的危险,甚至在妊娠期间危及孕妇生命;如果坚持治疗,药物又很有可能伤及胎儿,导致畸形甚至胎死腹中。本届大会特别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