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乙肝“携带”非一成不变

  核心提示

  目前,长沙已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检测项目,此举降低了歧视,保护了当事人,让其在就业、入学等方面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权益。

  专家强调,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就疏于检查。“携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表面平静也不一定真的平静。我国绝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是由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演变而来的。因此,一定要定期复查,抓住治疗时机。

  1 病毒携带者也应定期检查

  蒋主任强调,我国绝大多数慢性乙肝,是由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演变而来。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且治疗及时,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但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即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这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极少数病人可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昏迷等。

  慢性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即我们常说的“乙肝三部曲”。因此,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因为自我感觉没事,就不去检查,“携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表面平静也不一定真的平静,一定要定期复查,抓住治疗时机,阻止病情进展。

  【饮食建议】乙型肝炎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牛奶、蛋黄、动物肝脏、胡萝卜、韭菜、空心菜、金针菇、菠菜、青蒜、小白菜等;多吃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全麦、豆芽、豌豆、花生、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B2的食物,小米、大豆、豆瓣酱、乳类等;含维生素B6的有动物肝脏、腰子、瘦肉等;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柿子椒、蒜苗、油菜、野苋菜、山楂等;还应供给菠菜、菜花、花生油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

  2 母婴垂直传播成攻克难题

  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增强体质,爱护肝脏”。蒋主任介绍,目前我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有3000万慢性乙肝病人。全国乙肝病毒感染率为9.75%,即每10人中就有1人携带乙肝病毒。

  “流行面广,传染性强”,这是乙肝病的特点,其危害极大,人一旦感染该病,肝脏就会发生炎性病变,肝细胞受损,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具有难治愈性,现在肝炎药品繁多,但是真正治愈肝病的特效药极少,因此,患者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恶变性、家族聚集性、突发性,这些也是乙肝病的特点。统计资料表明,乙肝患者的家庭内得病概率,比普通家庭多25.2%;我国患乙肝的幼儿中,有22%~50%是母婴垂直传播的,这也成为攻克肝炎的一项世界性难题。此外,当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当外界条件成熟,可突然爆发,且具有不可抑制性。

  【饮食建议】乙肝患者不宜大量吃糖及高热量的食物。这是因为,高糖可在肝内合成低密度脂类物质,使血中甘油三脂等脂类物质增多,体内甘油三酯增高能使血流减慢,血黏稠度增加,微血管中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聚集和阻塞现象。肝炎患者休息较多、体力活动少,高糖、高热量的饮食,造成营养过剩,促使体内脂类物质增多,而易发生高血脂脂肪肝,从而加重肝炎病变,使之迁延不愈。

  3 平时注重观察恶化的征兆

  蒋主任提醒,在肝病自我疗养中,如出现下述症状时,要视作病情波动或恶化,应即刻就医检查治疗。

  出现高度疲乏,以致生活自理都感困难;高度食欲不振;高度腹胀,以午夜为重,引起坐卧不安,彻夜难眠,气短发憋。上述症状单独出现1个,若休息、饮食及自身调理不能缓解者,应立即就医。

  近期有明显出血倾向,不仅齿龈出血、鼻流血,皮肤黏膜也有出血点;注射针刺部位出现淤斑,出现柏油样黑便甚至血便;下肢浮肿、颜面胖肿,腹围增加出现腹水者;尿量日趋减少,1日少于500毫升者都应及时就医。

  此外,出现难以控制的低热,伴中性白细胞增高者;查出低血钠、低血钾低血糖经一般处理不能缓解者;发现患者突然兴奋多语,但语无伦次,定向、计算能力障碍者,要注意肝昏迷的发生;黄疸再现或相对稳定的低黄疸骤然升高。

  平时对上述几大指征,应作为观察的重点。定期复查血清转氨酶,最好半年至1年查1次,查“二对半”及甲胎蛋白,每年做1次B超,应当做自我疗养期间与医院联系的常规。

  【饮食建议】乙肝患者应吃高蛋白饮食。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物质基础,患肝病时,因肝脏细胞受损害,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等,需要蛋白质进行修复,并增强免疫功能。一般为每日供给蛋白质97.5克~130克,若有血氨增高者,则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还应注意供给蛋氨酸、胆碱、卵磷脂等抗脂肪肝物质,故每天要适量进食含量丰富的动物蛋白和蛋氨酸的食物,如淡菜、鱿鱼、瘦肉、蛋、鱼、豆类及豆制品等。

(实习编辑:李杏)

2010-03-18 05:58:00浏览6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什么是乙肝病毒DNA
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承载着乙肝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在乙肝的发病机制、病情监测和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乙肝病毒DNA,对乙肝患者的诊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乙肝病毒DNA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结构独特。其包含多个基因区域,如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等,每个区域都编码着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对于病毒的生存、复制和感染能力至关重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肝细胞后,其DNA会进入细胞核,并在一种特殊的酶作用下,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十分稳定,能持续转录出病毒的信使RNA(mRNA),进而翻译出病毒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实现病毒的大量复制,这也是乙肝难以彻底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具有重要意义。其能直观反映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当乙肝病毒DNA定量数值较高时,表明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传染性较强,此时患者病情可能处于活动期,肝脏受到损伤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相反,若定量数值较低,说明病毒复制相对受到抑制,传染性较弱。此外,通过动态监测乙肝病毒DNA定量的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DNA定量持续下降,说明治疗方案有效;反之,若数值不降反升,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策略。对于乙肝患者,若乙肝病毒DNA定量高且伴有肝功能异常,通常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务必严格按医嘱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定期复查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