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你该知道的大三阳的危害

  大三阳”代表体内有乙肝病毒复制,具有传染性,并且具有癌变的可能。流行病学专家早已发现,凡乙型肝炎流行的地区大多肝癌也高发。若以一地居民血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代表该地乙肝流行的情况,则可明显看到其中的关系。如中国人群中阳性率为10%,日本为1%,而英美则只有0.1%,与这些国家肝癌的多发、中发、低发相符。有人调查世居美国纽约的居民,华人中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高于黑人,黑人又高于白人。而肝癌的发病率亦恰恰是华人高于黑人,黑人高于白人。病理学家研究的结果则发现,肝癌绝大多数都发生在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近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在肝癌细胞的细胞核中常常发现乙肝病毒的脱核糖核酸(DNA)嵌合在其中,足见肝癌与肝炎病毒感染关系之密切。

  大三阳危害

  经常会有乙肝病患者问到这样的问题:大三阳严重吗?是大三阳严重还是小三阳病情更严重?大三阳的危害有哪些?

  专家说,大、小三阳只是乙肝病毒的排泄物,它只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存在的形式,并不能说明肝功能的情况,以及传染性大小,亦不能说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真正决定病情的是体内乙肝病毒量的多少。只有把病毒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才可说是控制了病情。

  1.一般来说,大三阳患者体内的病毒量较小三阳大,病毒量越大,传染性也就越强。

  2.根据临床实践来看,大三阳的病人比小三阳的病人肝功能更易受损,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所以大三阳患者一定要好好治疗,通过治疗使病毒指标转阴。肝功能要始终维持正常。大三阳患者平时要注意不要喝酒,不要过分劳累,不要经常熬夜,不要吃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定期复查。

  大三阳的症状 >>>小儿乙肝临床表现具体有那些

  大三阳表明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往往是急性肝炎潜伏期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此时,大三阳患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多数伴有乏力、呕吐、恶心、食欲减退、转氨酶高等症状。

  大三阳的危害:

  乙肝大三阳就表明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往往是急性肝炎潜伏期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此时,病人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多数伴有乏力、呕吐、恶心、食欲减退、转氨酶高等症状。

  大三阳的危害:“大三阳”患者由于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肝细胞会不断遭到破坏,肝穿刺证明:100%的大三阳患者即使无症状、肝功正常,肝脏也有损伤,不断发展会造成肝纤维化,进而发展成肝硬化。

  大三阳的危害:大三阳除了肝脏严重受损外,对家人、同事的传染性也极强,所以一定要对食具等进行消毒隔离。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乳汁、男同志的精液、女同志的阴道分泌物、经血等也有传染性。

  在我国,“大三阳”者不在少数。其中,很多人是在体检时被发现的,一点自觉沔状都没有;有一部分人则是因为感觉不适而去医院就诊时检查出来的。常见的自觉症状有胃口不好甚至是厌油腻、没有力气等,相当多的病人表现为腹胀,先是当胃病看,因为效果不好才想起来是否有肝炎而被检查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肝炎病情的轻得经常与自觉症状不一致。有些人毫无症状,在一次偶然的体检时发现患有肝炎甚至已经有肝硬化或肝癌了;也有一部人人是别人发现他眼睛黄或皮肤黄了才去看病的,这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相反,有些病人自觉症状很差,经常会诉说没有力气,胃口不好、腹胀等,但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肝功能是好的,也没有发肝硬化和肝癌。因此,过分相信自我感觉会耽误病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是必要的。

(实习编辑:李杏)

2009-12-04 05:43:00浏览6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孙海涛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补肾壮阳的中药吃了会流鼻血吗
补肾壮阳的中药吃了可能会流鼻血,可能是补肾壮阳的中药导致上火从而引起流鼻血,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肺经风热、肝火等。1、上火补肾壮阳的中药一般都是具有温热性质的,如果患者长期或者大量服用补肾壮阳的药物,就会导致身体出现上火的症状,表现为口干舌燥、流鼻血、咽喉肿痛等症状。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多吃一些降火的食物,比如苦瓜、黄瓜、西红柿等。2、肺经风热肺经风热是指风热之邪侵袭肺经引起的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点滴的鼻血,血色较为鲜红,还可能会伴随出现鼻腔干燥、灼热感等情况。患者可以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服用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等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3、肝火肝火是指肝经火胜,犯及肝经所表现出来的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失眠多梦、面红目赤等症状,肝火旺盛的患者如果服用补肾壮阳的药物,就会导致患者出现流鼻血的症状。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等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多吃一些清肝泻火的食物,比如苦瓜、菊花、金银花等。除以上原因外,也可能是由于心火炽盛、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原因所导致,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补肾壮阳提高性功能的中药有哪些
补肾壮阳、提高性功能是中医治疗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鹿茸、淫羊藿、巴戟天、锁阳、肉苁蓉等中药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但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生,以确保安全有效。 1.鹿茸 鹿茸具有温补肾阳、益精血的功效,对于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精神萎靡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可研末后冲服,也可入丸剂或泡酒服用。服用时应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阴虚火旺者禁用。 2.淫羊藿 淫羊藿能温补命门之火,适用于肾阳不足导致的遗精早泄、阳痿不举等症。其还能够祛风除湿,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挛急等病症。本品可煎汤内服或泡酒,使用淫羊藿需注意个体差异,不宜过量或长期连续使用;孕妇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3.巴戟天 巴戟天可补肾助阳,用于肾阳亏虚所致的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症。此外,它还有强健筋骨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通常可煎汤内服,服用巴戟天时应注意适量,不可过量;阴虚火旺者忌服。 4.锁阳 锁阳具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阳痿早泄、大便秘结等症状。本品宜入煎剂,也可煲汤,脾胃虚弱者慎用。 5.肉苁蓉 肉苁蓉可以补肾阳、益精血,对于肾阳不足引起的阳痿早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该药可入煎剂,也可煮粥食用,阴虚火旺者禁用。 以上几种中药均属于滋补类药物,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熬夜,还要适当锻炼身体,如跑步、游泳等,每周3-5次,有利于身体健康。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性补肾的中药有哪些
女性补肾的中药一般有枸杞、肉苁蓉或者是何首乌等,中药的服用必须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1、枸杞枸杞性平、味甘,归肝、肾经,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腰酸、四肢发冷、胃寒性功能减退等。如果患者是阴虚体质或者是实热体质,过多食用枸杞会导致出现流鼻血、大便干结或者是喉咙肿痛等症状。同时枸杞滋腻性比较强,如果是脾胃虚弱的人群不建议服用枸杞,否则可能会出现腹泻、大便不成形或者是腹痛等不良反应。2、肉苁蓉肉苁蓉是一味中药,具有温阳补肾、润肠通便和理气止血等作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不孕等。腹泻便溏者需要禁止食用肉苁蓉,而对于阴虚火旺、胃肠实热而大便干结者,也需禁止食用肉苁蓉。3、何首乌何首乌味苦、甘、涩,性温,归肝、心、肾经,具有补肝益肾、养血祛风等功效,临床上适用于肾阴亏损、发须早白、腰膝软弱等。脾胃虚弱者不宜食用,以免导致症状加重,还需避免过多食用何首乌。此外,补肾的中药还有人参、五味子等,在生活中患者需要避免食用寒凉的食物,例如绿豆、西瓜等,以免导致肾虚的症状加重,还需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等。
武志娟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喝中药补肾,好转的现象有哪些
喝补肾中药好转的现象,主要包括精神状态良好、腰膝酸软症状减轻、性功能逐渐恢复、睡眠质量提升、食欲好转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1、精神状态良好如果患者存在肾虚的情况,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疲劳乏力等不适症状,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补肾的药物进行治疗,通常能够达到改善肾虚的效果。此时患者的精神状态一般较好,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2、腰膝酸软症状减轻如果患者的肾虚程度比较严重,可能会出现腰膝酸软、肢体无力等症状,还有可能会导致性功能减退。患者遵医嘱喝补肾中药后,一般能够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症状,同时也能够改善性功能障碍。3、性功能逐渐恢复肾虚可能跟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有关,也有可能是肾脏的功能受到损伤导致的,患者会出现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等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喝补肾中药后,肾虚引起的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等症状通常能够逐渐恢复,性功能也会逐渐恢复正常。4、睡眠质量提升肾虚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还有可能会导致精神不振,在医生的指导下,喝补肾中药后,能够改善睡眠质量,也能够使睡眠更加充足。5、食欲好转肾虚的患者由于肾功能下降,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而中药的味道较为苦涩,此时患者适量喝中药,可以促进患者的食欲,改善食欲不振的情况。患者在喝补肾中药时,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或者是芥末等,以免影响药物效果。如果患者在服用补肾中药后出现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针对性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